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近年来,当代中国建筑中对地域特色的表达问题一直颇受关注.设计师和业主往往从心理上都对地域性怀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将乡土建筑完全功能型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传统的乡土建筑之所以延续至今,有其超越形式层面的建筑智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双重尺度的设计方法,即形式的拓扑和深层结构的转换。双重尺度的设计方法是以地域建筑原型为基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提取原则,既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又是方案地域性表达反复推敲矫正的尺度。形式的拓扑即场地、形体、平面符号等方面的拓扑,深层结构的转换即美学观念、历史文脉、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转换。最后选择具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工程实例——福建省龙岩火车站,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建筑设计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由于处于不同高速公路而具有截然不同的地域性,辨析了建筑设计与其所在环境的地域特征应是相辅相成。互为映衬的关系,进而提出服务区建筑形式设计是典型地域特征的“物质载体”,对当地地域特色有积极的展示性及推广性。并基于四川省内不同地域范围及其特征,分析了6种可供服务区建筑设计参考的“地域性设计方法”,最终提出地域性建筑设计并非因循守旧,而是在现代营造格局上的融合与演绎,对服务区建筑设计在地域性融合方面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10.
以实地调研和地方志研究为基础,从防御性角度对屯堡聚落和民居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与梳理,指出防御性是安顺屯堡最显著的地域特征,其发展始终伴随着自上而下的制度影响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应答:屯堡聚落创立于明朝军屯制度,严密的军事编制和组织,使屯堡聚落网络状分布密集;清以后虽由军转为民,防御性仍然不断地强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随着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其地域性表达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对地方文化研究不够深入而导致形式表达肤浅等问题。本文以建筑类型学思想为基础,使用"原型"的提取方法,对广西规划建设展示馆进行了地域性表达的分析,研究了当地文化、气候、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寻找了建筑类型学与地域性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了建筑类型学在当代建筑地域性创作中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堵塞等。然而,其中一直存在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城市地域性特征的消逝,近年来逐渐被建筑师们所意识到,建筑的地域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经历和主要作品的分析,揭示西扎对于建筑中地域性场所精神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从中总结出西扎独特的设计方法、理念和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18.
19.
地域性建筑研究对于文化建筑的本土化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旧城风貌和新城设计研究的补充与完善.材料作为建筑的构成要素,其自身的"物质性"承载了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特质.以绩溪博物馆为例,从"材料选择""营造技艺"和"空间场景构建"的角度探究材料作为物质载体如何继承和发扬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剖析材料表达的场所精神与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