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煤矿瓦斯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向,课题组深入煤炭企业、院校及研究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得到了第一手的前沿信息.从煤矿瓦斯防治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煤矿瓦斯防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煤矿瓦斯防治研究方向等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得到了我国煤矿瓦斯防治研究方向和目标,为煤炭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最新的研究信息和科研动态.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性及国内外研究历程,并对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阐述.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历程对耐久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英语词汇联想的相关研究。在总结了这些研究之后,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已取得的成绩和尚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方面,对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尚存的问题。在述评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和生态配水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的水利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浅析,得到了一些对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消费观的含义、结构、类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5方面对消费观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消费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消费观未来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拓宽研究角度,扩展研究对象,编制科学的测量工具,注重消费观差异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情况,分析了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现状。针对煤炭行业院校的薄弱状况,分析了阻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同时也分析了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加强基础研究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爆炸渗流的相关研究作了详细的综述,总结了网络渗流研究中提出的典型模型及其主要结果,展示了关于爆炸渗流类型研究的主要结论,介绍了爆炸渗流在真实复杂网络中的应用研究状况,同时对未来爆炸渗流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了数字图象相关分析法对土中的桩进行了试验研究 ,研究了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现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现象 ,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为桩基础的研究和桩基础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也为岩土和其它类型的基础工程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郑振铎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他的小说、戏曲藏书为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他的小说、戏曲批评理论研究拓宽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对螺旋管管阵在两端固支条件下的固有频率和阻尼进行了实验测定,其结果对螺旋管管阵流弹不稳定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在横向气流作用下螺旋管管阵流弹不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面圆环近似地模拟螺旋管结构,根据描述弯管自由振动的解析表达式对夹角为135°两端固支的螺旋管阵扇形结构进行自由振动分析,可半解析地确定各阶频率及解析的振型,再以实验为基础获得在横向气流作用下该螺旋管阵扇形结构的流体力系数,对这一特定的管阵结构的临界流速进行预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比较,两者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螺旋管材激光三连续弯曲精度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工艺参数与弯曲件尺寸的关系模型,绘制了工艺参数与弯曲件尺寸的关系图,为提高螺旋管激光三维连续弯曲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螺旋管激光三维连续弯曲实验,验证了工艺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弯曲结果,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调整工艺参数,使螺旋管直径精度提高60%,螺距精度提高53%。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方法对比制冷剂R410A在6根强化换热管和1根光滑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实验测试段饱和温度为6 ℃,进出口干度分别为0.2和0.9,质量流速变化范围为80~35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三维强化管相对光滑管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强化倍率可达1.14~1.53,因为强化表面上的凹痕阵列能够增强两相间湍动、提高汽化核心数目并打断液膜边界层制造分离流和二次流从而强化换热. 三维强化管中,管1EHT在低质量流速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而管2EHT在相对较高的质量流速时强化性能更优;齿形参数不同的3根内螺纹管间的换热系数差距较大,其中当内螺纹管螺旋角足够大时齿高与液膜厚度之比相近的内螺纹管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相同管长,相同管径及相同实验工况下,对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和光管进行换热实验,研究了该两种换热管的传热性能,并对比分析实验后两种换热管的污垢沉积厚度,最后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和光管的z=290 mm、z=710 mm两处截面的污垢分布.结果显示:在同样的条件下,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比光管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前者的传热系数大约是后者的1.3倍左右;相对于光管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传热效果趋于稳定;螺旋叶片的换热管内部污垢沉积分布均匀,并且叶片转子两端区域的污垢沉积分布大致一样;光管内整体污垢分布不太均匀,同一截面处顶端污垢厚度明显大于底端;从光管的入口到光管的出口,颗粒的污垢沉积厚度逐渐增大.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相对于光管具有良好的抗垢特性,提高了传热效率.  相似文献   

16.
螺旋管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在CO2气体冷却器中应用广泛. 超临界CO2热物性变化剧烈,其在螺旋管内的传热特性异常复杂. 通过对不同冷却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工况下的数值模拟发现,螺旋管内超临界CO2传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呈近似抛物线分布; 冷却热流密度越大,传热系数峰值越高,出现峰值的流动转角越小; 质量流速越大,传热系数峰值越高,出现峰值的流动转角越大; 不同热流密度与质量流速的比值决定整个流动方向传热系数的涨落,基于此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均匀冷却螺旋管内超临界CO2传热计算的关联式,可为螺旋管式气体冷却器的优化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更紧凑高效的双螺旋结构换热管。建立了内置螺旋管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三维数学模型,研究了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对反应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模拟中入口平均流速的范围,对比分析了单、双螺旋结构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大于0.5m/s以后,能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换热流体的平均真实温升趋于稳定。减小螺旋导程可以明显提高换热流体的平均真实温升和反应器的传热性能。对于导程为60mm的单、双螺旋结构管,床层平均温度降至300K所用时间从7000s缩短到3000s。导程为30mm的双螺旋结构管的单位重量输出?功率比导程为15mm的单螺旋结构管更高,可见内置双螺旋结构管反应器的传热性能优于内置单螺旋结构管反应器。双螺旋结构管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在反应器床层内的位置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In 1991, Ijima first observed carbon nanotubes (CNTs) using a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1]. CNTs represent a new material with unique struc-tural, electrical, mechan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worldwid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e past decade to reveal the properties and synthesis of CNTs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e focus of researches has transferred recently to the large-…  相似文献   

19.
对添加挡流板、螺旋板及多孔介质的管束外掠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管束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螺旋板的管束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79%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的管束流道的对流换热系数比直挡流板高 94%。同时得到了最佳螺旋角和多孔介质的最佳孔隙率  相似文献   

20.
许多工程结构应用了双螺旋弹簧质量系统(如炮闩的复进簧),这种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响应分析的解法国内外尚属罕见;本文分析计算了在纵向冲击载荷作用下,双螺旋弹簧质量系统中的动态应力变化规律及其最大值;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良好.这种方法可用来进行双螺旋弹簧质量系统的动态强度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