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气井出水是气藏开发中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出水严重将导致气井产能降低或积液停喷。通过对海上气井排水采气工艺适用性进行分析评价,同时结合国内海上生产气田特点,初步提出了适合海上气井的排水采气工艺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提高海上出水气井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准确预测页岩气水平井井筒流动型态对井筒积液预测及排水采气工艺优选至关重要.分析了黄202 H页岩气井套管生产和油管生产阶段的压裂液返排特征;结合气井压力数据,优选出了适合该井的井筒压力计算模型,预测了不同产气量时不同深度的气液表观流速特征;利用垂流型图版研究了该井套管生产阶段和油管生产阶段时垂直段、倾斜段和水平段的流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6种压力计算模型中,Mukherjee-Brill压力计算模型计算的压力误差最小,平均绝对误差为2.39%;黄202 H页岩气井油管生产阶段,气井在倾斜段首先出现积液,排水采气工艺重点应在倾斜段解决气井积液问题;套管生产改为油管生产后,增大了井筒中气相流速,有利于积液排出.  相似文献   

3.
对于裂缝发育的边水气藏,随着气藏开发不断深入,气井必然产水。当气井产气量小于井筒携液临界流量时,井筒形成积液。气井井筒积液,造成井筒回压增大,井口油套压降低,生产能力降低,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最终影响气藏采收率。通过气井生产动态分析、临界流量判断以及井筒积液量计算,由现象到本质系统的提出了气井井筒积液判断与预测分析方法,为积液气井合理开展排水采气工艺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有效排除气井井筒积液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准确、及时地判别气井是否积液是确保含水气井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目前采用临界携液模型对气井积液进行判别,该方法对于已经积液的气井或通过措施排出积液后的井筒实际流动情况的预测与判别时常出错。基于气井能量和井筒需要的排液能量之间的协调,建立新型的气井积液识别方法及较为完整的气井积液识别体系。该方法结合气田生产数据,可对气井进行更为准确的积液判断和实时跟踪。用该方法对实例气井进行实时积液诊断,预测结果和实际情况非常吻合。新型积液识别方法的应用,对产水气井的正常生产和相关排水采气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气藏的最终采收率,结合涪陵页岩气田排水采气工作实际,归纳总结了自开采以来实施的排水采气工艺,通过研究优选管柱、泡排、压缩机气举、柱塞气举、电潜泵、射流泵等多项排水采气工艺的适应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排水采气工艺措施。该工艺投入使用后能有效地排出井筒积液,延长气井生产时间,对提高气井产能和实现气田稳产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福山油田流二三段油气藏属于典型弹性溶解气驱的油气藏,具有弹性能量小,边水不活跃的特点。经过十年的衰竭式开采,地层能量下降,因积液原因导致间喷或停喷的气井越来越多,通过结合福山油气井积液特点,对比优选排液采气的工艺技术,采用柱塞气举排液采气工艺,排液采气应用效果较好,柱塞气举能够消除或减缓井筒积液,延长气井的自喷周期,气井产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准确预测井下节流气井井底压力,是预测气井产能、诊断井筒积液、制定合理排水采气制度的重要基础。通过引入滑脱因子K表征气液两相间滑脱效应,建立了气液两相嘴流压降模型,并将气液两相嘴流压降模型与优选出的No-Slip/H-B管流压降模型进行全井筒耦合,形成井下节流气井全井筒压力预测新方法,并开发出计算软件,可实时定量预测气井全井筒积液高度和井底流压值。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井下节流气井井筒流压值与实测值较接近,平均误差为2.87%,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可以有效指导东胜气田气井积液诊断和动态排水采气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气厂结合建南气田水侵气藏开发和气水同产井井筒特征,加强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逐步采用了泡沫、优选管柱、柱塞举升、气举、电潜泵及其组合的6套可适用于常规、非常规气井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实现了气田持续稳产增效。通过对这6套新工艺的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工艺体系对常规、非常规气田排除井底或井筒积液具有较佳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连续油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逐渐成熟,连续油管应用于页岩气井排水采气已经成为一种经济上和技术上可行的工艺方式.连续油管可有效降低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排除井筒积液,提高气井产能,能较好地适应页岩气井后期排采.实施中应结合节点分析并综合考虑气井长期生产进行排采工艺设计,对于低产气井,需采用注液氮助排等手段配合连续油管激活气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含水气田开采时间的增加和开发程度的加深,气井产水逐渐增多,造成油管压力损失增加,井口流动压力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气井积液,大大降低气井的采收率。