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棉花是新疆主要的经济作物,对新疆的经济、民生、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度兵团第五师地区不同的棉花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方式都对棉花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在检测过程中根据棉纤维内在指标的数据,分析兵团第五师的棉花品质,希望通过棉样检验指标变化来指导优化种植模式,从而提高棉花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疆玛纳斯县绿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棉花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分别生产了木炭、木醋液、木焦油和缓释磷有机复混肥,变废为宝,既实现了废弃棉花秸秆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又避免了棉秆就地掩埋、焚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新疆棉花品质难以满足棉纺织企业用棉需求的现状,2016年巴州尉犁县积极参加了新疆自治区开展的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成为全疆参加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5个县市之一。尉犁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围绕提升棉花品质"五大指标"、推广综合植棉集成技术、与棉纺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农业,探索出"纺织  相似文献   

4.
叶芳 《中国纤检》2014,(7):25-25
中国棉花质量评价经历了两种体系.一是2013年前实行的以感官检验为主的“品级检验体系”,二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推行的以仪器化检验为主的“颜色级检验体系”。“品级检验体系”是人通过眼看手摸感觉棉花色泽特征、成熟程度、轧工质量一个综合的评判结果,就好比中医号脉,用一根手指通过脉象就可以简单地给出一个综合身体状况评价.但不能给出一个更准确的病因,在“品级检验体系”中,品级就代表了棉花的品质。“颜色级检验体系”中颜色级并不完全代表棉花的品质.仅表示颜色状况,要加上一系列的物理指标如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等,综合评判才能表示棉花的综合品质,颜色级与品级在体现棉花品质上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通过HVI检测的棉花质量品质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到在棉花的各项质量指标中对棉纤维品质影响程度的排序,同时指出品级是人的感官检验指标,它与HVI检验指标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棉花回潮率对棉花加工质量的影响,通过在典型的新疆机采棉加工生产线上的籽棉垛、轧花前、皮棉清理前、打包前等位置取样、测试,探讨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棉花回潮率与棉花品质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反射率、黄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加工过程中回潮率在4.81%~7.98%的时候,对上半部平均长度无显著影响,与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与反射率和黄度呈负相关。笔者认为以此定量分析为参考依据,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应根据加工质量需求,合理调整棉花回潮率,提高棉花加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花品质改良进入瓶颈期,虽然目标仍是在保持其他品质指标的同时,重点提高纤维强度,但由于缺乏优异种质系、亲本材料和创新技术,主要品质指标改观并不明显。因此,利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优质棉花是我国棉花育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新疆自治区棉花曾以色泽洁白、品质优良而名扬全国,1994年和1995年连续2年居棉花质量,收购量、调出量,单产、总产全国第一。然而到1996年,新疆棉花丢掉了保持2年的质量及等级相符率全国第一的桂冠,1997年和1998年质量继续下滑,高等级棉花比例不断下降,国内外用户对新疆棉花的质量也有不少反应,可以说新疆棉花色白质优的优势正在逐步失去。如何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已成了自治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回顾近几年我区棉花生产情况可以看出,造成棉花品质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上海纺织科技》2007,35(5):63-63
由新疆自治区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与玛纳斯县经贸委共同开发研制的棉秆纤维剥皮机,近日在新疆玛纳斯县试机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花品质退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疆棉区的逐步扩大,在多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棉花加工、棉花育种等行业重心逐渐西移,带来的却是新疆棉花品质的逐渐下降.作者通过近些年对新疆棉花品质的检测分析,结合对棉花育种、种植、加工等企业的调研,对新疆棉区主栽品种品质下滑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新疆棉区棉花主栽品种普遍为外引品种,这些品种性状稳定性差、良繁育种迟缓、栽培种植混杂;有些品种虽然更新换代较快,但降低了品种的适应性,也导致所产棉花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区域差异,筛选核心评价指标,探讨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方法,为库尔勒香梨品质评价提供方法支撑。方法 以新疆库尔勒市、轮台县、阿克苏市等 8 个县市 95 个果园的香梨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 7 项内在品质指标与单果质量、果形指数等 8 项外观品质指标;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核心评价指标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按照先内在品质、后外观品质的逐步评价法评价香梨的品质优劣。