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orsche设计公司是费迪南&;#183;亚历山大&;#183;保时捷(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在1972年创立的,在之后的30年中,保时捷设计在工业设计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其实著名的设计公司并不大,但在世界上却很有名,也许是因为“保时捷”这个名字吧。费迪南&;#183;亚历山在&;#183;保时捷是保时捷汽车创始人的儿子,他本人也曾经担任保时捷汽车公司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2.
他生于柏林,却是理性德国的叛逆。1960、70年代,是他让“设计”一词在德国风靡,那时,他的名字与“设计”同义。奇特的设计风格和毫不留情的设计评论,为他赢得“坏男孩”的名声。他与雷蒙德&;#183;罗伊(Raymond Loewy)和菲利普&;#183;斯塔克(Philippe Starck)齐名。他的设计无所不包,甚至包括他自己。他把名字从Lutz改成更为时髦的Luigi,他自己也跻身为时尚界的宠儿。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仿生设计开启了设计的一扇大门,汽车、飞机经过他的手和脑,仿佛是从未来世界走出。他就是Luigi Colani,用自然的艺术塑造未来的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末,“创意产业”这一要领由克瑞斯&;#183;史密斯首先在英国议会提出,他倡议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的联系,文化产业不应该只是装饰品,而应该成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如今,英国分析家约翰&;#183;霍金斯估计英国创意产业每年产值约为2千亿美元,而他估计在今后15年里,这个行业的全球产值竟达到6.1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纽约国家设计博物馆负责人玛里琳&;#183;希姆斯(Marilyn Symmes)曾对我们介绍说:“凯瑞姆&;#183;拉希德(Karim Rashid)的设计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真正地感动人,而且充满了趣味。即使是从其它设计领域和时代里获取灵感,他也能很好地进行控制和利用,通过一种极具未来色彩的手法重新诠释其中的概念。在艺术与设计的领域中,拉希德可以算是非常受欢迎的设计师了。”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设计》2005,(8):33-39
丹麦,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小国,国土面积4万3千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但在国际设计界,丹麦却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国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相关的家具,灯具等设计领域独树一帜。丹麦重视设计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当时欧洲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对已经影响欧洲近一个世纪的混乱风格十分反感,他们主张改弦易辙,设计崭新的东西。在这场运动中.丹麦涌现出了一批有作为的设计家,他们反对断然切断历史、抛弃传统、决心从旧传统中发掘出新的东西。他们之中首当其冲的是设计师克伦&;#183;克林特.他当时是艺术学院设计船舶的教授。此外还有乔治&;#183;延森、阿尔内&;#183;雅各布森、埃里克&;#183;马格努森,波尔&;#183;汉宁森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的设计精品从建筑到日常用品涉及了极为广泛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明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主题为“设计风&;#183;品牌潮 新经济&;#183;新引擎”的企业工业设计趋势论坛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7.
尼尔斯&;#183;霍尔格&;#183;穆尔曼:纯粹派的家具制造高、传统橱柜的反对者。他一直以来都是欧洲设计界的重要人物,被称为“创新混乱营销模式”的发起者。他设计生涯的开始让许多人始料不及,80年代早期,他中断法律学习,转向了设计。艰苦的5年之后的第一个成功是“鞋橱”,只有16厘米深的鞋架,在单向运动之后就会露出存储的内容。鞋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它的简洁是穆尔曼设计哲学的写照,这种哲学也体现在Zoll D搁架上,这是一个由整块铝制成的模块化的系统,并赢得了德国设计的最高奖,评委写道:设计的最基本观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使用、最后的工序和连接的次数。  相似文献   

8.
诗意光年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英格&;#183;莫尔(lngo Maurer) 从未间断对光及其旋律的探索,他诗意般的运用科技手段将创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向人们展示了幽默的光艺术--仿佛长着羽毛的灯泡形状的落地灯,一捆堪培利苏打瓶制成的吊灯。还有他的手工设计产品--缆式供电系统,可随时随地提供各类源组合的可能,英格&;#183;莫尔沉迷于灯光中的创造力似乎没有止境。  相似文献   

9.
《艺术与设计》2006,(9):26-27
一个名为“平常至极”的展览最近在东京的Axis Gallery开展。这个展览既不壮观也不大气,毫不奇怪,贾斯伯&;#183;莫里森(Jasper Morrison)和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组织精选的204件展品代表了平常之美。第210的《Form》杂志中贾斯伯&;#183;莫里森(Jasper Morrison)讲述了他所理解和不断努力研究的“平常至极”。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183;海瑟威克简介 出生于1971年,托马斯&;#183;海瑟威克在曼彻斯特工艺学校学习三维设计后进入皇家艺术学校,1994年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是英国最年轻最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之一。意想不到的材料,标新立异的作品.时刻挑战着想象的极限,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是他的最大特点,对常规提出否定是他灵感的源泉。永远不要对海瑟威克说‘不可能’,对他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海瑟威克工作室,涉及的项目包括了:建筑,雕塑.城市基础建造,产品设计等多项领域。  相似文献   

