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断裂构造在南堡凹陷新生代火成岩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堡凹陷在新生代有多期次的基性岩浆活动,形成大量玄武岩和少量次火成岩、火山碎屑岩,产状有岩被、岩株、岩床等。火成岩的形成期次及空间分布,与凹陷盆缘断层及基底断层的演化、空间分布规律一致。火成岩分析数据证实,基性岩浆起源于幔源型原生岩浆。凹陷内的深大断裂是上地幔部分熔融后岩浆上涌侵入或喷发的通道。断裂构造活动与基性岩浆形成的同一性,是南堡凹陷内火成岩的形成机制。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有利于源岩生成丰富的油气。广泛分布的火成岩,既可以作为储层,也可以作为盖层。南堡凹陷内已经发现基底深大断裂侧向遮挡,并由该断裂运移岩浆形成的玄武岩被做盖层,形成储量千万吨以上的馆陶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新生代伸展断裂展布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托最新采集的5 280km2二次三维地震数据解释成果,对歧口凹陷的伸展断裂系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内一级、二级主要伸展断裂滚动演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盆地断裂演化特征的缩影,故重点分析了沧东断裂、滨海断裂等的演化特征。歧口凹陷新生代主要伸展断裂的活动表现出分段性、迁移性、旋回性和长期性四大特点。横向上具有由SW向向NE向滚动演化的特征,体现了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和迁移性特点;在纵向上断裂的活动可分为4幕,即沙三中期、沙一中期、东营末期及明化镇末期,沙一期、东营期是断裂主要活动期,体现了断裂活动的旋回性和长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濮凹陷内部主要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域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东濮凹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将东濮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拗陷阶段。依据古近纪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特征,将古近纪进一步分为4个演化期次:初始裂陷期(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裂陷期(沙三段沉积时期);继承发展期(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裂陷消退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构造定型时期,整个凹陷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于此时期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4.
王存志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6(6):17-25
莱州湾至辽东湾的海域内,新生代断裂发育,具两个北东向雁行排列的断裂带,即营潍断裂的东支和西支。断裂长期活动,以其强裂的活动期,间以微弱活动期。构造运动方向向左行转变为右行,具明显的幕式演化特征。不同活动期发育了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其有利相带的分布、复杂的油气聚集、油气田的形成等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泌阳凹陷的新生代构造发育演化经历了3大阶段:断陷期、反转期、反转期后;并产生了4期构造:玉皇顶组一大仓房组沉积时期发育的伸展构造、核三段一核一段沉积时期发育的伸展构造、核一段沉积之后至上寺组沉积之前发育的反转构造及上寺组沉积期一第四系沉积期发育的反转期后构造。4期构造的发育起因于区域应力场的4次转化.每期构造的形成机制在其应力场作用下各有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真武断裂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重要的基底断裂,研究其演化规律对认识高邮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至关重要。在断裂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应力场状态将真武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挤压、反转和伸展共3个主要时期。挤压期,真武断裂为印支期板块碰撞所形成的逆冲断裂;反转期,真武断裂继承性演化为真1断层和吴1断层,二者的构造演化特征存在差异;伸展期,受真1断层和吴1断层影响,形成真2断层和吴2断层等一系列次级断层,共同组成了真武断裂带和吴堡断裂带。高邮凹陷真武断裂伸展期砂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区域拉张应力场和作为基底断裂的真武断裂是高邮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带构造演化的2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渤海428构造带位于石臼坨凸起东倾没端,是渤海有利的潜山勘探地区。428构造带前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断裂和地层发育复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建立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并对构造带东、西部断裂发育特征、地层分布以及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428构造带下古生界东薄西厚;上古生界仅在构造带东部发育,西部缺失;中生界全区广泛发育,仅在428构造带东局部区域缺失。该区前新生界发育具有明显的“跷跷板”式特征。(2)428构造带主要发育伸展-改造型断裂、逆冲-改造型断裂和伸展断裂,在剖面上多表现为地垒式、地堑式、多米诺式、似花状构造、Y字和反Y字形构造等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时期可分为中期活动、晚期活动和长期活动3种。(3)428构造带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加里东—海西期差异隆升、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挤压—伸展—再挤压以及喜山期伸展—走滑叠加等演化阶段。基底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应力场方向以及应力性质转变是导致428构造带前新生代“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位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交会形成的强烈转换拉张构造区,其断裂系统具有伸展与走滑双重动力作用机制。通过对秦南凹陷各个洼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精细描述,统计对比了主要控洼断裂在新生代各时期的活动量,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秦南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秦南凹陷的断裂发育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断裂活动强度在区域上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活动性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移;秦南凹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其中,西洼和东南洼为伸展构造,东洼以走滑-伸展构造为主;秦南凹陷中生代晚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分为7个阶段。通过分析秦南凹陷伸展与走滑的双重动力作用机制及各个洼陷构造发育特征的差异性,揭示了秦南凹陷的构造特征对油气赋存和成藏的影响,为秦南凹陷东洼的有利油气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辛镇构造是被2条平行的二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地堑,地堑内的低级序断裂体系控制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分布。为客观认识低序级断层与高级序断层的几何关系以及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以指导低级序断层组合,进而指导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挖潜,按辛镇构造的地质条件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证实,在拉张应力作用下,2条平行的高级别断层之间可以形成低级别的弧形断裂,弧形断裂包括单个弧形、波状弧形和套叠式弧形等不同的构造样式。弧形断裂的几何特征与岩石颗粒非均匀的质点位移密切相关。图6参6 相似文献
10.
