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添加稀土对机械合金化制备Cu-Ag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Cu-Ag复合粉末,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Cu-Ag-Re合金.采用XRD和H800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稀土的加入对Cu-Ag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影响,并研究Cu-Ag-Re合金的微观组织、密度、硬度、电阻率等性能.结果表明稀土的加入有利于Cu-Ag机械合金化的进行,在Cu-Ag合金中添加稀土,可以使材料获得较好的硬度和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2.
穿甲弹高速撞向装甲板时,发生“自锐化”现象,此时弹头的边部剥离掉,使穿甲更有效。最近关于钨高密度合金穿甲弹的研究集中在提高“自锐化”能力上。对于贫铀合金穿甲弹来说,这一现象与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有关。当穿甲弹以极高的应变率变形时,变形是局部的,并且由于温度的升高发生热软化使变形速率进一步增大,形成绝热剪切带。但是由于钨高密度合金的热导率极高,绝热剪切带不易形成,或形成的程度很轻。要提高钨高密度合金的自锐化能力,必须从研究合金的显微结构等因素入手,如钨颗粒的尺寸和形状;机械性能如硬度、强度、延伸率和断…  相似文献   

3.
钼—碳系合金的机械合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采用机械合金化、添加微量Y2O3和冷等静压、液相烧结工艺制备Ф25mm的晶粒度为3~4μm的细晶93W-4.9Ni-2.1Fe(质量分数%,下同)合金棒材,研究粉末机械合金化、添加微量Y2O3、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合金棒材烧结致密化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80℃液相烧结时钨晶粒发生明显球化,在此温度下降低保温时间对控制钨晶粒长大有较大影响,保温时间为30min时,钨晶粒尺寸为5~8μm;保温时间为60min时,钨晶粒为8~10μm。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Y2O3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晶粒的长大,降低合金的钨晶粒尺寸和提高组织均匀性,在1480℃烧结60min时,钨晶粒为3~4μm,而且晶粒尺寸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介绍机械合金化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Mg-Ni基贮氢合金,特别是在多元合金化、复合贮氢合金、表面改性等方面的发展,并讨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稀土氧化物对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稀土氧化物La_2O3_,CeO_2,Nd_2O_3和Y_2O_3对AB_5型贮氢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除Y2_O3_外,其余的稀土氧化物可提高贮氢电极的1C放电容量和放电电压,延长贮氢电极的循环寿命,且对贮氢电极性能有利的顺序为:La2_O3_>CeO2_>Nd2_O3_;稀土氧化物添加量越多,贮氢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越好,但对贮氢电极的1C放电容量和放电电压的影响存在最佳值。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稀土氧化物增大贮氢合金颗粒间的接触电阻;稀土氧化物的催化作用;稀土氧化物对镍催化剂的稳定作用及抑制贮氢合金进一步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机械合金化合成Ni—Mo合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Ni_(100-x)Mo_x(x=20,30,38)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该机械合金化过程合金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Ni_(62)Mo_(38)试详经高能球磨后产生了部分非晶化,而Ni_(80)Mo_(20)和Ni_(70)Mo_(30)都形成了非平衡的纳米晶体  相似文献   

8.
Ag—10Ni合金的机械合金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郑福前  谢明 《贵金属》1998,19(4):1-3
急冷雾化制得的Ag-Ni包覆粉末经机械合金化处理可以生成Ag-Ni亚稳固溶体,再经过粉末冶金过程得到的Ag-10Ni合金,其强化相粒子Ni在Ag基体中细小而弥散分布,明显地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电接触性能。  相似文献   

9.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Ni-Ti-Ta系非晶态合金,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球磨不同时间的Ni-Ti-Ta系混合粉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Ni-Ti合金中加入Ta可促使其形成非晶;按照(Ni51Ti49)1-xTax(x=0,2,4,10,15,20)配比的混合粉末在一定的机械合金化条件下可获得非晶.  相似文献   

