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结构复杂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综放工作面含夹矸结构复杂段顶煤放出特征和放煤工艺的研究,提出选择两刀一放单轮间隔放煤方式,有利于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原煤含矸率。  相似文献   

2.
赵志超 《煤矿开采》2007,12(1):77-78
介绍易自燃厚煤层超长工作面综放工艺及防灭火技术,根据不同的放煤方式进行试验类比,确定合理的放煤工艺,针对煤层发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防灭火措施,为今后该类煤层开采提供可靠的实践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对综放工作面含夹矸结构复杂段顶煤运移、顶煤放出特点和放煤工艺的研究。认为在结构复杂条件下的顶煤的冒放性不仅与放煤参数、顶煤及直接顶的垮落特征有关,而且还受夹矸层岩性及厚度的影响,并提出选择两刀一放单轮间隔放煤方式对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原煤含矸率有利。  相似文献   

4.
改进综放工作面放煤工艺提高回采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也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行为。当前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上综放工艺来实现高产高效。提高综放面回采率是节能高效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提高放煤工艺尽最大努力减少煤量损失是当前高产高效课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云驾岭煤矿组织综放工作面生产工艺过程运行情况测定,优化综采工艺及提高工作面单产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端头支护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工作面快速推进的要求,对传统的采用"一主两副"端头支架支护方式进行改革,在王庄煤矿5208综放面试验,成功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加金属π型顶梁的联合支护方式管理端头顶板。现场实践表明,新的端头支护方式可满足端头顶板下沉和支护强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43上02工作面现场支架受载测试和矿压显现特征的观测,分析,以及通过夹矸厚度变化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观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成功地回收了该工作面3上A煤,消除了不安全隐患,提高了资源采出率,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类似条件下的回采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薛永常 《煤矿开采》2003,8(2):38-40
介绍南屯煤矿25°倾角松软煤层日产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安装工艺。根据现场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安装工艺难题,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兴隆庄矿9起自然发火实践的规律、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今后防治自然发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山煤左云长春兴煤业301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针对工作面在回采中受断层影响推进速度缓慢的问题,提出工作面末采大角度扇形收尾施工工艺,通过对工作面扇形转采施工,大大提高了巷道利用效率,缩短了大角度扇形转采收尾的时间,减少了矿井搬家次数,实现了矿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的回采,为厚煤层放顶煤大角度扇形收尾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鹤煤六矿主采的二1煤层为典型的低透气性厚及特厚煤层。该矿回采面因受多期构造影响,煤质松软致密,透气性差,尤其在全层综放面回采时,瓦斯问题更是制约着安全回采。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安全回采效率,对低透气性厚及特厚煤层全层综放面浅孔卸压综合抽放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在2123综放工作面2年的回采实践,有效地消除了回采期间瓦斯隐患,改善了工作面回采条件,确保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浅埋深厚煤层综放开采顶板断裂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浅埋深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高大,采空区垮落矸石不充分,不能有效支撑老顶岩梁,造成老顶架后切落的特点,建立了老顶断裂力学模型,利用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老顶的断裂步距和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结果表明,老顶的断裂步距不仅与老顶的岩性特征和上覆岩层的荷载有关,而且与支架的工作阻力和水平挤压力有关.对平朔安家岭地下矿综放开采支架合理工作阻力进行分析,理论结果和实测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3.
