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含油气系统及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理论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系统进行划分,认为盆地内石炭系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和亚含油气系统。具体地划分为两个复合含油气系统和三个含油气系统;对不同层次的含气系统的特征进行描,同时对盆地内石炭系列气有利勘探地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轻烃分析技术对于储层的含油气性以及油气储层的含水性评价具有明显的优势。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层含水情况较为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气井上开展了轻烃分析试验。通过对多口天然气探(开发)井的轻烃数据分析,初步提出了天然气储层轻烃评价方法,为轻烃分析技术在天然气储层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疆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塘湖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制约,形成碰撞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及类周缘前陆盆地等原型盆地,相互叠加和改造,形成多种含油气系统。基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特征,划分出三类含油气系统,即C2+3-P1(·)含油气系统、P2-P2(·)含油气系统、J1+2-J2+3(!)含油气系统,并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灯影组地层中的重大突破,为四川盆地在老地层中天然气的勘探展示了良好前景。它们具有层系多、分布广泛、构造单元复杂的特点,在同一油气系统的不同气藏之间常具有一定分布范围和内在联系,在区域上构成一个独立的油气区。影响和控制盆地内形成一个油气区的主要因素是岩相和构造演化条件。文中重点考虑了古今构造、沉积相、储层特征和气井的开发效应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川西南部资阳地区气藏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香溪群天然气的成因和气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香溪群的天然气、凝析油和生油(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本区天然气的成因。认为本区天然气属于比较典型的煤成气。从天然气,凝析油和生油(气)岩的一系列对比,认为本区南部的天然气受下伏雷口坡组的影响,而北部为自生自储。所以本区雷口坡组可能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本区雷口坡组寻找风化壳类型的油气圈闭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勘探的。  相似文献   

6.
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大面积连续分布,是未来全球油气供应的重要接替领域。提出了页岩层系油气的地质内涵,即烃源层系生成、滞留或就近聚集在生烃层系内部或紧邻生烃层系的致密储集层中,利用新技术可实现工业开采的连续分布油气资源,包括源储一体型和源储紧邻型两种资源类型。鄂尔多斯盆地是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的有利发育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源储接触面积大,页岩油气、致密油气主要在源内或近源大面积连续分布,具有“普遍含油气、储层致密、低压、低丰度”的典型地质特征,具有稳定平缓的构造面貌、较高成熟源岩广布式生排烃和大面积致密储层叠置分布的有利成藏地质背景,致密油气“甜点区(段)”主要受生烃中心和厚层砂岩分布共同控制,页岩油气“甜点区(段)”主要受富有机质页岩规模、热演化程度、天然裂缝等共同控制。随着页岩层系油气的深入勘探开发,以大面积连续分布为标志特征的页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将深入发展,成为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下一次大飞跃。  相似文献   

