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华北南部苏北、鲁南地区,各种还原型煤(Ⅰ、Ⅱ煤相)的镜质组及其组成进行了详细的Rock-Eval热解分析,并结合煤岩学鉴定及荧光参数的测试,研究其地球比学特征。研究表明,(1)热解分析是煤成烃潜力评价的有效手段;(2)镜质组类型对腐殖煤生烃潜力有重要影响,富氢镜质体是腐殖谋生烃的主要贡献者;(3)壳质组份对腐殖谋的生烃也有贡献;(4)本研究区Ⅰ、Ⅱ煤相谋实质上是由荧光镜质体与壳质组份共同组成的一种特定腐殖型的生油(富)煤。 相似文献
2.
3.
针对四川盆地南部筠连地区煤层气井挑选了16个镜质组含量大于75%和7个惰质组含量大于75%的高阶煤样,进行了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物性测试分析,对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高阶煤的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惰质组相对于镜质组原生孔(植物组织孔)更为发育,而后生孔(气孔)和外生孔(角砾孔和破裂孔)在镜质组中更为发育;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高阶煤均具有复杂的纳米级孔隙结构,然而富惰质组高阶煤孔隙形态更为复杂特殊(墨水瓶状孔更为发育);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高阶煤的吸附曲线形态在初始阶段(p/p0<0.05)存在明显的差异,富惰质组煤样的吸附曲线在初始阶段(p/p0<0.05)均出现快速上升的现象,而富镜质组煤样在该阶段均呈现出缓缓上升的特点,由此得出惰质组中含有更多孔径小于0.64 nm的分子级孔;富惰质组高阶煤中平均孔比表面积、平均孔体积及氮气吸附量均大于富镜质组高阶煤,二者纳米孔隙平均孔径相近;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高阶煤中对孔比表面积起到主要贡献的孔径均分布在2~4 nm,可推测两种煤中小于4 n... 相似文献
4.
对3个平湖组煤样的14个纯镜质组或以质组为主的分离馏分的热解分析,热解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同一煤样不同密度的镜质组生烃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煤样相同密度的镜质组的生烃潜力也有较大差别。镜质组生烃潜力的这种差异性可能就是平湖组煤的生烃潜量与煤中类脂一含量无显著关系的主要原因。平湖组煤的手烃能力主要取决于煤中镜质组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5.
主岩岩相对其中的有机碎屑的镜质组反射率的影响,是应用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淮北矿区对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煤和几种主要岩石中的干酪根作了反射率测定,同时对分散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数据处理和取值的方法作了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同层位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相比,泥岩、砂岩和灰岩的镜质组反射率的变化幅度分别为+6—-10%、-1—-16%和+4—-14%。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分散有机质而言,反射率数据处理与取值的方法比反射率测量本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镜质组反射率体的几何性质和数学方程,以及利用若干实测数据计算出向量 Rmax、Rint、Rmin的大小和方位的方法。本文成果可应用于煤岩学、石油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有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华北东南部的苏北和鲁南等煤田的12个矿区的山西组(P11 )和太原组(C3)主要可采煤层的全层样品的镜质组富集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某些参数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均受镜质组煤阶和类型的控制,并随煤阶的增高而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相同煤阶下,受海侵影响的太原组煤镜质组,其沥青A、总烃、饱和烃含量较高和较高的C21-/C21+值、C21+C22/C28+C29值、Pr/Pn值以及较低的主峰碳数等特征,均与海相的低等生源物质输入泥炭地有关. 相似文献
8.
苏鲁一带不同还原型镜质组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和生烃潜力对比研究表明,较强还原型镜质组显着不同于较弱还原型镜质组,前者含有丰富的荧光镜质体,具有较低的反射率、较强的相对荧光强度、较短的最大荧光强度波长、较高的氯仿抽提物产率和生油潜量,尤其表现在Ro0.6%~0.9%煤阶范围内。说明较强还原型镜质组相对富氢,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特别是生成液态烃的潜力。较强还原型镜质组是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生油的重要母质。 相似文献
9.
