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吉林油田炼油厂RFCC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干气中C3以上组分含量较高,损失大量的液化气,通过改造解吸塔的进料方式,吸效降低了解吸塔的温度,降低了干气中C3以上组分的含量,提高了液化气的收率,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280多万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3 Mt/a催化裂化联合装置干气脱硫的生产工艺。从实际生产着手对催化裂化干气脱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气脱硫塔操作温度的升高,脱硫后干气中H2S含量随之升高,实际操作中应控制脱硫塔操作温度不高于46℃;在脱硫塔其他操作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干气脱硫塔胺液摩尔量与脱硫前干气中H2S,CO2摩尔量之和的比不低于1.8∶1.0,解吸塔解吸气量与再吸收塔干气量之比不大于1∶1时有利于控制脱硫后干气中的H2S含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普遍存在的燃料干气中C3+液化气组分携带严重即"干气不干"和能耗较高的问题,从流程结构和操作参数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干气不干和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集成现有先进研究成果针对性地提出一个优化的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案:解吸塔设置中间再沸器并采用全冷进料;稳定塔新增下部侧线,抽出轻汽油代替稳定汽油作吸收塔补充吸收剂;适当提高凝缩油罐操作温度和降低吸收塔操作温度。与现有流程和操作相比,提出的优化流程及操作方案可使干气中C3+液化气组分体积分数降低42.09%、系统能耗降低17%。  相似文献   

4.
页岩气解吸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含气量评价对页岩气资源预测、储量计算、勘探开发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吸法是页岩含气量评价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直接测量方法。页岩气的解吸方法主要沿用了煤层气的技术,将岩心或岩屑封装于解吸罐后,测定解吸气和残留气,计算损失气,3部分的总和即页岩储层的含气量。经过多年的发展,解吸装置在不断改进,解吸数据分析方法一直在优化。目前已经发展了USBM法、多项式法、Smith-Williams法、下降曲线法、Amoco法等多种解吸数据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温度等环境因素、损失时间、采用的拟合方法以及解吸装置本身都会对解吸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由于页岩气的扩散机制和解吸过程与煤层气存在一定差异,简单沿用煤层气的方法与技术评价页岩含气量,可能存在明显的误差。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改进解吸装置,发展符合页岩气体解吸机理的数学模型,规范解吸方法,建立相关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5.
结合河南石油勘探局石蜡精细化工厂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实际情况,对解吸塔的操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解吸塔中段加热新工艺的工作原理及在该厂的应用情况,对应用前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吸收稳定系统解吸塔最佳釜温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估算,仅解吸塔釜温控制不当一项,全国所有催化裂化装置的年经济效益可损失数亿元之巨。其原因在于对解吸塔策温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认识不足以及如何确定解吸塔最佳策温不甚明了。提出了一个根据釜液C2浓度来确定解吸塔最佳釜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催化裂化装置干气中C3+含量偏高的问题,利用AspenHYSYS流程模拟软件搭建吸收稳定系统模型,模拟分析了补充吸收剂流量、解吸塔冷热进料比和贫吸收油流量对干气中C3+的影响。在满足产品指标和塔负荷性能前提下,分析了3种优化方案,保持实际生产中解析塔冷热进料比0.12不变,补充吸收剂流量增至22.0 t/h和贫吸收油流量增至30.0 t/h时,可将干气中C3+体积含量降至1.6%以内,成为炼化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降低催化裂化干气中C3含量提高液化气收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SPEN软件,运用过程模拟和总体优化技术通过离线模拟和优化,对燕山分公司炼油厂第二套催化裂化装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导致吸收稳定系统干气中总C3含量高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工艺参数。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的条件下,采用调优后的参数进行操作,系统工况达到了最优化,干气中的C3+体积分数降低了4个百分点以上,液化气收率提高了0.3个百分点,提高了装置的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应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操作变量对干气中C3组分含量的影响,对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提高补充吸收剂量至33 t/h,增加解吸塔冷进料量至25.32t/h,降低稳定塔回流比至2.0,降低解吸塔塔底温度至130℃,提高稳定塔塔底温度至168.48℃。计算结果显示,干气中C3组分摩尔分数由9.52%减少至6.00%。结合装置内的低温热资源,提出应用溴化锂吸收制冷技术降低系统吸收剂温度,减少干气中C3组分含量,并提出两套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吸收稳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干气中含有大量的液化气(C3、C4)组分、能耗高、产品质量难以达标等问题,对解吸塔进料、吸收塔进料和吸收剂选择等多种节能型改进流程的适用性和节能效果进行分析,为该过程的工艺改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工重整变压吸附(PSA)解吸气,中国石油四川石化公司对30 000 m3/h 干气提浓乙烯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重整PSA解吸气中C3及C3以上重组分的体积分数为13.52%,远高于设计值(3%),使该装置产生的凝液较多,凝液主要为C3~C5组分以及少量水分。改造中增设了管线将凝液送至催化裂化装置,并将凝液管线增加伴热设施,及时将凝液排出回收利用。改造后装置运行效果良好,能将富含重组分的重整PSA解吸气中的C2及C2以上组分高效回收,并有效脱除 H2S, CO2, O2等杂质,为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提供合格的原料气,经济效益可提高 5 063 万元/a。  相似文献   

12.
