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明显。为了防止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都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政策和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手段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后续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推动矿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矿山当中存在许多可供利用的丰富资源,但是在开采矿石资源的时候会因为一系列的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甚至可能在开采过程中造成地质灾害。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保护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修复生态环境,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就需要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强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灾害预防和治理,同时提升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探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具体的地质灾害种类和生态破坏问题,并且提出可行的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矿山开采规模不断的扩大,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相关开采单位在对矿山进行开采过程中会受到较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地质灾害不仅会导致各个环节无法正常的开展,而且还会对整体的开采效率和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为此,矿山开采单位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结合实际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科学的处理,并且还要将生态治理修复措施落实到实处,这样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开采效果,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降低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矿山开采产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来源开采的矿产资源也能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在前期发展中,矿山开采的管理相对粗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开采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地质灾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并不利于矿山开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威胁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开展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分析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和影响因素,提出治理地质灾害,修复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以其改善现状,促进矿山开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国家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应当尽力改善并控制建筑环境污染,以推动中国矿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做好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并采取适当措施维护地质环境。而防治地质灾害和恢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性任务。因此预防灾害、及时管理地质灾害,从而减少灾害损失的源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进行矿山开采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做好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分析矿山地质灾害产生的类型,同时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大举措也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困境及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困境,结合相关现状提出一系列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优化策略,包括明确治理目标、提升采矿业环保水平、借助民间力量强化矿山治理、积极构建开发式治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建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由此使得矿山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量也不断提升。虽然矿产资源开采对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不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破坏地质环境,造成生态损失。对此,本文针对潮州市的矿山地质概况进行分析,提出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以期提升矿山开采的可持续性,减少地质灾害发生,促进地质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山形地貌、生态环境、农林耕地的破坏也越发严重,尤其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于生态的破坏尤为严重。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治理与恢复显得极为迫切。而就当前实际而言,我国在进行矿山灾害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对此文章在结合相关文献查阅以及自身工作实践情况下对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及其相关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实现矿产污染有效治理与快速恢复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加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十分必要。分析了矿山地质特征及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坍塌等。提出了治理修复的一些具体方式和手段,一是利用土地复垦技术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强化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了坡度小于30°时、坡角在45°~60°之间的、坡角在60°~90°之间的各种情况。其次是土壤整顿修复技术。在土壤整治修复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尾矿、废石、土壤等进行分离处理。这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可以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土壤整治修复,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提高生态环境效益。最后,植树造林和恢复技术。从尾矿库的角度来看,阶梯边坡可用于造林修复;排土场和尾矿库的造林修复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为了降低坡度进行切坡,一般都是在35°之后,但在造林修复中,需要清理其表面的大石头。对于矿坑,修复过程中需要对矿山边坡基面进行深沟开挖。其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各方面需求都有所增加,而关于矿山的开发规模也逐渐加大,采矿规模的扩大尽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面临严重的污染,目前,此问题已经倍受社会各界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文章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内容为如何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如何实现复垦,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解决措施,以实现矿山环境尽快得到恢复,农业生产尽快进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康富 《世界有色金属》2020,(1):120-120,122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正在快速提高中,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目前矿山的开采不够合理,引发出了诸多的地质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地质勘察的内容,并提出几点地质灾害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形势,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系统不稳定,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绿色环保理念,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对矿山环境进行管理控制的时候,要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指标,实现矿山环境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矿山开采期间,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对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做好每个环节的对接工作。基于此基础,本文概述了矿山地质的环境特点和地质灾害的类型,对地质灾害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体系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对该项目工程进行分析,并从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及风险决策三方面进行研究,由此对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的不足进行思考,以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时间以来,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不重视矿山环境保护,导致本就非常脆弱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成为阻碍矿山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甘肃省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大省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污染等,引发植被面积不断缩减,水环境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逐步恶化。所以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控制与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中主要探讨分析甘肃省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和恢复治理对策,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张召 《世界有色金属》2020,(4):210-210,212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关矿山的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在针对矿山大规模的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矿山开采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双重性,首先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但同时矿山开采作业又会严重破坏作为生态环境,并且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日益推进,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而大气、水源、土壤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本条件,目前来看这些生存要素正在历经前所未有的破坏,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更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对遭受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加以恢复和治理。为此,下文中首先探讨分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以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在应对矿山地质灾害这一层面上实施了有力的举措,本文将立足于抗滑桩技术研究,分析其在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有效性,结合计算模型的构建,给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