因此了解气井出水阶段及带水采气条件,提早更换小直径油管的排水采气工艺,消除和延缓水患,以保障气田合理、高效的开发。通过研究高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产量模型,推导适合不同雷诺数范围的油管直径,为井下作业油管直径的选取及更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庆外围气田复合排水采气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排水采气技术是气田进入采出程度期间,探索出的新的排水采气工艺。本文从低压低产气井的特点出发,对什么是复合排水采气及复合排水采气原理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现场实验数据,对复合排水采气技术应用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苏77区块单井开采时间的增加,大部分单井的产量递减严重,而苏77区块的水气比较高,达到1.2 m3/万 m3,40%的单井产量在5000 m3/d以下,携液能力不足,导致气井井筒积液。井底积液造成气井产气量的减少甚至停喷,严重影响气田的高效开发,降低了气井的稳产期和气藏的最终采收率。其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在井下安装高效的涡流工具。通过对涡流排水采气的发展历程和涡流工具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苏77区块苏77-4-4和苏77-4-6井的实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涡流工具良好的排水效果为提升本区块气井的排水效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UT-6型泡沫棒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场试验的成果总结,对UT-6型泡沫棒在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藏的使用方式进行了描述,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是实现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藏气井稳产的有效措施,UT-6型泡沫棒在该地区是较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C6井生产现状及各种性能参数的对比分析,确定C6井排水规模为300 m3/d,并优先推荐采用气举排水采气方案,当气井地层压力下降气举工艺不适应时,推荐采用电潜泵排水采气方案进行排水采气;通过对气田水回注现状及方案对比分析,确定C35井做为C6井气田水的回注井,并推荐采用“新建C39井~C35井气田水管线”改造方案进行气田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涪陵页岩气工区气井因积液产生的较高压力损失,保持气井稳产,结合涪陵工区页岩气田的投捞阀式气举排水采气工艺的实施,分析影响气举阀投捞工艺的主要因素,通过改造现有国产试井绞车的技术性能、改进投捞工具、开发页岩气井配重经验公式等措施,有利于简化施工工序、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气举阀投捞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携液生产过程中,存在液体会首先在倾斜段积液,导致水平井自主携液期较同规格生产管柱的直井大幅缩短的问题,为实现水平井全井筒协调携液,延长水平井自主携液期,以临界携液流量理论为基础,论证形成了水平井Φ60.3 mm+Φ48.26 mm组合管柱排水采气技术.现场应用情况表明,组合管柱与原Φ60.3 mm油管相比,可提升气井携液能力,延长水平井自主携液期.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平台柱塞举升工艺在页岩气井钻井中的应用,根据平台井分布、气井生产特征探讨设计参数、柱塞配套工具及施工技术的优化.应用结果显示,平台日维护产量可达13×104 m3,产量月递减率下降,页岩气井恢复平稳生产,排水采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前涪陵页岩气田西南部气井普遍出水严重,其中以乌江南片区最为典型。为了提高气井生产过程中的排液效率、维持气井稳定生产及延长气井寿命,本次研究优选乌江南片区8口泡排井进行试验。通过分析气井本身生产能力、泡排剂加注方式等对8口井泡排效果的影响,明确气井本身生产能力与泡排效果的关系,同时对泡排剂加注方式提出了优化意见。试验表明:该研究可为涪陵页岩气田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制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川西须家河组气藏埋藏深、裂缝发育、含CO2、采气过程中见水快和采气管柱易腐蚀的生产难题,从地层流体流动能力随压差增大而增加、管柱腐蚀随CO2分压增高而加剧出发,提出在采气过程中,运用临界产量(最大生产压差)配产,延长无水采气期;采用井下节流技术降低采气管柱CO2分压,降低油管腐蚀速率.二者结合既能合理配产,延长气井污水采气时间,也能从工程上保证控制生产压差和降低井筒CO2分压的实现,从而达到提高气井生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涪陵页岩气田大部分气井已进入低压开采阶段,采取间歇生产模式,采气时率低。从"储层特征、人员管理、测试与设备、采气工艺"四方面着手,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气井产气能力低"多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间歇生产日均产气量与采气时率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增压开采日均产气量。分析气井间歇生产和增压开采特征,优化间歇生产及增压开采制度,气井产量贡献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