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迄今为止依赖于相干激光的全光照象术,已发现可用超声波进行。至少有四个实验室的科学工作者已用超声波束照明物体以形成全光照片,并借助于激光重现。声波的分辨力比光波粗糙得多,但超声能量有穿透本领,已拍摄下物体内部的声波全光照片。超声全光图的明显应用为医疗诊断。人体内部器管可用超声波成象,而无危险。激光照象则不行。  相似文献   

2.
科学工作者现在不仅可以生产可用普通白光(甚至烛光或火柴光)重现和观察的全光照片,还能够简便和价廉地复制全光图。全光图是记录在照象胶片或干板上的三维图象,将光射过胶片,即可看见。  相似文献   

3.
在美帝1968年自动车工程师学会自动车会议与工程展览会上,康达克特伦公司展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全光照片之一。此照片为一电混合机的象,照象底板尺寸为11×24时。该公司去年为另一公司生产了五十多万张普通全光照象胶片。在250呎长的105毫米胶卷上显影,每日可复制15,000张。  相似文献   

4.
全光照相在可见光波段对某些种类的物体的应用,是由盖伯(Gador)和派朗(Pauent)等人提出的。但是,当物体和参考光束没有角度干涉时,由于存在零级光,重建的相反差就发生问题。利思(Leith)和乌帕特奈克斯(Upatnieks)以及洛曼(Lohman)叙述了一种技术,使得可能对更普遍的和非微观物体进行全光照相。里恩和乌帕特奈克斯用此技术对小物体进行不用透镜的全光照相。在我们对更普遍的物体所作的实验中,无透镜全光照相的可检测度的最佳低水平约为12微米。要获得5微米的分辨率,实验的困难是很大的。我们用了一个显微镜(物镜)来记录普通特征的全光显微象。虽然没有应用“无透镜”成象的特性,但却保存了记录相当深度的能力,保存了物体中位相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美帝马丁·马里塔公司正在研制使用激光和无透镜照象机的全光摄影技术,以用于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上。使科学工作者在地球上即可研究远距离星球的组成。这种技术使科学工作者可从许多方面来考查其他星球上的岩石和植物标本。用激光照射地质标本,在感光板上记录下其绕射花纹。将激光束照在全光摄影底片上就可以显示标本的三维象。用这种方法,科学工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与观察实物相同的方式观察图象。  相似文献   

6.
美帝贝耳电站实验室研制出一种新技术,可将照象底板上产生三维全光图象时约1呎的景深限制增加至4呎。其法是使照明的激光束接连分裂,每个分裂出的光束照明物体的不同部份,因而采用一般的全光照象曝光时间,其照明区较大,景深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对 DWDM光网络中的大容量全光交换机进行了分析 ,对未来五年内相关市场进行了预测。对目前已开始进入商业化使用的全光交换机之一——光分插复用器 (OADM)的应用予以了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美帝森林湖学院的杰翁(T. Η. Jeong)已研究出一种产生能从各方面同时看到全景或其部分景物、景深仅有一半的全光照象技术。产生此种全光照片的过程是以35毫米胶片卷成环状,绕80毫米直径的玻璃圆柱体内壁安放。使物体绕圆柱体放置,处于适当地位的物体以激光束照射。在激光束射到物体以前,以显微镜物镜使光路转向,并以针孔滤光。由于激光束系从物体上部引入,故全部光线在离开圆柱体前,均得与物体或胶片,或者二者同时接触。不射到物体而射到胶片上的光线则作为参考光束。胶片在显影后,应放回圆柱体的原来位置上,取走被摄物体,就可以显示全光照片。  相似文献   

9.
网络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迫使网络技术发生巨大变化,在新型的网络环境下,传统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的网络分层已不再适用,在光层实现像交换这样越来越智能的功能已成为必然趋势。全光分组交换正是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现的,它将对下一代网络产生深远的影响。文中详细阐述了全光分组交换的实现和结构,说明全光分组交换如何运用到更灵活的下一代城域网中,最后给出与之相关的使能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10Gbit/s光数据流已由时钟恢复和再调制全光再生。再生器由环形光纤激光器组成,由输入数据流锁模,Kerr光间闸起到了全光AND门的作用,以便使用输入数据圣环形光纤激光器脉冲进行再编码。对全光再生器的误码率测试则是首次提出,并讨论了全光再生器的未来潜力。  相似文献   

