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部分渠段跨越煤矿采空区,为满足渠道的防渗要求,需对采空区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为给正式灌浆施工选择合理的灌浆技术参数,在采空区进行了帷幕灌浆对比试验。试验表明:灌浆孔距选取2.0 m,添加高效减水剂、速凝剂、粉煤灰、膨润土等材料,水固比为1:1的水泥浆液处理效果较好;当孔口注浆压力为1.0~1.5 MPa,灌入量小于10 L/min,并稳定10 min时,即可结束灌浆施工。通过综合判断,该注浆处理方法可达到预期的封闭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缺水问题有望通过修建水库蓄水来解决,但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岩溶漏斗、落水洞等会使水库内蓄水渗漏。灌浆帷幕是降低库区岩层渗透性的有效手段,低成本高质量帷幕灌浆的关键在于优化灌浆工艺及其参数。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灌浆材料配比、钻孔间距、灌浆压力、帷幕底界和灌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水灰比控制在1∶1~1∶3之间,单排钻孔布置,孔距2.0 m,灌浆压力1~2 MPa,帷幕底界控制深度为风化层深度以下10 m处,分段灌注且第一、第二及以后各段的长度分别为2、3、5 m,可实现德厚库区灌浆帷幕体系透水率<5 Lu的目标。该研究可为德厚库区灌浆帷幕工艺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与试验支撑,为西南岩溶发育区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敬敏 《治淮》2004,(7):42-43
马山埠枢纽工程节制闸基础固结灌浆共钻孔47个,检查孔3个,总孔数为50个,灌浆孔和检查孔的孔深以入岩3.0m控制,经固结灌浆后,基岩的漏水率平均值为0.0055L/m·m·min,仅为规范允许值0.03L/m·m·min 的18%,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4.
1坝基地质概况直界水库大坝坝基为寒武系张夏组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其透水性为720Lu~20Lu,渗透系数约为1.04×10-2~2.9×10-2cm/s。基岩面以下岩石的Lu值随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25m深度以下小于30Lu,渗透系数约为1.9×10-3~6.2×10-3cm/s。基岩单位吸水量大,属强透水层,渗漏严重,从坝后出现多处沸砂推断,坝基岩体内已形成多处连通性的渗漏通道。2帷幕灌浆设计由于直界水库大坝坝基透水覆盖层未进行防渗处理,下部基岩漏水严重,坝基已发生渗透破坏,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对坝基岩体采取悬挂式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处理。帷…  相似文献   

5.
李建坤  陈中和 《陕西水利》2023,(8):127-128+131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帷幕灌浆方法因其能够形成阻水帷幕以减少库水渗透量,对坝基渗漏问题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东风水库左岸补强防渗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补强防渗设计方案,就帷幕灌浆补强防渗施工过程中的灌浆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GIN灌浆法是近年来在国外应用的一项新的灌浆技术。该项技术由瑞士灌浆专家隆巴迪( Lombardi)提出 ,并在国外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GIN( Grouting Intensity Number)即灌浆强度值 ,其含意为单位孔段上消耗的灌浆能量 ,它可用灌浆孔段的最终灌浆压力 P( MPa)和单位灌浆注浆量V( L/m)的乘积表示 :GIN=P·V( MPa·L/m) ,也可表示为 :GIN=P· C( MPa· kg/m) ,其中 C为单位灌浆注入水泥量。隆巴迪认为 :在帷幕灌浆施工中 ,保持各灌段有一致的能量消耗 ,也就是保持GIN为常数 ,即可形成 1道均匀的防渗帷幕。以稳定的中低流速进行…  相似文献   

7.
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泄水闸坝段防渗墙下部岩体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中粗砂岩、含砾中粗砂岩等(K2P3-1),为中等透水红砂岩,水泥灌浆吸浆量小,灌后透水率仍普遍大于10 Lu,处理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该问题,根据以往工程经验,采用丙烯酸盐化学灌浆进行处理,开展经室内岩样有压、无压可灌性试验和现场化学灌浆试验。结果表明:CW520丙烯酸盐灌浆材料对帷幕红砂岩具有良好可灌性;控制丙烯酸盐灌浆材料的浆液胶凝时间为35~45 min,定量灌注量为80 kg/m时,既可达到工程设计防渗要求,又能有效控制灌浆量,节约工程投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主体工程防渗帷幕灌浆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8.
