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测坑及田间试验,探究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及模系数,研究不同供水条件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该灌水技术条件下所研究作物的适宜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研究表明:在试验设定的灌水量范围内,较小的灌水定额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较优的灌水处理为SM处理,即灌水定额为450 m3/hm2,灌水时期分别是返青、拔节、抽穗、灌浆4个时期,灌水次数为4次,灌溉定额为1 800 m3/hm2;在SM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可达到9 520.03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到2.85 kg/m3。该试验结果可为缺水地区冬小麦种植探究高效可行的灌溉方式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得到适宜于北疆地区滴灌春玉米的灌水定额,设置了W1(225 m3/hm2)、W2(300 m3/hm2)、W3(375 m3/hm2)、W4(450 m3/hm2)、W5(525 m3/hm2)、W6(600 m3/hm2) 6个水平的灌水定额,研究灌水定额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取部分生长指标、产量指标、节水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结合耗水规律和指标显著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优选适宜于北疆地区滴灌春玉米的灌水定额。结果表明:滴灌春玉米的关键生育期为抽雄散粉期,该生育期最优灌水定额为525 m3/hm2;耗水量和耗水强度...  相似文献   

3.
莜麦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本试验旨在探明莜麦产量与品质对不同灌溉定额的响应。试验在非称重式蒸渗仪内进行,对莜麦品种“坝莜1号”设置4个灌溉定额,分析不同灌溉条件对莜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莜麦产量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灌溉定额为3 200 m3/hm2时莜麦产量达到最高(2 387 kg/hm2)。另外,增加莜麦灌溉量,会对莜麦蛋白质、组纤维和淀粉合成,脂肪的分解有促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民勤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土壤耕层状况恶化、食葵产量不佳等问题,在民勤灌区设置无覆盖(CK)、秸秆覆盖(S)(秸秆量为4 500 kg/hm2)、地膜覆盖(F)、碎麦秸垫膜覆盖(SF1)(秸秆量为4 000 kg/hm2)、碎麦秸垫膜覆盖(SF2)(秸秆量为4 500 kg/hm2)5个处理,采用当地农户普遍的灌溉水平(750 m3/hm2),研究了食葵生长状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碎麦秸垫膜覆盖(SF1)处理下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有着更高的保水效果,保证了食葵的正常生长发育;碎麦秸垫膜覆盖(SF1)条件下平均出苗率较CK处理提高了12.1%(P<0.05),较S处理的出苗率提高了9.7%(P<0.05);碎麦秸垫膜覆盖(SF1)条件下食葵产量达到4 780.95 kg/hm2,较SF2、F、...  相似文献   

