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3,(10):60-62
通过对黄河河口特殊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及河口综合治理在入海流路、防洪、防潮、水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科学研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兼顾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需求,提出了基于防洪防潮减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河口综合治理思路、治理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黄河河口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建立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模型主要参数包括人口、GDP、产业结构、水资源可利用量、城市生态用水、土地利用变化、各行业用水、生活用水、粮食作物单产、人均粮食、灌溉定额以及水环境容量等.考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计算了2020年3种方案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指标.结果表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节水水平,并适度实行区外调水,可提高黄河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河口河道防洪形势、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和备用流路现状情况。清水沟流路在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防洪形势明显改善,然而仍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目前河道滩地呈现约6? 的倒比降,加剧了大洪水时的防洪压力。黄河口国家公园清水沟片区在清四控导工程以下无整治工程,规划的科研平台和大量基础设施要求洪水尽量不漫滩。刁口河片区规划的生态补水量为0.55亿m3,附近海岸因缺乏泥沙补给处于蚀退状态。刁口河主槽淤积萎缩,滩地开发建设侵占严重,亟待长期过水加强保护。新形势下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为“联合运用、常态过水、平滩分流、双河行洪”。刁口河常年维持一定的过水流量。当清水沟流量达到3 500 m3/s时向刁口河分流,大洪水时两条流路作为5 000 m3/s流量的泄洪通道。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对当前黄河河口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包括综合调配处理黄河入海泥沙、改良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科学塑造河口地貌、实现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理顺黄河河口水行政管理的范围和权限等六个方面的21世纪黄河河口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河下游河口平原区河流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多闸坝及潮汐作用的影响下,采用MIKE11软件构建多闸坝河道水动力模型,同时利用实测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及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广利河河网下游水位变化趋势受上游来水流量的变化趋势影响较大,水流状况受人工调控明显;大部分典型断面的模拟结果较好,所确定的参数基本可以反映河道及流域特征。模型可以为下一步进行水量水质耦合模拟及河网库群与闸坝调度方案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水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8.
刘立斌  刘红梅 《人民黄河》1999,21(12):25-27
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环境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了该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总方略,即: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的原则,抓住国家在该区的总体发 战略的大好机遇,采取“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政策保护,稳步发展”的方针。同时,要消除异议,统一认识,因地制宜地抓好“六项”基本措施,突出“三为主”,实行“三优一促”的区域经济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9.
长江河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江口的整治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由于每一局部工程的实施,都会对整个河口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河口治理的权益见识也不尽一致。因此,当前尤其要强调坚持综合治理,统筹兼顾,才能使各个局部的整治工程,充分发挥其整体的效益,收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回报。  相似文献   

10.
从独流减河口清淤看三河口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独流减河存在着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清淤量不足、排泥场用地紧张等问题。建议在河口治理中,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订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办法,同时要确定稳定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前黄河河口治理与管理开发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黄河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变化、黄河河口演变特征、黄河河口整治及管理措施研究等3个方面概括总结了黄河河口在演变与管理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21世纪黄河河口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以流域为单元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客观必要性。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的流域,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黄河流域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法规,强化流域管理机构水行政执行能力,注重公众参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切实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探求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尾闾河段冲淤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原型资料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清水沟改道和清8改汊对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探讨了河口段挖河疏浚对尾闾河段水位、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认为黄河河口采取有计划的改汊和长期挖河疏浚,可延长河口现行流路行河的年限。但从长期看,河口段较大规模的改道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法律、自然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从系统概念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受上游来水来沙和海洋动力条件的综合影响,河道淤积延长、摆动改道极其剧烈复杂。本文概述了近代黄河口入海流路的演变.阐明了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较长的原因与此期间的来水来沙条件、人工治理以及工程防御洪水的强度和入海口门处的海洋动力增强等因素有关;展望了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年限。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潮流和泥沙淤积过程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东风  张红武  钟德钰  吕志咏 《水利学报》2004,35(11):0074-0080
用有限元方法对黄河河口海域的潮流海洋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通过对典型时刻河口潮流流速矢量图和流速等值线分布图的分析计算,验证了黄河河口门外以及渤海湾和莱州湾交界点存在的两个高流速场;通过入海泥沙淤积厚度等值线平面分布及其变化过程、淤积厚度沿入海流路纵向的变化过程和海底典型高等线+1m,0m和-1m变化过程对河口海岸冲淤、海底变形过程进行了动态跟踪模拟和分析,所得结果与实测资料和遥感解译图像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47年黄河归故,黄河河口流路先后经历了1953年小口子裁弯、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提和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水沟流路3次较大的改道。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的演变特点及与其它流路的不同点,分析认为:清水沟流路时期的年平均来水沙量较神仙沟,钓口河时期明显减少,且更加集中于汛期,就来水来沙总量看,上述三条流路已经相当,但清水沟流路行水历时最长。清水沟流路经历了发道初期的游荡摆动后 ,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机交互解译1996年和2004年TM影像得到2期土地利用数据,求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各种生态环境景观指数。通过分析两期土地利用及景观结构指数之间的差异性,指出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区总面积有所减少,盐碱地改良后用于了鱼虾养殖,部分未利用地和水域盐碱化,区域景观类型丰富且均匀,局部破碎严重。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河道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黄河口河道在纵剖面、横断面、河型等方面的演变过程,总结归纳出黄河口河道的演变规律。指出:黄河口泥沙在潮汐涨落等因素影响下,河口河道纵剖面逐渐形成台阶状,与此同时,河口滩地横比降逐渐发展为倒比降;河口河道中段由顺直型河道逐渐转为弯曲型河道,而下段仍为相对顺直、游荡型河道。当河口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此河段开始漫滩、卡冰、出汊。河口台阶的形成揭示了黄河口流路由单股河道逐渐转为出汊的过程,即黄河口流路由“青壮期”逐渐转为“衰亡期”的过程。延长黄河口流路使用年限的途径是:①尽量减少黄河下游输向黄河口的泥沙量;②采取河口挖沙或人工改汊措施,地点宜选在河口河道的中下段。  相似文献   

20.
基于FVCOM三维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黄河口水动力模型,通过实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很好的反映研究区域的水动力特性。利用该模型的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黄河口切变锋现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切变锋的形成、传播和持续时间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历年来黄河口地形演变的大致规律对黄河口附近的水下地形进行了演变,发现地形对切变锋形成位置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随着地形向外海淤进,切变锋的位置也随之向外海移动。还研究了地形的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地形的演变,低盐度海水分布的范围会随之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