11.
当由点光源射出的平行准单色光的均匀光束射到诸如动画片似的物体上时,由于物体引起的衍射,便在发射光束中形成振幅和位相的分布。将这种分布记录在照相干板上,即是全光照相。使干板较为接近物体而拍摄下的称为菲涅耳全光照相,使干板运离物体,或将干板置于透镜(透镜的位置应使焦点落在物体上)的光束出射方向而拍摄下的称为夫琅和弗全光照相。这意味着分别记录了物体的菲涅耳以及夫琅和弗衍射象。  相似文献   

12.
美帝无线电公司研究室已发展出一种方法,可产生大的全光照片,景深高达6呎;早期的全光照片,景深只有几吋。研究者预告,最终可以作出纵横35呎的全光照片。景深增加的原因在于将激光器一端的反射镜以压电控制的三反射镜干涉仪代替,从而大大增加了长光程上输出光束的相干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研究各种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掺饵光纤放大器的全光增益箝制机理、各种典型的全光增益箝制方法作了详细评述 ,特别报道了最近全光增益箝制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全光逻辑与全光运算是全光网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全光逻辑运算器件不全,为了扩展逻辑运算器件在全光领域的应用,笔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基于PPLN波导的全光普通4线-2线编码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五个PPLN波导前后级联最终实现普通4线-2线编码器两路输出信号的逻辑。文章主要对该设计方案进行了数值计算和仿真,得到了各路信号波形和眼图,计算了消光比,对比了脉冲宽度和峰值功率延迟时间。从仿真波形和计算结果来看,全光普通4线-2线编码器的设计方案能实现全光普通4线-2线编码器的逻辑功能,且质量较好,延拓了全光逻辑运算器件的思路,为研究新型全光逻辑运算器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5 光开关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开发以 DWDM为基础的全光网络。全光网络的迅速发展将带来通信网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们将有望通过全光器件实现信息无瓶颈的高速传输。光开关是光交换机的核心元件 ,在全光网络中 ,高密度光开关矩阵能够完成开关、路由以及主要网络中枢的交叉连接的任务 ,许多光纤干线、各个载波多路光信道都可以端接 ;光开关已向智能型光开关发展 ,进入密集波分复用光网 ,简化复杂的全光网络系统。随着人们对光开关的材料、器件原理与加工工艺认识的不断深入 ,研究光开关阵列的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已报道的光开关如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通信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光纤通信以实现全光网络。全光网络作为一种最新的通信技术,其系统性能非常好,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先介绍了全光网络的基本信息,然后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预测了全光网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新品快递     
320波长全光网系统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宣布对其80波长全光网系统进行升级 ,从而推出了320波长的全光网系统———WaveStarTM OLS800G。该系统采用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最大传输能力为800Gb/s,相当于每秒传送近400部长篇电影。该系统将于2001年第一季度投入商用。美国GlobalCrossing公司已决定选用该产品建设下一代全光网。三合一ADSL调制解调器芯片组朗讯科技公司宣布推出一项突破性的WidWire“芯片上的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仅通过单一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基于SOA-MZI结构的全光异或门的输出消光比,优化系统性能,将SOA和HNLF相结合,在光通信系统设计软件OptiSystem7.0仿真平台上搭建了基于SOA-MZI的全光异或仿真实验模型,对两路40 Gbit/s的RZ码数据信号进行了全光异或仿真实验。利用HNLF的非线性效应设计了一种优化结构对基于SOA-MZI的全光异或输出信号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信号时域波形图和系统眼图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多次反复实验得到一组最佳的系统参数,使得基于SOA-MZI的全光异或门的输出消光比从10 dB提高到约28 dB。实验结果表明:常规的基于SOA-MZI的全光异或门由于相消干涉不彻底造成输出消光比较低,而经过优化,很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提高了异或输出消光比,优化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积成电路的缺陷机理,美帝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电子学研究中心已要求工业部门提出将全光照像与显微术相结合的研究意见。此种技术可允许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研究电路。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或以电子显微镜将电路的全光照片放大,或在拍摄全光照片以前放大电路。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采样方法,利用速率方程对全光采样的理论机理进行了阐述.借助该速率方程模型对采样器的输入偏振角、偏振控制器的附加相移和偏振合束器的偏振方向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采样器传输曲线具有较好的线性工作范围,能够实现模拟光信号的高速全光采样,且其输入泵浦光功率小于1mW.由于该全光采样的工作原理与全光波长转换类似,而目前的全光波长转换工作速率可达320Gbps,因此该全光采样的采样速率可望达到上百G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