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结构轻型框架房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竹代木研发的轻型住宅结构体系,提出了充分利用竹材这种我国固有的绿色可持续资源的工业化方向。总结了轻型胶竹框架结构试验、设计和工程应用。所提出的轻型竹结构住宅在北美轻型木结构类似的所谓二乘四构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模块化设计,增加了工厂预制加工量,以减少现场施工量,并以平台式施工加快安装速度。重点分析了胶竹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构造处理和建造方法等关键技术。竹框架结构住宅的设计和建造充分利用了竹材的轻质高强、可加工性和良好的耐久性能等,同时竹材也是良好的低碳建材。研究内容及单体住宅的建造表明现代竹结构住宅适用于商业建筑或住宅建筑,符合建筑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图11表2参27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当下竹建筑的发展与现状,从竹子的特性、竹建筑的结构体系、竹子的连接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竹建筑的构造技术,介绍了大学生手工实践视角下的竹建筑营造方法,以此达到宣传竹建筑、普及乡村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昆明市建筑研究院近30年来对竹建筑研发与实践成果的分析总结,对竹子的基本性能、竹建筑研发与实践的内容以及尚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从理论、实践及政策层面剖析了竹建筑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现代竹结构住宅设计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  肖岩  单波  佘立永  杨瑞珍 《工业建筑》2011,41(4):66-70,74
介绍现代竹结构住宅的试验、设计和工程应用以及平台式竹结构住宅的基础、墙体、楼盖、屋盖等方面的特点.竹结构住宅的设计和建造充分利用了竹材的轻质高强、可加工性和良好的耐久性能等,重点解决竹结构住宅防火、防潮、抗震性能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及单体住宅的建造表明:现代竹结构住宅适用于商业建筑或者住宅建筑,符合建筑绿色环保和可...  相似文献   

5.
新型绿色建材─竹材人造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提倡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当代社会,绿色建材-竹材人造板作为建筑用材前景广阔.笔者回顾总结了竹资源在国内外的利用情况,简要介绍了竹材人造板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在建筑上的应用实例,探讨了新型竹建筑体系的作法,并分析了竹结构建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节能建筑的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屡见不鲜。介绍了建筑竹材料由古至今的发展旅程,及在当下运用的实例,并对建筑竹材料的优缺点和建筑形式进行了分析。建筑竹材料节能环保,美观大方,备受人们喜爱。深化贯彻可持续发展,建筑竹材料的应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单波  高黎  李智  肖岩 《工业建筑》2015,(4):33-41,102
圆竹材因其特殊的外形和结构性不适应建筑工程的要求,因而在建筑结构领域内的研究和应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我国丰富的毛竹作为结构材料,对其进行大量的材性试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合理选材,圆竹的基本力学指标高于TC13级针叶木材,可以作为结构材料使用。通过设计的几种圆竹构件和结构的金属连接件,基本实现了圆竹构件加工的标准化和施工的预制化。对2个圆竹墙体进行抗侧力试验,圆竹墙体的抗侧向承载能力约为同类型轻型木结构墙体的65%。对3个圆竹屋架进行了静载试验,屋架的极限承载力由变形控制,平均值为12.3 k N。根据试验结果和GB/T 50329—2002《木结构设计规范》,设计和建造了一个约50 m2的圆竹预制房屋示范建筑,验证了圆竹预制房屋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分别介绍了竹材和高校校园景观建筑的特性,并对高校校园竹结构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建造要素以及价值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一条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为竹结构建筑在高校校园内的普及提供了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陈晓扬  赵军 《新建筑》2009,(6):111-115
这是一个研究竹建筑形式与技术问题的课程设计,通过对此课程过程与结果的研究归纳,以期探索竹作为绿色建材在当代的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首先介绍了课程的相关背景与内容;然后就结构与形式问题对设计作品进行阐述与归纳,其类型可分为直网架型、曲线型和编织型;接着就竹连接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类型有绑扎、榫卯、螺栓、套筒、槽口等方式。最后翔实记录了一个作品从设计到实际搭建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竹化建筑     
“竹”正成为许多建筑师关注的一个热点,它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构成建筑的一个要素。本文从结构元素、意象方式和建筑面材三个方面阐述了“竹化建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6,(7)