莲花水电站大坝趾板基础防渗帷幕,其轴线位于弱风化岩带,为了确保灌浆质量,采用了几种方法进行了质量检测。检系表明:初期灌浆质量大多不合格。因此,及时进行了补灌、设计参数调整和加强施工管理,实现了在灌浆深度内透水率小于0.03L/(min·m·m)趾板防渗帷幕连续,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新疆二塘沟水库枢纽工程渗流量过大的问题,研究提出将帷幕灌浆技术应用于水库大坝坝基防渗工程中,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对相应的位置进行灌浆。结果发现施行帷幕灌浆技术的区域渗流量最终稳定在0.1 L/s,优于传统技术的0.4 L/s。该结果说明,帷幕灌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大坝坝基的防渗性能,可以利用该技术提升二塘沟水库大坝的防渗水平,保证其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四川武都水库的施工情况,武都水库基础处理难度被国内权威专家认为国内仅有、世界少有的地基防渗处理工程.在帷幕防渗区的右岸高程574m帷幕灌浆轴线上就分布着10多个大小不一的溶洞,溶洞埋深30~109 m,大多数为充填性溶洞.现就武都水库右岸高程574m灌浆隧洞内大型深层充填溶洞帷幕灌浆施工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象山水库除险加固在0+141~0+456内进行单排帷幕灌浆,孔距2 m,孔深至基岩下10~25 m。防渗帷幕透水率控制为3 Lu,施工分3序进行,孔距分别为8 m、4 m及2 m,灌浆技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三峡二期工程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孔口段0~5 m,以灌浆压力提高至4.0~5.0 MPa进行了一系列升压生产性试验,取得成功,解决了三峡工程质检专家所提出的第一段灌浆压力应大于3.5 MPa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3.
对三峡二期工程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孔口段0-5m,以灌浆压力提高至4.0-5.0MPa进行了一系列升压生产性试验,取得成功,解决了三峡工程质检专家所提出的第一段灌浆压力应大于3.5MPa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三峡二期工程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孔口段(0-5m),以灌浆压力提高至。4.0-5.0MPa进行了一系列升压生产性试验,试验证明孔口段升压灌浆是可行的,它不仅解决了三峡工程质检专家提出的第一段灌浆压力应大于3.5MPa的技术难题,而且为进一步我国目前帷幕灌浆孔口段施工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横溪水库坝基帷幕灌浆施工,是在水库蓄水28.0 m条件下进行的.对设计、施工帷幕灌浆前后坝基透水率变化及灌浆效果进行了论述,供类似工程处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水库坝基帷幕灌浆工程造价,提高施工进度,对水库坝基帷幕灌浆用水泥粉煤灰混合浆液性能进行试验分析。通过对隘口水库所处的地址环境进行总结,对水库坝基帷幕灌浆用水泥粉煤灰混合浆液配比试验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并对其开展现场试验,对灌浆前后的压水试验透水率、耐久性、试验单元的注入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掺30%粉煤灰的浆液配比和灌注工艺均可满足设计防渗要求,而且能降低工程造价,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横泉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帷幕灌浆的方法对风化岩层进行处理以满足水库对防渗要求.风化岩层上为厚度16~30m的覆盖层,覆盖层由土层和砂卵石层组成.主要介绍了深覆盖层下风化基岩帷幕灌浆试验的钻孔、灌浆施工方法及其灌浆效果分析.为风化基岩帷幕灌浆积累了经验,可供同类大型工程帷幕灌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德厚水库是一座建设于岩溶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区岩溶强烈发育,坝址区及库区管道~溶隙型岩溶渗漏问题突出。水库防渗工程线路长达4697m,设计帷幕总进尺26.86×10~4m,防渗总面积44.88×10~4m~2,防渗工程量之巨居云南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复核验证防渗边界、底界,探索适合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找到既经济合理、又质量可靠的帷幕灌浆工艺,工程自可研阶段起就循序渐进地开展了试验工作,积累了一定岩溶区灌浆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发现转角楼水库主坝右坝肩下游坡27m高程有水逸出,并延到37m高程,渗量为0.023升/秒。输水洞有37处漏水点,主坝右端与溢洪道间为一小山,上游花岗岩基岩出露,三组节理发育,是主坝及输水洞渗漏的主要通道。1987年在0 046~0—016坝段钻29孔,有13孔单位吸水率大于0.05升/(分·米·米),最大为2.51升/(分·米·米)。1987年完成该坝段帷幕灌浆后,在观测井内仅见极微量渗水。1989年又完成了0—016~0—060山体岩石的帷幕灌浆,输水洞与溢洪道边墙渗水明显减少。右岸基岩防渗帷幕灌浆处理取得明显效果;但处理后,1~2号测压管位势为0.76,比灌浆前增大了一倍多,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20.
帷幕灌浆是水利水电工程中重要的地下隐蔽防渗工程,帷幕灌浆质量关系着大坝乃至整个水库工程的安全。文章以青海某水库帷幕灌浆第三方质量检测为例,通过压水试验、岩芯结石、孔内成像、声波测试等手段对帷幕灌浆效果进行质量检测及评价,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帷幕及时发现并进行补强灌浆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