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常化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浩  赵宇  喻晓军  连法增 《钢铁》2008,43(9):79-0
 通过对取向分布函数(ODF)的分析,研究了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在常化过程中不同厚度位置的织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热轧板内部在常化过程中发生再结晶,不同位置的织构变化不同,表层处织构变化不明显,各组分混乱分布且强度不高;1/4板厚处热轧板和常化板的高斯织构都比较强,但900 ℃常化后高斯织构强度有所降低;中心层常化前后织构发生明显变化,{111}<112>织构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板通电加热处理,发现将热轧板以55℃/s从室温加热到1 000℃后降温,在1 000~950℃降温过程中保持时间2~5 s,可以获得与常化工艺等效的热轧板织构组分,根据所得结果,讨论了在热轧轧机后段增加电加热装置,从而代替常化工艺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无取向硅钢常化工艺对改善产品电磁性能的影响机制,综述了国内外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常化工艺和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高温卷取工艺的研究结果,总结了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余热常化工艺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特点,并针对武钢目前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和装备的特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热轧板晶粒尺寸对无取向硅钢织构、成品晶粒尺寸、铁损和磁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轧板晶粒尺寸的增加,成品晶粒尺寸增加、高斯织构组分{110}〈100〉增强、γ纤维织构组分减弱,导致铁损显著降低、磁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工业0.27 mm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酸溶铝(Als)含量对常化板析出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中的析岀物主要是AlN与MnS和AlN的复合析出物,随着Als含量的升高,析出物数量增加,但析出物平均尺寸变化不大.常化板中粗大的析出物大多是复合析出物,且多是以MnS为核心,AlN在MnS表面析出,而常化板中细小的析出物多为单一的析出物.常化冷却阶段,由于过饱和的Al和N在珠光体区域附近更多地析出,常化板珠光体区域附近存在较多细小的AlN粒子.  相似文献   

6.
唐刚  赵刚  鲍思前  王锋  李黎  李方方 《特殊钢》2015,36(1):56-59
试验研究了取向硅钢(/%:0.046C,3.07Si,0.09Mn,0.029P,0.004S,0.005 Al,0.001Ti,0.001 40,0.009 6N)2.66 mm热轧板1 100℃2 min空冷10 s至960℃3min空冷常化后,经一次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0.3 mm板,820℃5 min空冷初次再结晶退火,并经1 050℃空冷二次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通过对比常化和无常化样品的初次再结晶退火后试样以及二次再结晶退火后试样的组织和性能,得出常化工艺对退火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常化处理可以降低冷轧板初次退火后的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使∑9晶界和大角度晶界百分含量增加,高斯取向晶粒含量增加,还可以使二次再结晶晶粒增大,提高磁感应强度、降低铁损。  相似文献   

7.
张贞贞  任卫  方建锋 《特殊钢》2011,32(1):67-70
研究的两种取向硅钢(%:No1-0.042C、3.16Si、0.009Al、0.07Mn、0.50Cu、0.015S、0.0084N和No2-0.040C、3.20Si、0.014Al、0.22Mn、0.49Cu、0.016S、0.008 2N)由50 kg真空感应炉冶炼,锻成(mm)350×120×35板坯,经1 250℃30 min加热,开轧温度1 100℃,5道次热轧成2.3 mm板,终轧温度950~1 000℃。实验结果表明,两热轧板沿板厚方向存在组织和织构的不均匀性,热轧板次表层为再结晶组织,有较强的Goss织构组分;中心层为形变组织,具有典型的形变织构。含0.22%Mn的No2钢次表层{110}〈001〉织构组分比含0.07%Mn的No1钢弱,中心层{001}〈110〉织构组分大大强于0.07%Mn No1钢,导致两者磁性能差异,0.22%Mn No2钢磁感应强度(B800)和铁损(P1.7/50)分别为1.87 T和1.24 W/kg,0.07%Mn No1钢分别为1.88 T和1.18 W/kg。  相似文献   