结果 香梨各产地间品质离散程度为 3.81%—132.09%;对香梨的内在品质先行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硬度三项代表指标累计贡献率达到75.83%,对 95 个果园的香梨进行排名,去除拖尾的 35 个果园的香梨后进行外观评价,筛选出单果质量、b*、果形指数三项外观指标累计贡献率达到79.07%,较全面地表达香梨品质的综合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确定b*、单果质量、固酸比和硬度作为香梨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结论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库尔勒香梨品质的代表指标为b*、单果质量、固酸比和硬度,通过逐级评价方法,筛选出了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俱佳的香梨,对95个果园的香梨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库车市、轮台县、尉犁县、库尔勒市的果园香梨综合品质表现优秀,沙雅县和阿克苏市的果园品质良好,阿瓦提县和新和县的果园综合品质中等。筛选出的评价指标可综合反映库尔勒香梨的品质内涵,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作为香梨品质评价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新疆棉花大容量检测仪检测的数据为来源,使用SQL Server软件建立新疆棉花质量数据库,使用VB.NET语言建立面向单机用户的色特征质量分析系统。通过详细描述数据库及分析系统的构建及功能,并以新疆棉花色特征的相关分析为实例,展示了分析系统的相关作用,并表明所选取的数据中品级与反射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274;与黄色深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15。通过系统分析,能够实现高效、准确的色特征质量分析,也为研究不同棉花色特征指标对配棉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原棉技术品级评价模型在配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指导配棉技术管理工作,选取棉纤维上半部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为棉纤维品质的主要内在指标,运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分等和隶属度的概念,建立了原棉的综合评价指数,即原棉技术品级.结合计算机编程将原棉技术品级应用于配棉工作.认为原棉技术品级以原棉的内在质量为主,并辅以外观质量,有机地将原棉品质统一在具体指标内,可以定量地反映原棉的主要特性,能加强原棉分类组批管理,准确量化配棉技术标准和配棉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大容量纤维检测(HVI)指标在原棉品质评价中的合理应用,并为配棉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棉品质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284种原棉进行HVI检测,为消除指标间存在的冗余信息,选择了13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提取的6项主成分因子构建原棉可纺性指数指数(FSI),实现了原棉品质的定量化评价;最后,讨论了FSI与成纱强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FSI指数越高,成纱强力越高,对应原棉的可纺性能越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棉评价方法能够定量地评价棉纤维的可纺性能,可为原棉品质管理及成纱质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纳米锌牛奶蛋白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月玲 《棉纺织技术》2007,35(11):44-46
为顺利纺制纳米锌牛奶蛋白纤维与棉50/50 14.7 tex混纺纱,选用1.5 dtex×38 mm的纳米锌牛奶蛋白纤维及优质新疆长绒棉进行混纺.根据两种纤维的特点,通过纺纱实践,对纺纱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如纳米锌牛奶纤维在纺纱前加油剂,以消除静电;采用二步混并的方法,保证纱线正确混比;粗纱、细纱工序采用"低速、大隔距、小钳口"等,最终实现成纱质量优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建立采用干酪素法测定石榴皮中鞣质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鞣质含量在1.02~6.12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3;方法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RSD=1.21%(n=6)。和田地区的皮山和策勒两县石榴皮鞣质含量略低于喀什地区的疏附、疏勒和叶城地区。此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以作为石榴皮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细绒棉纺制CJ 7.3 tex紧密纱的生产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全细绒棉纺CJ 7.3 tex紧密纱生产工艺。通过选配质量较好的新疆细绒棉,使用性能良好的精梳机及紧密纺设备,并从并条开始采用前纺重定量、细纱大牵伸工艺,合理配置有关工艺参数,结果使纺出的CJ 7.3 tex紧密纱质量达到较好的水平,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早期和近期新疆棉的特性并分别用早期和近期新疆棉纱JC18.2tex纱的工艺。分析了新疆棉含糖及其马克隆值等性能对纺纱的影响,提出了保证成纱质量、增加成纱附加值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机械采收方式对新疆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新疆棉区纤维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新疆棉区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的差异,探讨通过品种选育及全疆品种布局实现改善原棉品质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在机采棉和手采棉间无显著性变化;机采棉纤维比强度、整齐度及纺纱一致性指数较手采棉显著降低,其中比强度和纺纱一致性指数在试验点变化较大,最大降幅可达11.3%和25.8%,且有62.5% 的品种显著降低。短纤维率的变化最为明显,机采棉较手采棉增加了51%,试验点和品种间最大增幅分别达90% 和130%。因此,选择适宜机采的品种及合理的品种布局是改善新疆棉花品质结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产业化的视角分析了新疆长绒棉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新疆长绒棉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提出促进长绒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