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守庆 《中国烹饪》2009,(1):112-114
谈及烹饪火候与菜肴质地的关系,一位名厨概括出三句话:加热时间短则嫩,加热时间长则透,加热时间久则烂。接着,他又提出三个问题:“怎么才能嫩而不生?怎么才能透而不老甲怎么才能烂而不化?”  相似文献   

2.
单守庆 《中国烹饪》2009,(2):112-114
谈及烹饪火候与菜肴质地的关系,一位名厨概括出三句话:加热时间短则嫩,加热时间长则透,加热时间久则烂。接着,他又提出三个问题:“怎么才能嫩而不生?怎么才能透而不老?怎么才能烂而不化?”。  相似文献   

3.
火候是汉语中的特有词汇。远在商汤时代,我们的祖先对火候与烹饪的关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三群之虫,水居则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把火候说成灭腥去臊除膻的“纲纪”,掌握火候要“时疾时徐”,有文有武,这一点勿庸置疑。火候的千变万化,精细微妙,往往与菜肴制作成败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弄清楚这些关系,火候的正功效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火候与烹饪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烹饪的特点之一,就是精于运用火候。所谓火候,就是指菜肴原料在不同火力和用火时间长短不同的加热中所产生的结果。火候是菜肴烹调的关键,它对菜肴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决定菜肴质量优劣、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掌握和运用火候这一关键技术操作中,形成不同烹调技法和不同菜肴要求的用火原则,是衡量一个厨师灶上功夫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火候说法不一,对火候的认识也只是从字面来解释,特别是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没有火的烹调热源,所以有些人就提出了“火候”这一词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实际上有明火电好,无明火也好,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烹调中使用火候这一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代替它的词。 火候是中国菜肴在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一盘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往往与火候的正确掌握是分不开的。 火候之“火”是指火的烈度大小,“候”是指加热时间的长短。根据烹调方法和食用要求,用一定的火力,对一定的原料,进  相似文献   

6.
精妙运用火候是中国菜的一大特点,很早以前,它就为人们所重视。《吕氏春秋》中有“风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性,无失其理”的记述。它不仅讲出了火候在烹调中的重要性,且谈出了巧妙运用火候的规律。现在,人们把“火候”一词定义为:烧火时,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叫火候。可见,影响火候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加热时间与加热温度。 一盘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往往是与火候的巧妙运用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厨师,必须熟知每个菜肴适宜烹调的加热时间与温度,两者缺一不可。反之,烹调将会以失败而告终。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烹调中不同温度对菜肴质量的影响,但对加热时间却往往重视不够。为此,本文特就加热时间与菜肴质量关系作一粗浅探  相似文献   

7.
“失饪不食”是见于《论语·乡党》中的一条孔子语录。意思是说,火候掌握不好因而烹制坏了的饭菜不吃。孔子这一饮食要求的提出,客观上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烹饪技术和饮食审美水平已相当的高。“陶器(炊器)必良,火齐必得”(《礼·月令·仲冬之月》)。此处“火齐”犹言火候。唐孔颖达对“火齐必得”的注疏是:“谓炊米和酒之时,用火齐,生熟必得中也”。可见先秦时人们烹饪活动已十分讲究火候的掌握,讲究用火的大小、强弱、久暂要“得中”,不能“失饪”。在孔子看来,失饪食品上席,不合礼制,食之有碍卫生。 我们民族自古重视用火熟食之道。翻开汉代的一部传世之作《说文解字》,便可看到其中“火部”有近二十个字直接与烹饪有关。例如“烝”(用猛火熟鱼肉之法,即今“蒸”字);“煎”(有汁而用火干之);“熹”(用火  相似文献   

8.
浅谈焯水     
童永杰 《四川烹饪》1999,(12):17-17
烹饪中有些原料在正式烹制前,往往要进行焯水。焯水对于每个厨师来说虽是一项简单的工序,但若掌握不当也会影响咸菜的效果。我们知道,“焯水”就是把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断生状态取出,以备正式烹饪时之用。由于原料质地的不同,焯水分为冷水锅和沸水锅,而沸水锅又分为大沸水锅和微沸水锅。下面我便将自己对焯水这一工序的操作体会和经验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一、冷水锅(原料与冷水同时下锅)适用于初加工后个大、质硬或有苦涩味、辛辣味的蔬菜类原料,如土豆\萝卜、笋、苦瓜、洋葱等;也适用于腥气重、血…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元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这是对中国烹饪的调味与用火最精辟的经验总结。中国烹饪最讲究的就是调味与火候。如果说“味”是中国菜的精髓的话,那么火候就是保证调“味”能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正因如此,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火候便成为衡量中餐厨师的首要条件。 烹饪中的用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  相似文献   

