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以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α-溴代异丁酰溴为原料,制备了双官能度Br-PDMS-Br,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CuCl和2,2′-联吡啶为催化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硅氧烷-聚苯乙烯-KH570(PDMS/PS/KH570)线型聚合物,并进一步生成PDMS/PS交联聚合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A)及溶胀试验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该交联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对甲苯的溶胀率达到286%。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合成聚苯乙烯(PS)大分子引发剂,再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制备嵌段共聚物(PS-b-PDFHMA)。将嵌段共聚物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复合,利用静态呼吸图法制备抑菌性多孔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对嵌段共聚物结构、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膜表面形貌和膜层结构进行观察;利用接触角测试仪和微生物粘附实验研究多孔膜表面润湿性及对微生物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滴为模板的多孔膜相较于不含孔薄膜疏水性有一定改善,但细菌粘附量提高,与TiO_2复合后,多孔膜表面粗糙度上升,水接触角可达136°,其表面细菌粘附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5.
6.
以氯化亚铜(CuCl)/2,2'-联吡啶(BPy)为催化配位体系,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作为溶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在聚氯乙烯(PVC)分子链上接枝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表明:APEG单体成功地接枝到了PVC链上;改性材料经相分离法制备过滤膜,膜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117μm~0.247μm,接触角在300 s内由81°下降至64.4°;0.05 MPa跨膜压差下,初始纯水通量为1677 L/(m2·h);牛血清蛋白(BSA)液过滤试验共循环3次,0.05 MPa跨膜压差下,首次循环初始通量为737 L/(m2·h),经3次循环后BSA通量稳定在101 L/(m2·h),显示出较好的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7.
ATRP表面引发接枝聚合是功能膜制备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研究的快速发展,将ATRP应用于功能膜制备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详细介绍了在膜表面固定ATRP引发剂的方法及将ATRP表面接枝法应用于制备抗污染能力强,抗菌性好,环境响应迅速等多种功能性膜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以4-氯-7-硝基-2,1,3-苯并口恶唑(NBD-Cl)为原料,首先合成了荧光单体4-(2-丙烯酸胺乙基酯)-7-硝基-2,1,3-苯并口恶唑(NBDAE),然后以2-溴异丁酸乙酯(t-EBiB)为引发剂,CuCl/Me6TREN为催化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与温敏性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得到水溶性无规共聚物P(NIPAM-co-NBDAE)。对产物进行了1H-NMR,GPC,UV-Vis及荧光光谱仪(FL)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多分散系数小于1.20的窄分布荧光水溶性共聚物,并研究了该聚合物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在PNIPAM的相变温度(30℃)以下,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荧光较弱;而在PNIPAM的相变温度(30℃)以上,该聚合物的荧光强度随PNIPAM疏水转变而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使用2-氯丙酰氯对第四代聚丙烯亚胺树枝状大分子(DAB-32)进行改性,成功合成了树枝状大分子引发剂DAB-32-Cl,并使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1H-NMR)对引发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此引发剂,CuCl/Bpy为催化剂,成功实现了丙烯酸(AA)和苯乙烯(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溶液聚合,制备出树枝状大分子/聚丙烯酸和树枝状大分子/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采用光子相关光谱(PC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大小均一,小于121 nm,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尼龙1010与壳聚糖共混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镜,吸水率,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测试对尼龙1010与壳聚糖共混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中,当尼龙1010含量不超过80%时,尼龙1010分子链与壳降糖分子链在晶区有一定相互作用,但在非晶区是不相容的,共混膜呈现出明显的“海-岛”结构。壳聚糖的引入有利于改善尼龙1010的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降低其吸水性。 相似文献
11.
有序介孔炭分子筛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结构导向剂和有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无机前驱体,在微量酸的催化条件下,结合非水体系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与溶胶-凝胶工艺,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了介孔炭分子筛膜,研究了陈化温度对介孔炭膜结构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TEM)、N2物理吸附-脱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热重分析(TGA)对膜体的形貌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123是优良的制膜材料,硫酸的预处理提高了P123的碳转化率,是成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制备的膜体材料由一定取向的类碳纳米管阵列组成;膜体表面致密、光滑无裂纹,具有孔径均一的对称结构。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涂膜液的陈化温度来调节炭分子筛膜的孔径大小。 相似文献
12.