利用页岩气现场解吸仪对龙马溪组页岩岩心进行二阶解吸(一阶45℃,二阶110℃),计量解吸气量和恢复损失气量的同时,连续采集不同解吸时段的解吸气样品并进行组分和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页岩解吸气以CH_4为主,含有少量的C_2H_6、CO_2和N_2,一阶解吸阶段页岩吸附能力弱的CH_4含量较高,表明这一阶段解吸气以游离气为主;二阶解吸阶段页岩吸附能力强的C_2H_6和CO_2含量较高,表明此阶段解吸气中吸附气所占比例逐渐增高;解吸气随解吸时间增加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主要受气体在扩散过程中的"质量分馏效应"和"吸附—脱附"作用影响;整个解吸过程中解吸气烷烃气碳同位素均发生倒转且倒转程度随解吸时间增加逐渐变大,主要受解吸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稀乙烯制乙苯技术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稀乙烯制乙苯专利技术的情况,对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的三代技术进行了比较,对催化裂化干气脱丙烯技术进行了分析,对第二代、第三代技术进行了经济比较,结果表明,在干气制乙苯技术中采用吸收解吸法脱除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丙烯能有效降低装置的能耗和苯耗,第三代技术在产品质量、苯耗、能耗、投资等方面均优于第二代技术.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的催化裂化吸收-解吸单塔流程。选择某工业装置吸收-解吸塔作为典型例子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表明,塔内流量和再沸器加热负荷大大减少。与传统单塔流程相比,解吸段再沸器负荷减少了39%,塔内吸收段气相负荷减少21.5%,解吸段气相负荷减少42.8%,与双塔解吸塔冷炳股进料上比富气取热负荷和总取热负荷基本相同,解吸段气相负荷减少41.3%,对新的催化裂化吸收-解吸单塔流程工艺条件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三塔,即吸收解吸塔、稳定塔和再吸收塔,其内部发现大量的表面裂纹.2001年大修期问,对三塔进行了全面检验,分析原因后采取有效错施,解决了表面裂纹问题,至今未出现大修以前的损坏现象.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内吸收稳定系统普遍存在的干气中C3、C4含量较高、液化气产率低等问题,以国内某石化企业延迟焦化装置为例,在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吸收稳定系统的模拟策略,如单元模型、热力学方法的选取等,并对影响系统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吸收稳定过程分离效果的操作方案。结果表明:RKS方程是较适宜应用于吸收稳定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其模拟计算结果与工业标定数据吻合较好;从全流程角度出发,解吸塔进料温度升高、稳定汽油吸收剂流量降低都有利于系统节能,但系统吸收效果出现下降;解吸塔塔釜温度对液化气组成与流量、干气中C3、C4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生产中应充分重视解吸塔塔釜温度的波动;稳定塔的回流比存在一个"理想值",小于该值时随回流比增加系统吸收效果改善明显,实际操作回流比应小于该"理想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运行3个月即发生泄漏的解吸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其裂纹成因进行了检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改进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某炼油厂的加氢装置产出含硫量较高的加氢干气,这些干气是制氢装置的优质原料,必须脱硫后才能使用。为此将加氢干气并入干气脱硫塔中进行脱硫,由于原料干气的流量的增加,同时贫胺液品质较差,使得制氢装置干气脱硫塔的负荷及脱硫能力不足。将干气脱硫塔由板式塔改为填料塔,使干气塔的能力达到了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肖涤  刘忠友 《石化技术》2002,9(3):138-141
通过宏观检查,金相组织检验及裂纹断口观察,分析了制硫车间解吸塔(C-403/2)塔体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换新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章友祥 《安庆石化》1996,18(3):35-37,40
通过必要的理论计算,分析,找出引起第一解吸塔给料泵及出口管线振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造办法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