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我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空调的特点,指出了单一热源的热泵系统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冷却塔辅助散热的混合式热泵系统、冻土蓄冷混合式热泵系统以及能源塔热泵系统等复合热源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情况。混合式热泵系统的性能较单一形式热泵系统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进一步提高热泵系统的节能性和可靠性,基于"用、补、蓄"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季节性蓄存环境空气冷能的混合热泵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数值模拟,探讨了其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当建筑物内部有大量余热的时,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能够起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传统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的水环路所需要的辅助加热设备是锅炉,锅炉对能源既不能充分利用又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寻找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的热源,本文就这些可再生能源在水环热泵中的应用现状、前景、原理、优缺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制冷》2016,(2)
本文对热源塔热泵技术作了简要介绍,将热源塔热泵技术与夏热冬暖地区传统空调供暖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热源塔热泵技术在夏热冬暖地区有其应用优势,全寿命周期内费用最低,运行稳定,是一种新的节能、环保类热泵空调形式。  相似文献   

4.
水源热泵综合节能技术的工程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具有提高机组效率和降低系统运行费用的优点。以实际工程为例,研究了地表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探讨了在应用水源热泵技术的同时,将集中供冷供热技术、二次泵技术、变流量技术等其他多项节能技术综合应用,不但能更有效地发挥水源热泵技术的优点,并能大大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对常规空调系统形式与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形式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该工程水源热泵技术与其他节能技术综合应用可减少全年运行能耗约46%。  相似文献   

5.
南方夏热冬冷地区供暖制冷需求逐年增长,但由于供暖设备能效低导致能源的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造成了极大浪费。为了获得舒适节能的空调供暖制冷技术,研究将热源塔热泵应用于南方空调供暖中,针对传统热源塔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从主动和被动方面优化热源侧温差参数,加入间歇运行模式,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建立南方小区开式横流热源塔供暖模型。通过实验表明,主动优化后能耗降低16.8%,被动优化后全年单位面积耗电量总和为19.34kWh/m2,比未改进前降低了20.4%。降低能耗是目前南方空调供暖领域的需突破的关键技术,优化的热源塔热泵系统能为该技术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水源热泵空调技术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形式,尤其是长江流域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很多城市将其列为可再生能源应用加以推广。但由于江水源热泵系统取水输配能耗较高,导致系统能效降低,通过对传统冷水机组冷却塔制冷系统能效比进行研究,得到适合工程应用的江水源热泵系统适宜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经济环保、一机多用、运行灵活、维护方便等特点。本文以柳州市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工程(又名"双渔汇")江水(柳江)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为例,介绍了江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江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复合能源系统阀门切换、制冷剂优化分布等问题,本文介绍翅片管式三介质换热器及其在复合能源热泵及回路热管/蒸气压缩一体式机房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基于三介质换热器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采暖季平均能效可达3.74(北京地区,9℃取热),较空气源热泵+辅助电热空调系统可节能30%以上。而基于三介质换热器的回路热管/蒸气压缩一体式机房空调系统在室内外温差20℃时能效比达到20.0,全年能效比达到11.4,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翅片管式三介质换热器及复合能源热泵(空调)系统为各类建筑的温度控制提供了有效的节能方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燃气发动机热泵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志高  郭开华  王如竹 《制冷》2006,25(2):30-33
介绍了燃气发动机热泵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说明燃气发动机热泵的使用可减少空调/供热的用电量,缓解由空调/供热引起的电力紧张状况,降低电网的峰谷差,同时可调节燃气消耗量的季节不均衡性,并有利于环境保护。根据空调/供热系统的不同方式,给出了比较这些系统能源利用率的统一指标——次能源利用率,并利用一次能源利用率分析了六种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分析结果表明燃气发动机热泵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最高,可节省能源。文章对燃气发动机热泵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一次能源利用率达到1.76。  相似文献   

10.
何贤  胡静  钱程  苏健 《制冷学报》2018,(3):79-84
为解决纯电动汽车采暖时采用电加热方式导致能源利用率低,降低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分别采用四通阀和阀组的热泵空调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台,通过实验测试了系统的制冷量、制热量及耐振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四通阀的热泵空调系统与采用阀组的热泵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制冷量和制热量约为2 kW,两套系统制冷模式时的出风温度皆为15.3℃,制热模式时的出风温度分别为41.3℃和38.2℃;两种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工况下制热量均降至800 W左右;采用四通阀的热泵空调系统在振动状态下易出现窜气导致系统工作不稳定,损坏压缩机;采用阀组的热泵空调系统在振动状态下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目前空调系统排风中能量回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相关的技术数据比较,提出了基于空气源热泵空调排风的深度节能利用方案,即把空调系统排风引入到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利用空调系统的排风具有的能量来加强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的换热强度,从而提高空气源热泵的制冷、制热系数和机组的制冷(热)量,减少电能消耗。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初投资小、回收年限短、能量回收率高(可以达到100%)、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评估洛阳市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基于洛阳市典型工程项目的现场调研数据,建立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依据初投资、运行费用、标准煤耗量等评价指标对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和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及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单位空调面积评价方法是适用于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和经济性的科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温和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和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下,分析比较了空调水系统采用大温差和常规温差对于风机盘管﹑新风和空气处理机组﹑冷水机组﹑冷冻冷却水泵﹑冷却塔﹑空调热水泵等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认为对本项目最适宜的选择是空调冷水5∽12℃、热水60∽45℃,冷却水28∽36℃。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热泵技术的原理及分类,分别对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太阳能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原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了这四种空调方式的优缺点,为不同地区选用热泵空调机组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指出,通过合理热泵空调形式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约空调能耗,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永光 《制冷》2007,26(3):85-88
介绍了通过对酒店行业原有中央空调系统进行的节能改造,以利用空调机组的冷凝余热制取生活热水,从而实现热能的二次利用,有效减少空调和生活热水的能源消耗,同时运用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对空调机组以及冷却塔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做到供冷与热回收两不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提高了空调机组的综合性能系数COP。  相似文献   

16.
对苏州吴中白金汉爵大酒店空调通风系统特点、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针对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采用了相应的空调方式。主要对电动冷水机组采用大温差,空调水系统采用分区四管制一次泵变流量系统,过渡季节采用冷却塔供冷,宴会厅空调热湿负荷特性及空气处理过程等设计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地源热泵蓄能系统的结构组成,包括地源热泵技术与冰蓄冷技术,分析了两者的技术优缺点,进而讲述了两者联合运行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了一个生态节能的空调系统,首先对地下埋管的深度及距离的取值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该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和流程,实现了机组在常规空调工况、制冰工况以及供暖工况三者之间的调节.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在运行费用上,比传统空调系统节省69%,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利云飞 《制冷》2003,22(3):56-59
本文简要介绍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特性,结合某工程实例深入探讨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源热泵作为一种用地下恒温水源代替冷却塔的高效节能空调,在实际应用中,还应充分考虑主机、冷水泵和冷却水泵等消耗能量设备的节能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水源热泵系统中冷水和冷却水系统的变频节能原理、闭环节能控制方案和对控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以烟台地区某公共建筑为例,借助HDY-SMAD全年动态负荷模拟软件对建筑物的冷热负荷进行模拟计算,根据全年能耗分布曲线图、季节性能耗分布曲线图和全年负荷频率分布图进行冷热源的匹配,并从室外土壤换热系统及室内空调通风系统两方面对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最后通过经济性比较,说明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