秦南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最低的凹陷之一,前期勘探成果不理想,凹陷的生烃能力一直受到质疑。通过对秦南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中心的东洼和中洼烃源岩分布范围更广、体积更大、埋藏更深,应具有更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的结构类型控制油气优势运移方向;稳定分布的东二下段泥岩沉积控制了油气富集层位;长期活动断层的发育位置及程度控制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区域与富集程度;主要发育了自生自储、早生晚储、下生上储近源成藏3种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石臼坨凸起北侧斜坡区、秦南凸起东侧斜坡区以及秦南Ⅰ、Ⅱ号断裂附近为有利勘探区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要:断裂是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成果,对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域主要发育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局部地区发育反转断裂。在平面上主要呈NE,NW和近EW向展布,其中NE向断裂多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NW向断裂主要与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有关,并与NE向断裂发生了相互剪切作用,共同构成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的共轭剪切破裂系统。近EW向断裂可分为两类:大型近EW向断裂带多构成南部地区凸起和凹陷的分界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作用的叠加,在剖面上多表现为铲式主干正断层和浅层走滑分支断层相组合的似花状特征;浅层密集发育的小型近EW向断裂多是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派生断裂。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相似文献
13.
14.
南堡凹陷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南堡断裂构造带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平衡复原了过去该构造带的主要干剖面,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及全区总体构造局资料,分析了该构造带的演化历史,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从生储盖组合,构造圈闭与排烃期的配置以及油气运移通道等方面论述该构造带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种油气藏》2017,(1)
针对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尚不明确的问题,运用三维地震资料、剖面特征分析和水平相干切片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断裂体系具有多方向、多性质、多期次叠加复合特征——"三三特征",即3组优势方向断裂、3种断裂性质、3期构造演化;凹陷发育近EW向(NWW向)、NNE向(近SN向)、NE向3组优势方向断裂,近EW向和NE向断裂为拉张或走滑-拉张性质断裂,NNE向断裂为走滑性质断裂;盆地具有典型的断陷与坳陷叠置结构;可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期次,即E_2k—E_(2s_4)早期裂陷阶段、E_(2s_3)—E_3d裂陷伸展阶段和N_1g—Qp裂后拗陷阶段。该研究对黄河口凹陷后续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和岩心分析等资料,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分析了秦南凹陷沙三期至东一期S-北断层的活动特征以及边界断层的活动和演化对沉积速率、沉积相、砂体等的影响。研究表明:边界断层在平面上可分为分S-A和S-B两段;纵向上,沙三期—东一期,断层活动整体呈强—弱—强—弱的特点;各地质时期S-A、S-B断层均表现为"强—弱"的变化特点,且断层的两个倾末端活动较弱;断层活动的强弱变化控制盆地的差异沉降,形成了"洼—隆"相间的古地貌格局,进而控制三角洲进积方向和砂体展布规模。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秦南凹陷以往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烃源条件的重新认识与类比研究,确认秦南凹陷是一个潜在的富烃凹陷。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勘探思路的创新,提出了由渤中富烃凹陷向秦南潜在富烃凹陷的勘探战略转移,积极开辟新区;基于改变传统目标研究做法,提出了寓目标预探于油藏评价的区域勘探策略。通过地质认识的完善和勘探思路的创新,先后在秦南凹陷东洼发现了秦皇岛29-2及29-2E大中型商业油气藏,实现了秦南凹陷油气勘探的突破,拉开了秦南新区的勘探序幕,大大拓宽了渤海油田勘探的后备战场,对推动类似凹陷的勘探突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秦南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及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南凹陷勘探程度比较低。针对该凹陷地层、沉积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古地貌和物源分析相结合的沉积储层预测方法,对区内层序格架及其演化,以及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油气运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古近系油气勘探方向。秦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展布主要受控于秦南2号断裂不同部位形成的沟谷和不同类型坡折带及调节带,秦南2号断裂西部末梢及东部末梢与秦南1号断裂间的调节带(即秦南东洼西北坡)在不同时期均为储集体发育区和输导体发育区,是本区古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辽中凹陷北段位于辽东凸起和辽西凸起之间,主要由辽中1号、辽中2号、辽西3号3条断裂组成,断裂走向基本为NE向。断裂倾向由南到北:辽中1号断裂倾向由SE到NW,辽中2号断裂倾向由NW到SE,辽西3号断裂倾向没有太大的变化。倾角有轻微的改变,断裂深度由南到北逐渐变深,伴生断裂增多。辽中凹陷北段构造样式复杂主要构造样式包括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其中以地堑-半地堑、铲式-逆牵引、花状构造最为典型。该区域古近纪—新近纪的构造演化期次主要为强烈断陷期、弱伸展裂陷期、断坳强化期和反转期。辽中1号断裂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强度最大,在馆陶组和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几乎不活动。辽中2号断裂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强度最大,表现为走滑活动。辽西3号断裂在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时期活动强度最大,在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停止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歧口凹陷沿岸带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斜列式走滑变形带,体现为一系列阶梯状展布的张扭断层,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滑塌浊积体发育;中部的宽缓挠曲变形带,构造样式简单,地层只有微弱变形,但仍然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北部的复杂断裂褶皱带是受基底走滑断层影响而形成的古近纪重力滑脱断层和新近纪花状构造的有机结合体。总体上,沿岸带复杂的构造组合特征是受到深部向北隐没的新生代右旋基底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是渤海湾盆地内兰聊断裂通过歧口凹陷时的构造表现。歧口凹陷沿岸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也造成了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