10.
机械合金化制备高熵合金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熵合金作为一种新型合金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机械合金化是一种制备先进材料的固态加工工艺,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备高熵合金也为高熵合金的发展及应用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本文介绍了高熵合金的简单概念,并从机械合金化中的元素选择、高熵合金粉末的后处理工艺及机械合金化制备高熵合金的研究方向三个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对铜锌粉末在-30℃、-20℃以及常温条件下进行了高能球磨.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粉末的微观形貌、显微结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低温可显著降低粉末塑性,不添加过程控制剂时,球磨过程可顺利进行,颗粒表面平整,呈脆性断裂特征;常温与-30℃低温球磨10 h产物均为α γ相.-20℃低温不添加过程控制剂时,冷焊作用强,球磨不能顺利进行;添加过程控制剂后,球磨过程顺利进行,颗粒尺寸最小,-20℃球磨10 h产物为α相、γ相与ZnO,继续球磨,最终形成α相、ZnO及未知相.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纯Al粉和纯Ru粉通过机械合金化(MA)和热处理制备了含Ru50%(质量分数, 下同)的铝钌合金.利用扫描电镜、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观察了复合粉体在MA和热处理后粉体的相组成和晶粒尺寸的变化.结果表明,MA30 h后Al溶入Ru中形成无序过饱和固溶体,晶粒尺寸细化到了20 nm左右.经550 ℃退火处理后,发生烧结现象,固溶体发生有序转变生成以Al2Ru为主的合金相,晶粒尺寸在50~60 nm,保温时间对合金组成和晶粒尺寸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贮氢合金机械合金化制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机械合金化技术(MA)是一种制备材料的新兴工艺,用它可以制备一般方法难以制备的和性能优越的贮氢合金。本文详细概述了近几年来机械合金化技术在贮氢合金制备上的应用状况,并就今后机械合金化技术在贮氢合金制备上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NixTi(100─x)(x=10~70)合金,用X射线衍射、SEM及TEM研究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Ni50Ti50粉末的组织结构变化,最后由DSC差热分析研究了Ni50Ti50非晶态粉末的晶化行为。  相似文献   

15.
16.
机械合金化Ti-XMg合金的制备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低密度钛合金对于要求强度、温度和比重因素严格的应用领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镁钛合金化材料能生产高比强的低密度材料。选用这些材料可以使航空部件最大程度减重。机械合金化是一种制备亚稳固溶系(如Ti-Mg)有效方法,它一般通过球磨来充分混合原料粉末制备。由于Mg在Ti中的固溶度很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机械合金化可使Ti中Mg溶解度达到9%(质量分数)。美国爱达荷大学Fusheng Sun及同事采用机械合金化研究了Ti-XMg (x=4, 9, 12, …24%)合金在制备过程中的固溶机制。 实验用原材料为Mg及Ti粉。将此2种粉末按Ti-xMg(x=4, 9, 1…  相似文献   

17.
机械合金化制备非晶合金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钰龙  孔见 《热处理》2014,(2):22-26
非晶合金具有比传统金属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论述了制备非晶合金的两种主要方法:机械合金化法(MA)和快速凝固法(RSP)。分析了这两种制备方法本质上的区别。着重介绍了现阶段机械合金化生成非晶合金的4种主要理论模型:机械模型、原子模型、热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并指出这些模型的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机械合金化法制备Fe—Si纳米晶合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机械合金化法制备Fe-Si纳米晶合金,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对经不同机械合金化工艺条件处理的Fe33Si67混合粉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33Si67混合粉末球磨26h后可实现机械合金化。随着球磨持续进行,合金化的粉末和晶粒不断细化,最后可得到Fe-Si纳米晶合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开发成功一系列具有大玻璃形成能力的铜基非晶合金 ,如含Cu >5 0 % (原子 )的Cu Zr Ti、Cu Zr Ti Be等 ,用铜模浇铸即可获得厚度≥ 4mm的非晶块体。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者新近又研究了Cu Zr Ti系合金中添加少量Y的效果 ,研究了Cu Zr Ti Y  相似文献   

20.
以Cu、Cr和Zr粉末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法活化Cu-Cr-Zr复合粉末,然后对机械合金化后的粉末进行真空热压烧结制备Cu-Cr-Zr合金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粉末的物相;通过对合金抗弯强度、相对密度、导电率、显微硬度的测试和金相观察,研究了合金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球磨促进了Cr和Zr在Cu中的固溶,并细化了各粉末的晶粒;随热压烧结温度的升高,其固溶度降低,提高了材料导电性,导致合金力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