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SBR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应用实例。监测数据表明该工艺成熟可靠,出水能够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
生物除磷机理及影响SBR工艺除磷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英 《山西化工》2006,26(3):44-45
介绍了SBR工艺的特点,着重阐述了生物除磷的机理,总结了影响SBR工艺除磷效果的因素,如溶解氧、污泥龄、pH值等.  相似文献   

3.
采用SBR工艺对河北某合成氨厂污水进行达标处理。经工程效益分析,该项目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SBR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由于其工艺简单、运行灵活、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已成为国内外竞相研究和开发的热门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在阐述了SBR反应器的工艺特点及计算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其主要的变形丁艺(ICEAS,CAST,IDEA,DAT—IAT,UNITANK等)和其他新型SBR工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随着对该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它必将成为一种很有竞争力的污水处理工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溶解氧对污泥转移SBR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转移SBR工艺通过并联运行SBR反应器之间以污泥回流方式相互转移,增加反应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除污性能,并减少沉淀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容积利用率。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该新工艺在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对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对于COD的去除影响不明显,而对TN和TP的去除影响显著。当溶解氧质量浓度控制在1.0~1.5 mg/L时,系统对于COD的去除率为83.8%,出水COD均小于60mg/L;系统对于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79.7%和93%,平均出水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9、0.19 mg/L。通过物料衡算发现,系统中TN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同步硝化反硝化完成的,占系统TN去除量的55.6%。  相似文献   

6.
《水处理技术》2021,47(10):108-112
在450、550、650℃热解温度下分别制得羊粪生物炭BC450、BC550、BC650,投加至序批式反应器(SBR)中,考察了其对SBR系统污水处理效果和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羊粪生物炭后,SBR系统对COD、NH_4~+-N、TN、TP的去除效果均有所提高,且羊粪生物炭的热解温度越高,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当BC650投加量为0.8 g/L时,COD、NH_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1%、96.2%、87.7%、90.7%,比未投加生物炭分别提高了10.7、26.0、43.6、15.9百分点,启动时间缩短了52.4%。其中BC650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丰富的孔隙结构,稳定运行期生物炭载膜量达163.5 mg/g,有效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为强化SBR系统的污水处理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关于SBR污水处理法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文汗  马强  李亚峰 《辽宁化工》2002,31(10):424-427
介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主要特点,结合鞍山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实践,对SBR工艺的设计要点,工艺参数的选择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指出SBR工艺在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闫立龙  郝国馨  刘玉  文艳  伍祖静  陈艺洋  张英民 《化工进展》2014,33(9):2484-2488,2494
为实现高效、低耗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以农业废弃物稻壳为材料,对添加稻壳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稻壳释放和吸附污染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有机物和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进水有机物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530.77mg/L和35.32mg/L时,二者的去除率分别为90.46%和95.64%,并表现出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短时间内稻壳对模拟废水有机物表现为释放特性,而对氨氮表现为吸附特性;比较而言,稻壳对实际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则表现为释放和部分吸附特性,而对氨氮则表现为释放特性;长时间浸没试验结果表明,去离子水中浸没稻壳会引起有机物和氨氮浓度的升高。生物作用是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原因,稻壳的吸附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0.
SBR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是近年来应用日趋广泛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在SBR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些SBR的变型工艺,例如ICEAS工艺、CASS工艺、UNITANK工艺、ASBR工艺、BSBR工艺等。今后应加强SBR工艺中微生物的研究和可靠的工程设计模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SBR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鹏  黄亮 《广东化工》2006,33(5):84-85,96
随着SBR工艺技术、附属专用设备的发展和一些SBR改进型工艺的独特优点的体现,SBR工艺近几年在我国污水处理工程中大量上马。本文对SBR工艺设计中的极限进行了分析谈论。  相似文献   

12.
SBR法氮肥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SBR法污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工艺流程及运行情况。实际运行表明,SBR工艺能够满足氮肥污水处理的要求,进水COD在220~260mg/L,出水COD控制在20mg/L以下,进水NH3-N含量在180~220mg/L,出水NH3-N含量可控制在10mg/L以下。  相似文献   

13.
短程硝化反硝化A/SBR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芝  渠会丽  乔磊友 《化肥工业》2011,38(4):52-53,56
介绍了短程硝化反硝化A/SBR污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工艺流程及运行情况.通过实际运行证明:A/SBR工艺能满足氮肥企业污水处理的要求,进水COD在600 mg/L时,出口COD可控制在50 mg/L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不同微生物菌剂用于SBR处理校园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微生物菌剂结合传统SBR法处理校园生活污水,考察微生物菌剂对污水处理和污泥减量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投加混合菌剂的SBR系统对污水的处理和污泥减量效果,好于投加FM菌剂的SBR系统和传统SBR系统。与传统SBR法相比,投加高效微生物菌剂能够在降低SBR污泥浓度的同时,有效地保证污水处理效果。混合菌SBR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对CODCr、NH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5%、78.7%、66.5%,污泥减量6%,出水CODCr、NH3-N、TP质量浓度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SBR工艺对校园生活污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系统对COD、TP、NH4^+-N的去除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运行工况为:瞬时进水,厌氧1h,曝气3h,沉淀1h。在最佳工况下运行时,COD、TP、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15%、85.7%、68.1%左右,且通过20d稳定运行试验,处理效果一直保持良好,为校园生活污水的中水回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0引言 中成药的污水主要来源于浸泡、煮炼、漂洗、冲洗等生产过程,污水中含有木糖、半乳糖、干露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有机污染严重,尤其是蒸煮废液的CODCr有时甚至高达1 000~20 000mg/l.而水体中的木质素、木质蛋白、果胶、半纤维素、脂腊等在煮炼过程中形成胶体状态,使得制药污水胶体体系非常稳定,不容易分离,增大了污水处理的难度.而我们省内的制药工业的生产规模及工艺用水量又决定了其污水排量一般较小,大多在800m3/d左右,而且不连续排放,对污水处理的冲击负荷较大;污水中的BOD5/CODcr值差别较大,一般在0.2~0.8之间,并非都是直接适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废水.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流式分段污泥床(UpflowStagedSludgeBed)反应器在中温(35±2℃)下厌氧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反应器内污泥经过40d的培养驯化后,用于处理生活污水。重点探讨了不同停留时间(HRT)对COD和SS去除率等的影响,并考察了反应器各段间微生物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4.7h时,其出水pH=6.5,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在52%和70%以上,有较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法)处理生活污水。当进水/搅拌时间为2.0h、曝气时间为4.0h、静止沉淀时间为1.0h、滗水闲置(排泥)时间为1.0h时,对COD、BOD、SS和NH3-N的去除率较高,能达到BD61/224--2006中一级标准。SBR法的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19.
序批式反应器工艺(SBR)是国内外常用污水处理工艺。通过调试和管理运行法国一座新建小型SBR生活污水厂,研究了SBR工艺处理效果。分析得出该工艺对COD和氨氮降解效果较好且稳定,污泥回流系统促进除磷效果,COD、磷酸盐、氨氮、SS去除率分别为92%、71%、90%、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