7.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 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 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 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 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 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 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 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 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 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 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 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 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 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 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 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 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 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 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 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 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 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 (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 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 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 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 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含油气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油气系统概念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并逐步实现石油地质理论和系统思路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外含油气系统的研究都是基于Perrodon与Dow于1994年综合得到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技术手段,将含油气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地质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预测有利的远景油气区带。但是目前在“含油气系统”名词的翻译、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含油气系统的具体研究方法,尤其是如何在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复杂的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进行含油气系统分析等方面,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认为:含油气系统的研究逐渐趋向于将静态的地质要素和动态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过程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达到定性和半定量化、定量化研究相结合,使含油气系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区域地质及沉积特征、烃源岩生排烃史、油气运移输导系统、油气形成与圈闭配置关系及油气运聚成藏组合模式等方面,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琼东南盆地不同含油气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圈定了北部浅水区含油气系统、中央坳陷带深水区含油气系统及南部深水区含油气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13个亚含油气系统。由于不同含油气系统及亚含油气系统均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重点剖析了含油气系统中生烃子系统、油气运移输导子系统及油气运聚成藏子系统构成及其特点。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生烃子系统主要由始新统中深湖相及渐新统煤系烃源岩之生烃灶所构成;油气输导子系统则主要由断裂及裂隙和连续性砂体、不整合、泥底辟、气烟囱等输导体系所构成,控制和制约了油气运聚的主要优势富集区;油气运聚成藏子系统以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式为主,通过输导体系近源或远距离运聚,在圈闭及储盖组合条件极佳的优势区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然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天然气资源从类型、富集程度、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中国常规天然气储量探明史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储量增长上了3个台阶,集中分布于六大盆地;其次,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海域,其特点为:时代分布老、丰度低、探明程度低、潜力大;第三,中国煤层气资源量,主要富集在东部、中部和西北部;第四,致密砂岩气有一般致密砂岩气和深盆气两种赋存形式,中国许多盆地具备形成深盆气的条件,也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第五,中国海域的南海和东海,陆地的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可能富含天然气水合物;第六,中国众多含油气盆地的地层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溶气资源;最后,泥页岩气、深源气、二氧化碳气和硫化氢气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1.
缅甸伊洛瓦底盆地D区块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区块位于缅甸伊洛瓦底盆地中部,盆地经历了板块构造的大陆解体漂移、碰撞、聚敛、挤压造山作用四个发展阶段,形成现今构造格局。其中塔本组含油气组合在区块内最为有利,烃源条件优良,储层发育,盖层良好,并且发育圈闭多,圈闭面积大。因而D区块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全面介绍了我国南海边缘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开发状况,分析了这些盆地的生油气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胶结物是寻找低孔低渗背景下或深部砂岩储层油气勘探“甜点”的关键因素之一,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有利区带勘探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其分布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时代跨度大、沉积相类型以丰富的三角洲相为主等特征;其类型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两大类为主,根据铁离子质量分数可进一步细分为无铁、含铁和铁质碳酸盐胶结物三种类型。然后,对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期次、物质来源、离子运移及沉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认为成岩过程中流体的来源、流动方式对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成因机制及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总结了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质量影响的几种观点,并提出了目前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质量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建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赤水凹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以区域石油地质研究为基础,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并着重从气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赤水凹陷及邻区中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该区下侏罗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志留系龙马溪组及二叠系龙潭组二者才是构成该区的主要气源;须二、须四及下沙溪庙气藏具有“多期运移聚集,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并最终成藏”的特点,为“古生新储”及“下生上储”型海相、陆相混源气藏;提出官渡-天堂坝及宝元-雪柏坪区带位于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带上,是赤水及邻区实施“上下一体、海陆兼顾、立体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全面介绍了我国南海边缘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开发状况,分析了这些盆地的生油气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我国巳知油气区天然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勘探规划研究”中的“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早期资源评价”研究于1989年12月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此项研究达到国内  相似文献   

17.
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桂中晚古生代盆地生、储、盖层发育完整,油气显示广泛分布,是具有较好成藏前景的含油气盆地.通过区域资料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及遥感构造解译分析发现,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受多条断裂构造的制约,主要的控盆断裂有宜州-东泉(柳州)弧形断裂带、永福-来宾断裂带、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受基底构造和不同块体作用及不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盆地演化过程过程中表现各自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油气系统理论及中国西北含油气系统划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含油系统由5大要素和5大作用构成,即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和运移通道(要素)以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和成藏期后作用,含油气系统可进行超系统、系统和亚系统3级划分,其中超系统适用于叠合复合型盆地或跨盆地范围的含油气系统划分,系统和亚系统应限于盆地以内,前者至少应有一套烃源岩,后者可以不含烃源岩。根据盆地构造特点和成藏特点,将西北地区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陆型、克拉通-前陆复合型及造山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难度愈来愈大.在"背斜理论"指导下,容易找到的背斜油气藏多已被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是越来越复杂的油气勘探对象.然而,地球科学的新理论如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深盆气地质理论、成藏动力学理论等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和世界油气勘探的稳步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地球科学的新方法如盆地分析模拟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稳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根据C_4~C_7轻烃的成分指出四川盆地含油(凝析油)的天然气藏中的油的来源,然后再与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相互印证,共同判断气源。这一方法特别对混源气的气源判断是很合理的。 四川盆地一些含油(凝析油)的天然气藏以往都认为是自生自储的。然而用本方法判断气源后,我们发现,混源气是非常普遍的。从天然气的运移特征来看,盆地中下三叠统有工业价值的天然气的聚集往往都与断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