超压地层中镜质组反射率的计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已有的研究表明,超压可以抑制镜质组的热演化、增加反应活化能。在EASY%R0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超压调节化学动力学反应活化能,建立了超压条件下镜质组热演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Pa%R0,并根据黄骅坳陷歧北洼陷受超压抑制和未受超压抑制的R0实测资料,确定了有关模拟参数。歧北洼陷港深48井明显超压(压力系数1.2~1.6),用Pa%R0模型所预测的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时间与用EASY%R0模型预测的明显不同,超压对R0的抑制可达0.1%~0.3%,可使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推迟1~4.4Ma。图2参34 相似文献
10.
本义详细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有机岩及生油岩中镜质组的光学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初步提出将镜质组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富氢镜质组(A),正常镜质组(B)及再沉积镜质组(C);定量探讨了这3类镜质组反射率的差别及其随成熟度的演化规律.文中指出,生油岩成熟度参数的选取,应当依据其有机岩石学特征,在低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作为成熟度指标的可靠性随源岩有机质类型的变差而增强;到过成熟阶段,3类镜质组反射率渐趋一致. 相似文献
11.
12.
Ridvan Akkurt H.Nate Bachman Chanh Cao Minh Charles Flaum Jack LaVigne Rob Leveridge Romulo Carmona Steve Crary Eric Decoster Nick Heaton Martin D.Hurlimann Wim J.Looyestijn Duncan Mardon Jim White 《国外测井技术》2009,(6):58-69
测量技术的先进成果结合改进的处理技术为核磁共振(NMR)测井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新型NMR仪器不仅能够提供常规NMR测量信息,而且还可对流体特性进行描述。分析人员可以利用这些NMR数据对复杂地层环境下的流体类型、过渡带和生产潜力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纳入多维可视化图后,测井分析人员可以获得更详细的地下流体物性信息。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能够直接探测地层物性、含油性和流体类型,解决其他常规测井方法在计算地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时受岩性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不仅可以识别地层中不同大小的孔隙而且还可以不依赖于电阻率就直接识别地层中油气水的类型。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可以更好地评价储层物性,尤其在可动流体分析上具有独到的优势。为此,主要论述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物性、含油性和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效果,解决了常规测井方法解释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以及可动流体识别中的难题,达到了解决储层产能问题、更好地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含气砂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的T2谱及其T2截至值的合理选取,解释并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山西组、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毛细管束缚水体积、可动水体积及渗透率等参数,据此预测的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与岩心分析测试结果很吻合。研究还发现,致密含气砂岩的T2谱具有分布范围窄-中等,波形及差谱分析谱位置明显后移、分布中等、呈单峰的典型特征。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了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含气层的测井响应。经测试验证,致密含气砂岩储层的核磁共振测井解释结果十分可靠,表明核磁共振测井可用于该区致密含气砂岩复杂储集层评价。 相似文献
16.
17.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是利用油和水中的氢原子在磁场中具有共振并产生信号的特性,来探测和评价岩石物性。在实验样品类型、大小及钻井液浸泡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对岩样的孔隙度、T2截止值、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喉分布、润湿性、原油粘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和探讨,并阐述了所取得的认识。研究认为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实现了对岩石物性的快速测量和评价,对现场决策、完井及试油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作为目前发展应用较快的一种测井储层评价新技术,成为各种地层储层评价、油气识别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几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油气藏,核磁测井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探测模式,充分发挥核磁的技术特点,更好地应用核磁测井服务于油田。 相似文献
19.
成像、核磁共振测井在埕北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裂缝性储层因其特有的岩石物理特性,利用现有的地震资料及常规测井资料很难搞清其内幕构造、储集空间分布、孔隙类型、储层发育带与构造位置的关系等。但利用成像、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却可取得较好效果。首先在综合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岩芯资料的基础上,用岩芯标定、刻度测井资料,利用测井资料建立岩石的测井响应,识别岩性;其次,在标定和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利用声电成像资料识别各种裂缝、孔洞,并综合其他成像资料判别其裂缝有效性;最后,结合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对储层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信息对流体进行识别。埕北30潜山碳酸盐岩储层采用此方法进行评价,发现其主要储层为古生界的八陡组、冶里-亮甲山组、上马家沟组、府君山组和太古界顶面风化壳。 相似文献
20.
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用来测定地层中可动流体的含量、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并可用来划分储集层类型。某油藏是储层厚度较小、纯油层比例少的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了提高开发效果,避免油井过早进入高含水期,提出了酸化改造储层的方案。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酸化试验前后的多个岩心在可动流体含量、地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性能评价,并优选出适合该油田的酸化配方,在该油田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