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笔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利用"巧于因借"这一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强调建筑设计要依托现有环境条件,超越形式;同时考虑文化,地域因素,利用建筑实体空间结合建筑室外虚体空间的手法,使得现有的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放在等同地位去推敲。通过解析董豫赣先生的清水会馆,从其中探索出当代建筑结合中国园林"因借"的一种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2.
微园记     
<正>1园林作为方法1.1缘起园林在当代的意义何在,能否从中发展出一种方法?约从2002年起,我因院宅研究而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从2004年与董豫赣、王澍、童明一起设计天亚院宅起,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以此作为设计研究的一个方向。2007年我们举行了一次"园林与建筑"的会谈,出版了文集,并相约每过十年再出一本。在此前后,董豫赣完成了清水会馆、红砖美术馆,童明完成了周春芽美术馆,王澍更是作品不断,而李兴钢等同道则越来越多。我约于2010年完成了如园,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以来,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从未停止,关于园林与当代设计的关系也有各种尝试。在笔者比较熟识的当代建筑师中,王澍、董豫赣、童明、葛明等,都既对江南古典园林有着持续和深层的研究,又不断将对园林的理解尝试用于当代建筑的实践中。早在2007年,童明、葛明、董豫赣创立"与会",首次会议即于东南大学讨论园林,并在2009年出版《园林与建筑》一书。在他们四人中,董豫赣应该算是最执着于园林情趣的一位,他发表在《时代建筑》杂志  相似文献   

4.
清水会馆     
冯凯 《砖瓦》2021,(2):3-6
在北京城的郊外,有一座“董老师的清水会馆”。大家口中的“董老师”,说的是董豫赣,而他身边的朋友、学生常称呼董豫赣为“老董”。每周四,老董都要雷打不动地到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课。一个学期讲建筑,一个学期讲园林,一教十多年,把原本30多人的小班课,硬给上成了200多人的大讲堂。来听课的人有大学生,更有七旬老人.  相似文献   

5.
以时间和人物为序,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今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蓝本的建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重点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代建筑界中的传承方式,剖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个经典案例,即董豫赣设计的红砖美术馆和李兴钢设计的绩溪博物馆,归纳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许多建筑师致力于园林文化、园林性格特征在建筑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研究,由此产生很多融合中国园林空间特质的地域建筑创作作品。此类建筑是地域建筑与古典园林选择性融合的结晶,起源是中国2种主流建筑设计思维的殊途同归:中国园林及园林建筑的现代创新思维以及当代地域建筑对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思维。通过梳理分析其发展轨迹,并对比研究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此类地域建筑呈现追寻、探索、嬗变和拓展4个阶段性演变规律,揭示中国地域建筑呈多元化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朗香教堂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建造,它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具表现力的建筑。本文以朗香教堂为例,深刻剖析董豫赣对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光线处理手法的解读,从而理解董豫赣在建筑设计中对光线的处理方法,以此探究建筑中光线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李日华《六砚斋笔记》题记:拟定标题时,便觉“游记”一词不太合意,并非笔者没有亲临建筑,而是游历之后再次体会时,更像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不入画内,却能观近壑远山,曲江叠蜂,而神游太虚。正因其似画,建筑空间摆脱了一点透视、轴线、秩序等生硬统领,处处以散点透视所致的步移景换组织连院成园。这种感觉相当部分有赖于会馆创作者中国传统文人式的勤勉写作,使得访者须领略建筑之外的广阔文化纵深,才能得其真趣。董豫赣与百子甲壹工作室合作的清水会馆位于京郊小汤山某别墅区内,于2002年始,,至今尚未完成。为砖混结构的私人会所,占地1公顷,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笔者于2005年9月和2006年6月两次游清水会馆工地。建造的缓慢使得这一看上去似乎总处于未完成态的红砖建筑更有些世外桃源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企业临时办公区项目的"临时性""快速建造"等当代中国建筑面临的普世性问题出发,探讨项目从建筑设计本体出发,以绿色生态为设计的核心价值观,以创造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为目的采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为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实验先行     
经过从1995年以来的积淀和酝酿.这一年迎来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爆发。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在当年六月份举行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由王明贤主持.参展者包括张永和、赵冰、汤桦.王澍,刘家琨,朱文一、徐卫国、董豫赣。这是中国第一次实验建筑展.曾因种种原因从中国美术馆撤展.后在北京国际建筑师大会国际会议中心展出。尽管所有参展作品还处于方案阶段但表达出对当代建筑和城市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正>《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书讯本书是中国工程院程泰宁院士主持的咨询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课题组由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该研究历时三年,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现状的深入调研与思考从而对未来发展提出策略思考和相关建议。研究工作以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为支撑,其中既包括业界的专业访谈,也包括非专业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该书就建筑设计相关的机制研究、建筑设计本身的专业探讨、建筑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以及相关的中外建筑  相似文献   

13.
当代建筑协同设计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建筑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分工细化、多学科协作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建造的重要特征,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的流程及关联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针对当代建筑设计建造系统的复杂协作,梳理建筑协同设计演化历程,提炼当代建筑协同设计操作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以符号学理论为视角,研究王家大院中的设计理念,也是从符号学意义的角度对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进行阐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符号学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特点,也通过对王家大院中建筑元素的分析,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思考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建筑的结合等问题,力图充分将符号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寻找一种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的当代风格。  相似文献   

15.
参数化结构设计技术与数字设计、数字建造工具的结合,改变并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数字设计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与数字结构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国际教育机构中讨论实验性工作坊的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一系列课程在启发建筑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虞刚 《华中建筑》2003,21(3):25-27
基斯@克里斯蒂安是当代荷兰一名重要的青年建筑师.他的建筑设计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材料真实性的深入理解.本文着重分析他的三个建筑作品,并阐述了在探索各种不同的建筑模式过程中,他所采用的新颖方法和观念.  相似文献   

17.
建筑·精微     
正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的细节之美重庆湖广会馆继承了徽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园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园林的手法。同时,也可以看见重庆地域建筑特色。整座会馆依山势而建,建筑高差有别、错落有致、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设有天井凉台,这都是传统徽式建筑结构没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储光 《华中建筑》2009,27(11):48-49,56
从视觉文化研究的层面,阐述当代建筑设计的图像化思潮。通过对各个时期主流建筑形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建筑作为视觉媒介的角色转换。当代建筑师应对这种思潮,在设计实践中尝试着新的设计方法,这也成为建筑师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发现,杨廷宝的建筑设计受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其设计本身具有对新的现代建筑探索的痕迹。由于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异常割裂的转型过程,杨廷宝在沈阳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建筑探索带有强烈的沈阳地域和民族特色,对揭示建筑形式的现代过渡弥足珍贵。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也是他从学校向社会转型、他所学的新古典风格向现代新建筑转换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杨廷宝设计作品的研究还弥补了对其早期建筑设计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对清水混凝土的建筑表现进行了介绍,从清水混凝土的加工工艺与艺术表现力着手,分析了清水混凝土这一材料的模块化加工、材料的灵活创新等综合特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补充说明,简要分析了当今建筑发展中建筑材质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力与内在精神价值的密切联系,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清水混凝土的优势以及在当代建筑界中运用的趋势,旨在启发我们对建筑材料与建筑设计真正内涵的研究创新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