10.
何谓“火候”﹖对于广大烹饪工作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火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烹调时火力的大小,二是烹调时加热时间的长短。中餐烹调是最注重火候的。远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曾说过:“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宋代大词人、文豪苏东坡老先生自号“老饕”,擅长烹调。他在总结烧肉经验时写到:“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自然美。”到了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是…  相似文献   

11.
吃尽天下     
搞了一段时期中国烹饪原料学,发觉中国烹饪不但烹调技艺、菜肴风味第一流,烹饪原料之多之广,也是举世无双的。 到现在还得不出一个中国烹饪原料的确数。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过:“物无不堪吃,惟在火候,善均五味。”倘如此,便无法统计。  相似文献   

12.
一个菜肴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味。在全国第三届烹饪大赛中,当鉴别菜肴质量的时候也将味放在了首位。味好,食用性强的菜肴为上品,否则是下品。 我们知道,菜肴的味大多是通过厨师在烹调中用调料调出来的,所以,“调味”又是每个厨师必须掌握的操作技巧。 纵观所有菜肴,调味大致有三个阶段。即原料加热前调味;原料加热中调味;原料加热后调味。本文也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试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熟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人类把自己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引入到“(包灬)生煮熟”的新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人类从只会用火炙烤食物到能辨明火候进行烹调,这种进步如同炊具从陶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延伸,是烹饪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烹饪中的用火是一门深奥的技艺。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在由当时秦朝宰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编纂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对用火之道作了精辟论述:“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由此可见,鼎中之变与火候之间存在着多么密切的联系。一个厨师如何掌握运用火候既是职业的基本功,也是终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4.
正调味,是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烹饪调味的三大步骤和五大诀窍,希望能帮到大家。调味的三大步骤烹调过程中的调味,一般可分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热前调味加热前的调味又叫基础调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味道,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  相似文献   

15.
拔丝菜常用的方法有“油技”、“水技”、“油水合投”三种。由于投丝菜的制作技术性强,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就会拨不出丝来。故笔者在烹制技经菜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干技”技术,观介绍如下,同行不妨一试。原料:苹果、香蕉、土豆等常用原料均可选用。制法:原料改刀挂棚后,投入锅中油炸,至色呈金黄时出锅,备用;净辆中放入白糖,用中火溶化(溶化时稍加翻动,使受热均匀)。待白扫完全溶化成计,有白色气泡从锅底冒出时,迅速下入炸好的原料,翻砂几下后,离火,滴入精油少许即可装盘。特点;1.与其它传统方法相比更易掌握火候。“…  相似文献   

16.
糖在烹饪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它既是制作甜菜、糕点、小吃的重要原料,又可以在烹调中调和诸味或抑制苦味、涩味等;此外。糖还可以制成糖色以增加菜品色泽;利用糖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还可以制作糖汁、糖粘和拔丝类菜肴。下面,我们就糖在加热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如何掌握熬糖过程中糖汁、挂霜、拔丝和炒糖色的火候,给大家在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张洪利 《中国烹饪》2009,(5):126-126
火候是烹饪过程中运用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油温的变化是通过火候来控制的,油温不代表火候。火候中的火力,可称之为“热效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供给烹饪导热体热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18.
周天顺 《餐饮世界》2009,(11):78-78
火候是烹饪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这在烹制爆熘类菜肴时尤为突出。所以,研究火候的综合因素,理解火候的意义,选择火候种类,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火候,是烹制好爆熘菜肴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古立 《四川烹饪》2002,(4):17-18
中式菜肴品种之多,风味之全,除了有我国烹饪原料丰富、调味料众多、烹调技法多样、火候多变、调味灵活奇妙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对不同菜肴施用不同的芡糊,这在行业中叫做“勾芡”。勾芡,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匀的淀粉汁淋在菜肴上或汤汁中,使菜肴汤汁浓稠,并粘附或部分粘附于菜肴之上的过程。袁枚在《随园食单·用纤须知》中说:“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以粉牵合之。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持之。此纤义也。”芡是由纤转…  相似文献   

20.
杜林 《食品安全导刊》2022,(35):129-131+140
油炸作为一种常见的烹饪加工方式,具有加热均匀和加热速度快的特点。油炸烹饪过程所发生的焦糖反应、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等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对于食物的外观、内部结构和质地具有显著的改善,形成了众多独特的油炸风味美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本文在分析油炸烹饪工艺概况的基础上,针对油炸肉制品、油炸谷物制品和油炸蔬果制品,探索油炸成熟方式对烹饪原料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