5.
水分不足是限制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不同节水栽培措施条件下耗水特性、潜在蒸散量与作物系数的研究成果,对冬小麦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常规灌溉(保证田间持水量75%)耗水量最高,达到421mm ;依赖于降雨耗水量最低,仅为348mm 。②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育期逐日的潜在蒸散量(ET0)的平均值在0.93~3.81mm/d 幅度内变动,并呈现出前期平稳、中后期逐渐增加的特征。③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措施的Kc值幅0.23~1.92之间,并呈现一抛物线特征。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且秸秆覆盖+常规灌溉栽培措施平均Kc值最大,对照平均Kc值最小。④冬小麦产量以秸秆覆盖+常规灌溉处理最高,达到 6 222.53 kg/hm2,而以对照(A)最低,仅为3 852.00kg/hm2;冬小麦的水分生产率与灌水生产率则均表现为秸秆覆盖+节水灌溉处理最高,分别达到0.55kg/m3和3.62kg/m3。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干旱地区的农业灌区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对其工程建设内容和任务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总体布局,计算水量及调配情况,并对该工程进行指标评价,提出相关意见。结果表明,该地区蒸发量远大于其降雨量,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气候问题。水资源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影响耕种收成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该地区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为硒砂瓜,占比70%。主要田间灌水方式为滴灌方式。枸杞所需的灌溉定额最大,为2 100 m3/hm2;硒砂瓜所需灌溉定额最小,为450 m3/hm2。每年由于农业灌溉产生的水量为1 423×104 m3,折算至每公顷水量约为870 m3。折算为年均取水量为2 006×104 m3,平均每公顷农业用田所需取水量为1 200 m3。由于解决了该地区农业灌溉问题,有助于农业的多样性发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推行项目的实施与建设,需...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蔬菜基地供水保障项目实例,提出计算项目灌溉规模和实际需求量的重要意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等,通过合理确定灌溉规模、详细计算灌溉需水与灌溉用水量,有效分析不同种植结构的实际用水量,种植2季(“白菜-甜椒”组合,若灌区水源匮乏,可采用“辣椒-白菜-3”的组合),80%保证年灌溉定额为1 500 m3/hm2,保证率80%的月最大用水为450 m3/hm2即15.00 m3/(hm2·d),此种种植模式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食用玫瑰(Rosa rugosa Thunb.)生长、生理和产量对灌溉方式与施肥量的响应特征,以两年生“墨红”食用玫瑰作为试验材料,设灌溉方式(微喷灌W;滴灌D)和施肥量(F0、F1、F2、F3分别为0、60、135、225kg/hm2)2因素完全组合试验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肥量对“墨红”食用玫瑰株高、茎粗有显著影响(P<0.05),WF3处理有利于“墨红”食用玫瑰株高的增长,DF3处理有利于其茎粗的生长。各生育期,灌溉方式与施肥量均对食用玫瑰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食用玫瑰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现蕾期达到峰值,DF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17.93μmol/(m2·s)),DF3处理的蒸腾速率最高(6.10 mmol/(m2·s))。灌溉方式与施肥量的交互效应对“墨红”食用玫瑰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DF2处理下叶绿素和DF1处理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平较高,分别为1.83和0.30 mg/g。滴灌方式下食用玫瑰总产量高于微喷灌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地下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工作压力0.5 m、埋管长度为80 m条件下,供水1 h内水流可到达管尾,秸秆复合管可以作为田间毛管灌溉。秸秆地下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以秸秆复合管为中心向外运动形成上窄下宽椭圆形湿润锋;在埋深20 cm时,灌溉水主要影响范围在地表下50 cm和距管水平距离0.3 m内,该区域内土壤含水率与到秸秆复合管的距离负相关,不同距离含水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灌水量越大、灌水时间越长,土壤含水率达到稳定的时间越久。秸秆地下灌溉主要影响地表下10~30 cm的土壤温度,灌水量对土壤温度影响明显,灌溉水水温直接影响灌溉后土壤平均温度;距离秸秆复合管水平距离相同时,土壤温度的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利用秸秆复合管进行地下灌溉时,冬灌灌水量为150~250 m3/hm2,既可满足小麦需水,也不会造成土壤温度明显降低;春灌灌水量为250 m3/hm2左右,可为冬小麦生长创造较好的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典型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灌溉情况,以老挝某灌区为例,采用适于资料短缺地区的水面蒸发量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分析该灌区水稻合理灌溉用水情况,并与我国不同区域水稻灌溉用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降雨量主要集中于5—10月,为雨季稻生长期,雨季稻灌水量为3 700 m3/hm2,旱季稻更依赖灌溉,灌溉水量为10 200 m3/hm2,其中12月—次年2月为主要灌水期。老挝地区典型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全年的水稻灌溉用水与同为热带季风气候的我国云南省勐腊县全年灌溉用水量相差不大,差别仅为0.5%,但灌水量分配上具有较大差别,研究区水稻移植时间较云南省勐腊县有所提前,该地区雨季稻灌水量更少,但旱季稻灌水量更多。本研究可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发展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相峰  邱蕾蕾 《治淮》2023,(5):29-30
<正>1南四湖流域基本情况1.1南四湖流域自然概况南四湖承接苏鲁豫皖4省8市34个县(区)53条河流来水,流域面积31180km2,总容积60.22亿m3,总兴利库容12.87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29.6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2.73亿m3,具有调节洪水、蓄水灌溉、水产养殖、航运交通、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甘肃引黄灌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氮配施不合理和N2O排放过量等问题。试验设计4个灌水水平(W0,45%~55%θFC;W1,55%~65%θFC;W2,65%~75%θFC;W3,75%~85%θFCFC为田间持水量)和4个施氮水平(N0,0kg/hm2;N1,150kg/hm2;N2,300kg/hm2;N3,450kg/hm2),分析水氮调控对枸杞‖苜蓿系统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灌水量和施氮量可显著降低N2O排放,提高枸杞苜蓿产量。W3N2条件下枸杞和苜蓿总产量最高,分别较W3N0提升41.3%和22.3%,W3N2条件下N2O排放总量较W3N3降低10.5%。甘肃引黄灌区枸杞‖苜蓿系统较优的水氮组合为灌水量75%~85%θFC和施氮量300kg/hm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对燕麦生长、产量及需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雨养处理(YY)相比,轻度微喷控制灌溉处理(QK)和重度微喷控制灌溉处理(ZK)增加土壤含水率,为燕麦生长提供一定的水分环境,促进燕麦的株高生长、干物质形成和产量的提高,其中QK处理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表现最优,产量达到5128.20kg/hm2,显著高于ZK处理9.58%、YY处理73.69%。QK处理燕麦全生育期累计灌水9次,灌溉定额436.74mm。  相似文献   

