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绘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目前我国工程测绘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IS)、摄影测绘与遥感( 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绘先进技术的发展,并且工程测绘的服务领域也相应进一步延伸,而且正朝着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文章针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了概括性阐述。  相似文献   

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20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审批、专项设施验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等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生产建设项目“放管服”(简政放权、公正监管、高效服务)改革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检索期刊数据库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官方网站,收集流域机构、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相关政策推动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以及正在实施的“放管服”3个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编审技术基本完善,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验收阶段存在错位,导致验收环节程序比较繁琐。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0年来,全国累计有30多万个项目编制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km2,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放管服”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较大程度提高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根据湖南、湖北2省统计资料,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影响,总结了湖南、湖北2省近年来所采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提出了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区域特点和地貌特征划分了丘岗区和平原区2个防治分区,针对每个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按照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计算了相应工程量。分区规划和分区治理对防治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非常重要,对促进洞庭湖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应做好洞庭湖流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要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突出预防护,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依靠科技,深改革,不断创新治理机制,中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持之以恒地推进水土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郭厚祯  熊铁 《人民长江》1996,27(1):26-28
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长江流中西部广大山丘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经济腾飞的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长治”工程的战略意义在于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点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是解决流域乃至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治理开发长江、促进干流地区乃至流域跨世纪持续发展的依托,是流域中西部广大山丘区农村城市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联网的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利枢纽工程中的泵站、水闸、堤坝等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进行连续自动化监测和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工程运行中的早期缺陷,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研制的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采用了基于Internet和移动网络的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可以实现大范围分布式数据采集、集中监测管理,所使用的振弦裂缝计、渗压计具有安装方便和长期稳定特点。另外,采用基于富互联网互联的软件体系和采用Silverlight、Ajax等跨平台软件开发方法,实现了系统配置、多种数据采集方法集成、基于Web的远程监测和异常报警、监测参数的预测和相关性分析等功能。实际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使用方便,监测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观测和分析工程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2010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形成了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发了系列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究了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与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发了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2)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在大型水库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效应、生源物质流域迁移转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生态水文过程变异与河湖生态响应机制与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模型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3)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形成了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体系、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与湖库沉积物污染评价与生态疏浚方案制定技术,研发了生物慢滤水处理水质净化技术及设备;(4)河湖健康评估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出了河湖健康评估标准,研究形成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技术、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后分析了新时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科技需求,提出了水环境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加强水电工程移民综合监理及设代工作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英 《西北水电》2010,(4):14-16
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及《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明确了水电工程移民综合监理和综合设代工作的法定地位和主要任务。该项工作已在全国水利水电行业普遍开展。笔者通过近2 a对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部分已承担的水电站移民综合监理和综合设代工程现场的考察和调研,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职责及其重要性。从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移民综合监理和综合设代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力  郭鹏  江大水 《人民长江》2003,34(5):25-27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包括对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审批原则、审批程序、监管体制及制度等方面.新水法颁布实施前,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盲区,但<长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及<长江片水功能区划>规划水质及总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入河污染物控制量及削减量等指标最后都要落实在入河排污口上,所以对入河排污口有效的监督管理是规划及区划实施的重要保障.依照新水法授权,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管理是水利部门没有系统开展过的开创性工作,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遵循,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步建立完善其监督管理的法制建设、科技标准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形成系统完整、公正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德宁 《红水河》2011,(5):137-140