8.
硅钢生产过程中,连续退火炉炉辊的非正常状态比如弯曲变形、表面结瘤等会直接造成产品批量缺陷,当其他方法无法消除缺陷时只能选择在线更换炉辊。介绍了马钢自主研发的在线更换炉辊专用工具及其实际操作方法,从现场实践可以看出,借助此专用工具,可尽可能的减少停机时间,降低能耗,基本解决了在线更换炉辊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结合硅钢退火炉项目中应用PDSOFT软件进行三维配管设计的案例,描述PDSOFT软件的应用过程,总结其使用要点,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了推广三维设计软件的思路,对今后PDSOFT在相似项目中的推广应用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取向硅钢热轧板的织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不同硅含量的工业用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Schulz背反射法对热轧板进行了分层织构测量.结果表明,高硅热轧板表层织构以((-1)10)[001]为主,并有少量((-3)31)[5(-5)3],板中心部位以(001)[1(-1)0]为主;低硅热轧板表层含有少量的((-1)10)[(-1)(-1)1]、((-1)10)[(-2)(-2)1]和((-5)51)[11(-1),而板中心部位主要为(001)[1(-1)0]织构,但强度比高硅热轧板低;织构沿厚度方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表层附近织构以((-1)10)[001]为主,中心处织构以(001)[1(-1)0]为主,只是强度有差异;热轧温度变化时,织构的强弱有明显的变化,热轧温度对不同硅含量热轧板织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工程科学学报》2019,(5):610-617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低温取向硅钢常化工艺、渗氮工艺对常化组织、再结晶组织与抑制剂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常化冷却速率、渗氮温度和渗氮量对再结晶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常化冷却速率越快,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越小.常化冷却速率较慢时,高温渗氮的样品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偏大,使二次再结晶驱动力降低,二次再结晶温度提高,且渗氮量低,追加抑制剂不足,最终二次再结晶不完善.高温渗氮与低温渗氮导致脱碳板中抑制剂尺寸不同,高温渗氮表层抑制剂与次表层抑制剂尺寸基本无差异,低温渗氮表层抑制剂尺寸比次表层抑制剂尺寸大.低温渗氮且渗氮量低的样品虽然二次再结晶较完善,但由于其常化温度低、常化冷却速率快,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小,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稍早,黄铜取向晶粒出现,最终磁性差.渗氮量较高的高温渗氮和低温渗氮样品虽都能基本完成二次再结晶,但磁性存在差异,磁性差的原因是高温渗氮样品的最终退火板中出现较多的偏{210}<001>取向晶粒.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27.5 mm热轧板的初始组织(热轧态,850℃退火、950℃退火)对冷轧态和870℃退火的0.5mm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薄板(/%:0.004C、0.33Si、0.38Mn、0.099P、0.007S、0.32Al)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冷轧后冷轧板织构中{100}〈011〉和{112}〈110〉织构密度明显增大,末退火热轧板轧成的冷轧板织构密度较退火热轧板轧成的冷轧板强;经未退火热轧板冷轧成的薄板再结晶退火后的织构中主要为{100}〈011〉、{110}〈011〉和{111}〈112〉,退火热轧板冷轧成的薄板再结晶退火后的织构除{100}〈011〉和{110}〈011〉外还有密度较强的高斯织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低温取向硅钢常化工艺、渗氮工艺对常化组织、再结晶组织与抑制剂的影响, 对比研究了常化冷却速率、渗氮温度和渗氮量对再结晶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常化冷却速率越快, 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越小.常化冷却速率较慢时, 高温渗氮的样品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偏大, 使二次再结晶驱动力降低, 二次再结晶温度提高, 且渗氮量低, 追加抑制剂不足, 最终二次再结晶不完善.高温渗氮与低温渗氮导致脱碳板中抑制剂尺寸不同, 高温渗氮表层抑制剂与次表层抑制剂尺寸基本无差异, 低温渗氮表层抑制剂尺寸比次表层抑制剂尺寸大.低温渗氮且渗氮量低的样品虽然二次再结晶较完善, 但由于其常化温度低、常化冷却速率快, 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小, 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稍早, 黄铜取向晶粒出现, 最终磁性差.渗氮量较高的高温渗氮和低温渗氮样品虽都能基本完成二次再结晶, 但磁性存在差异, 磁性差的原因是高温渗氮样品的最终退火板中出现较多的偏{210} < 001>取向晶粒.   相似文献   

14.
炉内压力是连续退火炉的重要控制指标,炉压波动会对带钢的质量和性能造成重大影响。现有的连续退火炉炉压控制一般都采用常规PID控制方法,但传统的连续退火炉子炉压较难同时兼顾炉况快速调整以及炉况稳定控制的工艺要求。文中采用炉压控制模型的方法,以炉区的炉温,烧嘴功率,煤气,空气流量设定值、实际值等为输入量,采用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来计算出当前最优的废气风机转速,来实现退火炉炉压高精度调整和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15.
双辊连铸技术是冶金及材料领域内的一项前沿技术,对于生产高品质硅钢具有独特优势.本实验研究了一种双辊铸轧w[Si]=4.5%的无取向硅钢,考察其铸态和常化处理后样品的组织、织构及析出相尺寸特征.结果表明:铸带组织以与铸带法向成5~20(°)倾角的柱状晶为主,晶内存在少量0.3~0.4μm的AlN析出相,铸带织构以λ(〈001〉//ND)织构为主,表层织构漫散.950℃/10 min常化处理后,析出相尺寸增大,表层λ织构增强.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传统硅钢退火炉无冷却碳套辊的缺点,并介绍和分析了通氮气冷却碳套辊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石超  宋程  项利  李建军 《电工钢》2024,(1):15-22
研究了空冷、40℃/s冷却速度以及水冷3种常化工艺下的取向硅钢在组织、织构以及析出相上的差异。随着常化冷却速率提高,常化板表面晶粒数量增多,而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将会更多地促使钢中奥氏体相转变为亚稳定相;常化后,热轧板织构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实验钢均沿板厚方向具有较强的α线织构、较弱的γ织构和较弱的高斯织构。此外,常化板中析出相的尺寸及体积分数会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许彦波  刘健  易正鑫  康健 《电工钢》2023,5(1):48-51
常化酸洗是生产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本文介绍了常化酸洗机组关键工艺设备选型,从生产工艺角度对焊机、常化炉、酸洗段等关键工艺设备的选型给予了一些建议,为以后类似机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杰  潘燕芳  朱定松  谭志强 《武钢技术》2006,44(2):12-14,17
硅钢连续退火炉的炉底辊质量是影响作业率和产品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硅钢生产技术人员关心的课题.介绍了石英陶瓷辊的应用情况,在大型连续退火炉中全部采用石英陶瓷辊在国内尚属首次,最初出现了许多问题,均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以能量平衡和辐射换热理论为基础,通过合理假定,建立了硅钢无氧化加热炉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自编程序,完成对带钢加热过程温度场的仿真.结果显示:数学模型能够反映带钢在无氧化炉内的加热过程,其升温曲线能够与工艺曲线相吻合;现行炉温分布并非最优,数学模型能够为炉温分布的优化、炉段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