解鹏雁  王文 《中州煤炭》2021,(9):279-285
基于某煤矿以往工作面回撤通道支护方式锚杆(索)间排距过小致使工作面回撤延迟、从而导致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问题,以该矿91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的手段对回撤通道围岩受力特征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支护方案,对优化支护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在现场进行工程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地增加锚杆(索)间排距,巷道变形不明显;优化后的方案能够满足安全回撤的要求,缩短了工作面回撤周期,减少了支护材料,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瓦斯厚煤层U型通风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局部集聚问题,以新疆某矿为例,通过现场实测钻孔的流量、浓度参数,对本煤层瓦斯预抽、挂耳钻场高位钻孔抽放、顶板钻场高位钻孔抽放进行综合治理效果分析。矿井最终选用顶板高位钻场方法进行上隅角瓦斯抽放治理,抽放后上隅角最高瓦斯浓度从1.50%降至0.85%,上隅角瓦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靖远矿务局红会一矿煤层特厚、坚硬的特点 ,介绍适应该煤层综放开采的ZZF52 0 0 / 19/ 32S型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研制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年产400万t综放工作面回采工艺试验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配合我国第一套高产高效综放开采成套装备的使用,围绕配套工艺技术及主要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实测研究,对工艺配合及参数选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现场试验和优化设计,据此形成和适应高效综放工作面生产的回采工艺设计,有效地发挥了配套设备能力,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断层-离层耦合溃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在复杂条件下断层-离层耦合溃水的机理及制定相应的防治水措施,在分析了老虎台井田地质、水文地质和开采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害事故,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两种方法,对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工作面“两带”发育高度、断层和离层空间形成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工作面回采后的冒采比和裂采比分别为4.98~5.42和7.10~7.30;断层空间形态和大小主要受到断层落差和与工作面距离影响;离层空间主要形成于不同岩性接触面附近。基于工作面顶板断层和离层空间形成、充水和溃水过程分析,揭示了断层-离层耦合溃水机理:上分层工作面回采导致覆岩中产生断层和离层空间,在接受含水层的持续补给后形成断层和离层水体,下分层工作面回采产生的垮落带波及至水体后发生溃水事故,与以往断层水害和离层水害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断层和离层同时作为水害事故的充水水源和导水通道;垮落带是导致水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水害的孕育和发生分别在不同的工作面。针对水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水方案,首先对研究区进行水害威胁程度分区,受水害威胁轻及较轻区域的煤炭资源可以正常回采,受水害威胁较重及重区域的煤炭资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方可回采:注浆充填已形成的断层和离层空间,疏放已形成的断层和离层水体,减少工作面回采对覆岩中断层和离层水体的扰动。根据典型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初步验证了溃水机理的正确性和防治水方案的可靠性,下一步将根据井上、下工程验证,补充和完善防治水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复杂条件下急斜厚煤层高阶段综放开采超前预爆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子飞  来兴平 《煤炭学报》2008,33(8):845-849
对苇湖梁煤矿B1+2急倾斜煤层工作面的赋存环境和开采技术的复杂性、爆破参数及工艺优化,爆破效果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成功实施了52 m高阶段煤体超前预裂爆破,有效弱化了煤体;最后采用RSM-SY5松动范围检测仪和YS(B)钻孔光学窥视仪检测了爆破效果,并对爆破后支架的前后柱压力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爆破效果显著,为后续102 m和18 m高阶段煤体的安全开采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9.
巨厚煤层软弱覆岩分层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巨厚煤层软弱覆岩分层综放开采条件下覆岩破坏特征,以老虎台矿55003工作面为对象,采用数值计算、微震监测和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对区域分层综放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高度进行分析,确定了采出厚度与覆岩破坏高度的关系。研究表明,抚顺矿区巨厚煤层软弱覆岩条件下覆岩破坏高度与采出厚度呈线性正相关,覆岩破坏高度为采出厚度的8.4倍。巨厚煤层软弱覆岩的破坏高度比坚硬覆岩综放开采要小。覆岩破坏主要受到油页岩和绿色页岩组成的岩层结构的制约,同时受到F7-1断层和F7断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o prevent support crush, the overlying strata safe thickness and its influential elements were studied by the adop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situ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first face in Sima coal mi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ay contains large permissible bearing ability and has better arching force. After mining destruction, stable structure is formed in bedrock to ensure face safety. The clay thickness & bedrock thickness are the key influential elements to stable structure. The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about 40 m to ensure safe mining under loose surface soil condition. When surface soil contains mainly thick clay, it forms steady structur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in bedrock, so that it can reduce minimal thickness of bedrock and to ensure safe mining. When clay thickness is 40 m,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20 m. When clay thickness is 30 m,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30 m. Bearing pressure peak ranges from 5 to 15 m in the front face under thin bedrock condition. The bear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range is 15 m. Main roof break distance is small, and initial weighting of main roof is not distinctive, while first periodic weighting of main roof is quite distin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