介绍了钦州、防城港电厂送出500 kV榆变电工程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有效防治及避免了因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保护了水土资源,使工程占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是水利行业最重要、最根本的设计标准,新版标准已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与发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不同时期水利水电工程的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以及2017年修订的必要性、修订的总体思路及其在修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此次修订,首先完善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体系,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确定了主要是采用先对工程划分等别,再对建筑物划分级别,最后对建筑物按级别制定洪水标准的总体结构;其次研究和制定了合理的划分方法及标准,包括工程分类方法、分等指标、建筑物分级标准以及洪水标准等;最后根据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水平,适时地补充了特高坝及梯级水库等相关标准的规定。旨在对2017年《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修订过程中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利于标准能够得到更好地推广使用以及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深入剖析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变化特征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水沙资源配置及重要水利工程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以1955-2014年黄河内蒙古河段3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巴彦高勒站、三湖河口站、头道拐站)长时序水沙数据为对象,采用水沙年内不均匀性、集中度及变化幅度等指标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内蒙古河段水沙年内分配与年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序列年内变化表现为输沙量的不均匀程度和集中度比径流量的大,各站径流量集中期多在8、9月,输沙量集中期基本全在8月;水沙序列年际变化表现为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沙序列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着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杜勇 《人民长江》2016,47(22):110-113
水库移民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一直以来都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其核心是制度问题。因此,水库移民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水电开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政策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各地方政府及不同行业的移民政策不统一等,以移民制度历史演变特征为基础,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各时期移民制度安排所处的制度环境以及所依赖的路径进行分析,得出存在移民安置问题的制度性根源与改革方向。对当前移民制度改革实践和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科学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伟南 《中国水利》2012,(10):67-68,62
针对新时期水利工程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及水利发展的要求,阐述了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科学监管的总体思路和理念,并从完善保证体系建设、夯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基础,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参建主体质量安全行为,加强监管科技支撑、强化监管保障举措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京津水源地生态与水资源补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建立潮、滦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在研究丰宁潮、滦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程度、危害、治理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潮、滦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了建国58年来,随着长江规划开发治理工作的进行,长江流域水利测绘事业发展的历程和专业测绘队伍的历史变迁.总结了长江测绘人为满足流域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科技成果.针对测绘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测绘队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空间信息技术、现代高新测绘、工程安全监测为重点,以全面提升测绘成果的服务面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赵力仪  柏跃勤 《人民黄河》2002,24(8):5-6,25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科学试验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涉及到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长远总体规划和对科学试验系统在宏观布 局上的调整与完善,关系到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和“三条黄河”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针对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原型研究和模型研究两个基本方向上提出了建立中心实验室和完善原有试验基地的科学试验系统布局方案,中心实验室的重点是单元模型实验,小流域模型实验和植物组培实验,试验基地以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技术试验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土保持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礼先 《中国水利》2006,(12):16-18,24
通过对我国近几十年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了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水土保持的理论基础即土壤侵蚀学原理、流域水文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系统科学原理,以及流域可持续经营原理。水土保持的技术体系及方法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实现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有微震信号和电荷感应信号产生,利用岩石变形破裂过程微震和电荷感应监测系统,对不同类型岩石在单轴压缩和加卸载下变形破裂过程进行实时同步监测以获取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石在变形破裂过程中有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产生,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是低频信号,信号频谱主要集中在40 Hz以下,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大,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的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事件数增大且信号强度也增大;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微震和电荷的产生机理不同,微震信号是由于岩体裂纹扩展释放弹性应变能而引起的振动波,而电荷主要有微破裂、摩擦作用、压电效应等综合作用产生;对比不同类型岩石变形破裂过程的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并对各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岩石在失稳破坏时存在着丰富的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且各信号具有高相关性,此阶段可作为最危险预警区。  相似文献   

20.
“九五”水利科学技术重大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期间水利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主要有10个方面:西北地区水资源和全国水供求计划研究,使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研究的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水文内循环研究开拓了联系水圈和大气研究新领域,无人水文站测报技术和水文计算研究成果显著;黄河、工部分河段和重点工程泥沙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河口海岸泥沙研究为国家重大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长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和洪涝旱灾测评 估业务系统研制成功,为防洪减灾决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调亏灌溉技术、引黄高含沙水滴灌成套技术及喷微灌关键设备研制成功,我国现代农业用水的理论框架及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全国土壤侵蚀本底数据库的建立是水土保持监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六大江河和若干湖泊的治污研究全面展开,为水资源保持、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高拱坝、碾压混凝土坝、面板坝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突破,筑坝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三峡、小浪底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多项重要技术突破;新型垂直防渗技术,提高了堤防工程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和新技术含量,保证了堤防防渗效果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