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香港站,作为机场和机场快线最现代化的终点,于1998年7月7日与机场同时开放。位于中环商务区滨水地段上的这个建筑,被设计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内向型交通设施,打造出与周围城市肌理的重要联系。负责车站设计的Arup公司,在世界上被公认为可以制造出引领建筑和工程前沿的超凡品质的建筑。在这个项目中,多专业的合作带来了结合传统设计智慧和技术创新的非凡成果,创造了大规模交通与商业共存的一个整体的城市项目。设计遵循着世界上大车站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过往的历史背景及多年各自源由不同的制度,内地的建筑师与香港的建筑师在不同的层面上存有差异。在比较及分析此等差异时,大致上可以专注于三个主要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5.
李麟学:站在一个中国建筑师的立场上谈论法国建筑师,实际上具有更多比较的意味。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作为一个职业,法国建筑师与我们有大量的共同之处.他们也有困惑与不满.也得面对形形色色的业主与现实环境,也得参与大大小小的竞争,也得在建筑的理想与商业的压力之间徘徊,在建筑设计国际化的今天.建筑师趋同的东西实际更多了。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88层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工程(IFC2)是国际金融中心建筑组群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个建筑组群包括43.7万m^2(470万平方英尺)的一流零售、办公、旅馆以及在机场铁路香港站上面的服务设施空间。420m高的建筑提供了超过18.6万m^2(200万平方英尺)的高档办公设施。它作为目前香港最高的建筑物,成为了城市天际线上的焦点。建筑师通过一个具有适宜比例逐渐收窄的中心形式。希望表达出一种朝向天空的竖向运动。塔楼顶部更具雕塑感。外立面上竖向肋片的颜色随着高度的升高越来越浅,这更在视觉上提升了建筑的高度。这些简单的肋片赋予了立面一种额外的美学维度: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1月11日,由公建处于1957年在中环建成的老天星码头(第3代)被政府拆毁了,以改造临水地区,公众为了把它作为一个遗产地标保留下来而进行了抗议(这让人想到1966年票价涨25%的事件,一个学生的绝食和对他的逮捕引发了1966年的香港暴动)。1957年的老天星码头的设计属于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它作为公共遗产的价值使其拥有了强烈的社区感。2006年6月, 相似文献
12.
北京路1号项目坐落在尖沙咀的一个滨水地段上,俯瞰着香港及维多利亚海港生动的天际线,它是一个30层高的多功能塔楼,包括以下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这个61hm^2的公园被看作是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它试图提供包括保护,旅游、教育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之间的平衡。建筑结构紧密地融入了公园自然湿地的布局,特别设计了绿化屋顶,木材面层和多层遮阳板。游客中心由3个主展厅,资源中心、办公室、咖啡厅、商店、游乐区和卫生间组成。探知中心建筑内容纳了一个“室外”教室及实验室,还有3个鸟屋被布置在重建的湿地栖息地的室外区域,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与艺术相融——直是香港著名建筑师林伟而先生在设计创作中所提倡的,他本人在从事建筑设计的同时.更是常常拿起画笔.进行创作,丰富灵感。 相似文献
15.
16.
据说解构主义是最新的哲学,是后现代或者后后现代的哲学,这些我当然道听途说,一点儿也不懂。不过,又听说解构主义哲学的老祖宗德里达亲自找了一位大有名气的建筑师合作想搞出个解构主义的样板建筑来,并没有成功。建筑设计课上,老师启发学生:“解一下构嘛”,看来并不容易。建筑和哲学毕竟不是在同一条道上跑的车。不过,有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或者说,号称解构主义的建筑师,曾经大大兴奋过一阵子,原来他们发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先锋派建筑师的设计就是典型的解构主义作品,真个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那些被苏联人猛… 相似文献
17.
18.
20多年前,拿了“巴黎歌剧院”设计冠军后,成为香港本土建筑第一个传奇的严迅奇,在1986年接受香港《号外》杂志访问时说:“我们只是在兴建传统。风格,不过是结果。”20年后,这位为香港兴建了几座最重要地标的建筑师,脚步踏上了中国大陆的土壤,以传统文化为灵感之始,建构出一种当代中国风格——在当代张扬的国际化建筑躯体下,埋藏着内敛的东方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
<正>与2008年相比,2009年算是安静的年份,但大事、要事仍令人永世难忘,如在界内颇受好评的《建筑中国六十年》(七卷本)丛书有人评价,它们均是透亮的窗口及朴实的话语,反映着中国建筑设计与建筑师的历史性突破。我以为无论对中国建筑界是理性思考、还是真情写作,不仅要勇于拉直业内外诸多问号,还重在描绘自然与心灵对话的风景,追求一种特有的境界和格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