14.
长治市屯留区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 533.4 hm2,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 320 hm2。文章基于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点等水资源情况,根据项目区实际灌溉制度,分析了项目区各类农作物需水量,计算了区供水总量,经平衡计算在剔除原用水量后,区域地下水年可供水量为187.96万m3,项目区年需水量94.51万m3,总可供水量大于总需水量,能够满足项目灌溉用水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滴灌春玉米(Zea mays L.)各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水分上、下限,从而为新疆玉米灌溉管理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以“太玉339”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玉米拔节期、扬花-灌浆期、灌浆-完熟期分别设置3种水分上、下限(50%~80%FC、60%~90%FC、70%~100%FC,FC为田间持水量),共设9个处理(T1~T9),分析其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指标、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保持在50%~80%FC时,其株高、地上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均显著减小,但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总体而言,T3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7 114.51 kg/hm2;T4处理的WUE最高,为3.11 kg/m3;在灌浆-完熟期提高水分上、下限有利于增加玉米粗蛋白、粗脂肪及淀粉的含量,其中T3处理该3个指标均为最高,分别为11.02、4.11、69.96 g/100g。以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不同覆膜模式下调亏灌溉对土壤温度、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效应,于2021年在兰州市永登县试验站基地开展玉米覆膜与调亏灌溉试验,设计覆盖普通白色地膜(M1)、黑色地布(M2)、生物降解膜(M3)、液态地膜(M4)4种覆膜模式,设置充分灌溉(D1)和轻度水分胁迫(D2)2种补充灌溉制度,共8个处理。以普通白色地膜覆盖结合充分灌溉(D1M1)为对照,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温度、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白色地膜(M1)增温效果最好,液态地膜(M4)增温效果最差;相同覆膜模式下,不同水分胁迫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不同覆膜模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等影响有所不同,轻度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覆膜模式和水膜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表现为覆膜模式的影响大于水膜交互作用的影响。D2M1(白色地膜覆盖结合轻度水分胁迫)处理产量最高,为19 761.32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M3(生物降解膜覆盖结合充分供水)处理产量稍高于对照,考虑环境友好因素D1M3种植模式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用水总量控制下绿洲安全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新疆开孔河流域为例,提出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安全等约束条件的干旱区灌溉节水潜力计算新方法。结果表明:1)开孔河流域现状年(2020年)地下水开采量为12.97亿m3,灌溉用水总量为34.85亿m3;传统节水模式下,流域中期规划年(2030年)节水潜力为0.74亿m3,远期规划年(2050年)节水潜力为5.02亿m3。2)在节水潜力新内涵下,开孔河流域中期规划年没有节水潜力,且需要休耕18 667 hm2,远期规划年节水潜力为1.77亿m3。3)为防止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实现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在节水后应控制绿洲地下水位在3.5~4.0 m之间。对于水土不均衡的干旱区灌区而言,传统节水思路对绿洲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节水潜力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氮硒互作对水稻氮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明确最佳的施氮量,为农业合理施用氮肥和硒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进行,试验设N0(0 kg/hm2)、N1 (50 kg/hm2)、N2 (100 kg/hm2)、N3 (150 kg/hm2) 4个氮水平,孕穗期叶面喷施Se(100 g/hm2),水稻孕穗后10 d、30 d和50 d后取样,研究植株与穗氮含量、氮积累、氮分配比例及氮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100 kg/hm2氮处理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穗和植株干物重均显著增加;0~150 kg/hm2氮处理时,水稻穗和植株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0~100 g/hm2硒处理时,水稻穗和植株的干物重、氮含量、氮积累量随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00 g/hm2硒处理穗的氮分配比例降低,植株的氮分配比例增加。因此,垦粳9供氮水平和供硒水平分别控制在150 kg/hm  相似文献   

19.
杜军  吕岁菊 《人民黄河》2024,(2):135-141
为了改善红寺堡扬水系统供需水量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以需水过程线和泵站设计流量线为比较对象,构建扬水系统内泵站供需水流量优化调节模型,分析不同时段的灌溉面积、高效节水面积比重和灌溉定额等因素引起的需水流量与泵站设计流量关系。基于需水过程线多级泵站扬水灌区供需水量优化调度模型包括流量平衡模型、需水过程线模型和流量调节模型,对红寺堡扬水灌区4种工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高效节水面积占比为60%时,随着灌溉面积从6.02×104 hm2增加到6.77×104 hm2,红三泵站控制灌域内调蓄水量从1.47×106 m3增加到8.49×106 m3,其他3座泵站调蓄规模保持不变;在高效节水面积占比为80%时,红一泵站和红三泵站不调蓄,红四泵站和红五泵站的调蓄规模分别为3.08×106 m3和0.47×106 m3。此模型构建与应...  相似文献   

20.
探究适宜多砾石砂土地区膜下滴灌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的灌溉制度,针对该地区滴灌玉米缺乏相关灌溉制度的突出问题,采用大田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定额(300 m3/hm2(W1)、375 m3/hm2(W2)、450m3/hm2(W3)、525 m3/hm2(W4)、600 m3/hm2(W5))对玉米生理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灌水定额对玉米生理指标有促进作用,能够加速籽粒发育;灌水定额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呈单峰曲线变化,与耗水量呈线性变化。灌水定额大于525 m3/hm2时,对生理指标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灌水定额低于450 m3/hm2时,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影响了产量构成要素,使玉米最终产量受到限制。在W4处理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峰值。综合试验分析表明,在多砾石砂土地区选择灌水定额为525 m3/hm2的灌溉制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