Pd-Cu合金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无电化学镀技术制备了Pd-Cu合金复合薄膜.复合膜的初始基体是0.2μm等级的316L多孔不锈钢圆片(PSS),经过改性的(含Pd)溶胶-凝胶ZrO2成膜技术对PSS表面进行了修饰.修饰后的PSS表面首先进行无电镀金属Pd膜,然后在Pd膜表面再镀金属Cu膜.最后把具有双金属镀层的膜片在773 K ,H2气氛(101kPa)下保持5~10h进行退火热处理,通过金属间分子热扩散把不锈钢基体上的金属Pd膜和金属Cu膜合金化为均匀的Pd-Cu合金复合薄膜.XPS确定表面组成为Pd90Cu10 (质量分数/%) 合金薄膜, 经过XRD分析结合确定为单相无序fcc结构;而Pd59Cu41合金膜是由平衡fcc 相和有序 bcc相组成.通过SEM观察到Pd90Cu10 合金薄膜(厚度5μm)表面存在一些针孔;而Pd59Cu41合金膜(厚度10μm)没有针孔存在,这种合金复合膜应该具有极高的透H2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明胶-壳聚糖合金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明胶-壳聚糖合金膜,添加了醋酸氯己啶为抑菌剂,1-乙基-3-(3-二甲氨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为交联剂.通过IR、DSC和UV对合金膜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明胶、壳聚糖和醋酸氯己啶在合金膜中有很好的相容性.研究了体系中醋酸氯己啶含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合金膜吸水率、溶胀比和孔隙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醋酸氯己啶含量的增加,膜的吸水率和孔隙率逐渐下降,而溶胀比变化不大;随交联剂量增加,膜的孔隙率增大,而溶胀比和吸水率基本不变.抑菌实验表明,醋酸氯己啶的加入提高了膜的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聚乙烯中空纤维微滤膜为底膜,聚乙烯醇(PVA)和凹凸棒黏土(ATP)为制膜液,采用溶液涂敷法制备了不同ATP含量的聚乙烯/聚乙烯醇-凹凸棒粘土渗透气化复合膜。对复合膜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耐水和透水性能。结果表明,PVA与ATP两者通过氢键作用,提高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当ATP悬浮液含量为5%时,复合膜的性能较好;同时,ATP的掺入会使复合膜的透水率降低,但远小于交联剂丁二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Mi Jin Koh Hae Young Hwang Deuk Ju Kim Hyeng Jun Kim Young Taik Hong Sang Yong Nam 《材料科学技术学报》2010,26(7):633-638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 clay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method through controlling retention time to apply for a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ies. Increased membrane porosity with macrovoids was observed at increasing retention time. Partially intercalated structures of PVdF-HFP/clay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were confi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PVdF-HFP membranes containing various kind of clay showed the increase of membrane modulu...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两步光接枝法制备pH敏感响应分离膜的过程中接枝率随实验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响应性的影响.实验以聚丙烯为基膜、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用水作溶剂,考察了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的浓度、丙烯酸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傅氏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对高分子膜的化学成分和膜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接枝率在1%~6%时,接枝膜具有较为显著的pH值响应性;接枝率为3%时,接枝膜的pH值响应系数达2.3,当接枝率大于6%和接枝率小于1%时,膜几乎不具pH值敏感响应性.为获得满意的pH值敏感响应性,必须将其接枝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以正硅酸乙酯和钛酸丁酯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TiO2复合膜。采用TG-DTG、FT-IR和AFM等测试技术对膜的热稳定性、凝胶膜热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和复合膜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分级干燥或者保持65%相对湿度的直接干燥可以得到无裂纹的凝胶膜;复合膜的热稳定较好,650℃以后没有明显的质量损失;焙烧过程中,不同升温区间采用不同的升温速率,以防止膜开裂;复合膜在制备过程中形成了Si-O-Ti键,经烧结后Si-O-Ti键位置没有发生明显位移;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膜表面完整无缺陷,薄膜平均孔径约为50nm。 相似文献
18.
以金属β-二酮螯合物为原物质,采用新颖的一单一固态混合源MOCVD技术,较低温度下在不同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Y2O3掺杂的CeO2(CYO)薄膜和Y2O3掺杂的SrCeO3(SCY-O)为主相的薄膜。CYO薄膜为萤石结构的多晶体,厚度约为2μm。 相似文献
19.
以氯甲基化的聚砜(CMPSf)为基材,与N-甲基二乙醇胺和N,N-二甲基乙醇胺反应,分别制备了β-C具有供电子羟基的N-甲基二乙醇胺季铵化聚砜膜(PSf-MDOH)和N,N-二甲基乙醇胺季铵化聚砜膜(PSf-DMOH)。在60℃、1 mol/L的KOH溶液中浸泡6 h后,β-C具有供电子羟基的PSf-DMOH膜和PSf-MDOH膜的离子传导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了良好的膜尺寸稳定性,而β-C无羟基的三乙胺季铵化聚砜膜发生破碎,完全丧失膜形态,表明供电子羟基的引入显著提高了膜的热碱稳定性。同时,2种膜的性能比较发现,低离子交换容量(IEC)时,PSf-MDOH膜的离子传导率高于PSfDMOH膜,但随着IEC的升高,PSf-MDOH膜吸水率急剧增加,膜内有效离子浓度下降,离子传导率低于PSf-DMOH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两步光接枝法制备pH敏感响应分离膜的过程中接枝率随实验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响应性的影响。实验以聚丙烯为基膜、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用水作溶剂,考察了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的浓度、丙烯酸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傅氏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对高分子膜的化学成分和膜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接枝率在1%~6%时,接枝膜具有较为显著的pH值响应性;接枝率为3%时,接枝膜的pH值响应系数达2.3,当接枝率大于6%和接枝率小于1%时,膜几乎不具pH值敏感响应性。为获得满意的pH值敏感响应性,必须将其接枝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