11.
朱林 《艺术与设计》2005,(6):104-109
阿克塞尔&;#183;恩托文(Axel Enthoven)先生是恩托文联合设计事务所(Enthoven Associates Design Consutants)的创立者,恩托文联合设计事务所总部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省。2004年末,阿克塞尔&;#183;恩托文因30年的职业设计师生涯而获得了“Henry van de Velde”奖。这个奖由“弗拉芒行政区设计(Design Vlaanderen,VIZO)”的一个部门授权。该部门是为了支持包括设计在内的独立企业而成立的弗拉芒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2.
朱林 《艺术与设计》2006,(2):124-125
上个世纪50年代.IBM公司前总裁托马斯&;#183;沃森(Thomas Watson)说“好的设计就是好的商业!“这句话一出口就立刻成了IBM更加重视创新,以此支持商业发展的至理名言。如今IBM的设计服务扩展到了中国,其全球设计顾问李D&;#183;格林(Lee D.Green)先生为此正在忙碌地游走于亚洲和中国的设计推广活动.乐此不疲地告诉那些热衷塑造品牌价值的企业IBM设计服务的价值。在香港设计营商周上,我们再次与李D&;#183;格林相遇.在对话中听听他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朱林 《艺术与设计》2006,(4):119-123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Tangerine公司的合伙创办者马丁&;#183;达比沙尔(Martin Darbyshire)和克莱夫&;#183;格林耶尔(Clive Grinyer)发现了对于构建在新商业之上的产品设计顾问行业的需求。他们没有单纯在产品的外观层面上创造产品.而是计划从满足真正的消费需求和创造出有形的差别这一层面来设计产品。Tangerine信奉产品设计必须和一个公司所有的商业部目标相一致,并且能为该公司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纳森&;#183;埃维(Jonathan Ive)和皮特&;#183;菲利普斯(Peter Philips)当时也加盟到Tangerine公司.于是公司有了一个繁荣的成立。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设计》2004,(6):24-25
从异国他乡赶到中国的这位奥地利中年男子,带着白色的手套。正在一件晶莹剔透的仿水晶制品上用特制的刻刀小心翼翼而又驾轻就熟地书写着“Hirzinger”,最后还不忘刻录下他来到中国的特殊日子“2004”。安东&;#183;凯辛格,那串字母背后面代表的名字。随着水晶作品“芭蕾舞者Anna”的诞生将永远留在一份晶莹的圆梦上。  相似文献   

15.
朱林   《艺术与设计》2006,(6):4-7
“我没有失败.我发现了10,000种实现不了的方式”,这是托马斯&;#183;爱迪生对设计师工作的准确总结。一个新产品的概念从提出到实现是否也要经历这样的考验和周折呢?答案是肯定的。除了收获不可行的所有实现方式成为经验,概念本身将成为最大的价值所在。正如戴森公司(Dyson)新产品研发部负责人彼得&;#183;葛马克(Peter Gammack)所说”每次仅仅一个变化就能创造出创新性的和功能化的产品”。当初詹姆斯&;#183;戴森(James Dyson)就是靠着旋风式吸尘器的概念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产品行销到了38个国家。  相似文献   

16.
塔楼的力量     
作为约翰内斯堡中心“Ponte City”塔式公寓的设计者,62岁的龙迪&;#183;格罗斯科普夫(Rondey Grosskopff)最近心中不悦。当我们步入他的公寓大楼内时,他牢骚不断。“它其实仅仅需要一些小的修葺和粉饰。”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设计》2005,(3):92-95
在这个才人辈出的年代.不拘一格成就了许多人的才华。“务虚”在创意领域有时候能够摆脱束缚的条框.从而开创一片豁达的天地。这位即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年青设计师名叫奥拉&;#183;伊托《ora—Tto).是意大利裔的法国人。他今天的才华曾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他从虚拟的产品设计里脱颖而出。这是一种把设计热情寄托在比特位上,靠开放通达的国际互联网传播而赢得广泛喝彩并最终曝光于镁光灯下的特殊经历。奥拉&;#183;伊托成了不少国际大品牌竞相邀请的合作设计师。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伦斯&;#183;康伦爵士(Sir Terence Conran)就在打造伦敦成为”设计之都(city of design)”的一个活动中心工作。设计一直都是康伦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除了创办康伦商店(Conran Shop)以外.他也是设计博物馆的创始人,开办了无数餐厅和咖啡厅.为此他提出了包括食物和室内装饰在内的广泛建议。康伦的成绩的确难以衡量。在去年十月的“东京设计师之周”上他接受了《AXIS》主编石桥胜利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隆·阿拉德(Ron Arad)1951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1973年来到伦敦加入到建筑师协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他和卡罗琳·托尔曼(Caroline Thorman)共同成立了设计工作室和Workshop“One Off”。1997年,阿拉德被委任为皇家艺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教授.两年后他成为该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授。阿拉德市中不停地创造家具和产品设计.许多作品被世界重要的家具生产企业所制造.包括Cappellini Kartell Moroso和Vitra。阿拉德也是建筑界活跃的人物,他设计了大量的建筑项目和公共雕塑。  相似文献   

20.
方寸世界     
乌贝托&;#183;艾科曾经这样形容过.“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种设计理论.意大利则有一套设计哲学,或者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的艺术就被世人所瞩目.意大利的家居设计更是风靡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