胶合竹材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环保特性,可以作为一种结构用材应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等领域。现代竹结构就是应用现代竹结构理论且以胶合竹材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新型结构,胶合竹-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也应运而生。目前,对胶合竹-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还刚开始,因此研究胶合竹-混凝土组合梁基本力学性能,选取能够应用于该组合结构的连接方式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德中同行”竹结构展馆的材料试验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材作为建筑结构材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对竹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停滞了几十年;"德中同行"活动是在中德领导人共同支持下举行的,旨在向中国公众介绍德国的文化、科学、经济和生活方式,这次活动的主题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此,"德中同行"活动首站展馆均采用可装拆的环保材料.文中通过其中竹结构展馆中的竹材试验及其竹结构展馆设计,介绍了竹材基本性能和竹结构的受力性能.竹结构展馆的设计实践表明:竹材相比木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鉴于我国竹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加上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现代竹材结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分析竹帘胶合板、竹材层积材、竹材重组材等现代竹质工程材料的工艺及基本性能,指出每种材料在建筑结构构件中的应用选择,结合现代竹结构安居示范房的设计与建造实例,分析竹结构的应用前景与优势。竹结构在设计与建造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具有出色的抗震性能,其最大优势在于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竹质工程材料能够达到现代结构工程的要求,使得竹结构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竹结构住宅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介绍了竹结构的生态意义、云南竹资源优势、竹结构构件的生产工艺、结构特点及围护结构、防腐、防虫处理等。  相似文献   

15.
钢-竹组合结构体系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竹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轻型、低排、节能建筑组合结构体系——钢-竹组合结构体系,包括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墙承重的箱式结构受力体系和钢-竹组合梁柱结构构件受力体系;给出了钢-竹组合结构体系各个构件的制作方法和截面构造要求,指出了在钢-竹组合结构体系设计时应注意的各构件连接部位的构造要求及其现场施工安装方法。所得结论可为钢-竹组合结构体系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竹元素"到"竹空间",到"竹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脉络的过程。本文通过竹元素,分析竹子的自然特性、力学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表达方式;进而探讨分析在东西方不同理念下,建筑师如何通过这些竹元素特性来诠释现代竹空间。最后,建筑从竹元素的应用,到竹空间的形成,其核心的影响还是文化。而在当今,一种低碳、生态、绿色的文化观念,是竹建筑回归自然、回归人们生活的真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浅谈竹结构建筑的生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性建筑”大概是近年来建筑领域最时髦、最具有诱惑力的词了。建筑的生态性必须是建立在材料的生态性能基础上的。本文分别从竹材的经济性、资源性、能源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对竹结构建筑的生态性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竹材的生态性的思考,希望能对竹材这种生态材料的发展和利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本课题组基于自主专利技术紧急研发出了竹结构抗震安置房,并通过了包括室内空气质量、主体屋架承载力等试验验证。竹结构安置房经济合理,安全舒适,符合环保要求。现代竹结构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可持续建筑技术。采用竹结构抗震安置房可以利用包括四川灾区的丰富竹资源,因地制宜抗震救灾,恢复灾区的生活。在四川广元安装建成的竹结构安置教室使用良好受到灾区的欢迎。本课题组还提出了并正在试制经济、安全和实用的竹木住宅用于灾后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危机。在人口激增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体会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危害。建筑业是能源与资源消耗最大的领域,因此,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作为一种新型体系,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符合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的概念出发,对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的研究模式和应用途径进行探究,希望该体系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竹构架计算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挖掘回顾了竹材和竹结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竹构架整体稳定承载能力的分析方法,并重点论述了平面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为进一步完善临时整体竹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