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P(DMC—AM)共聚物。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考察了乳化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pH值、油水比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特性黏数的影响。得到的较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7.3%、引发剂质量分数200×10^-6、单体质量分数45%、pH值3.0、油水比1:2及反应时间4h,在上述条件下,所得产物的特性黏数可达7.617dL/g。采用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粒度分布仪对粒子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反相乳液粒子的形貌。  相似文献   

2.
以液体石蜡为连续相,选择Span80-Tween80的复合乳化剂,进行了AM—DMC的反相共聚合反应,研究了温度、单体配比、乳化剂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来水利  杨宁 《应用化工》2011,40(5):860-863
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聚合物(CPAM)。讨论了聚合单体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体系温度、pH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高分子量和阳离子度CPAM的最佳聚合条件为:聚合单体浓度为15%,引发剂0.06%,反应体系温度85℃,pH值为6左右,反应时间3 h。  相似文献   

4.
采用氧化还原剂和偶氮类化合物组成的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共聚物。研究了氧化还原剂总质量分数、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偶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质量分数、引发温度、pH值、单体质量分数等对产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得到的较佳工艺条件:氧化还原剂总质量分数0.015%、氧化剂与还原剂质量比0.7、偶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0.012 5%、引发温度25℃、pH值6.0、单体质量分数45%,在上述条件下,产物特性粘数为12.370 8 dL/g。用红外光谱技术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5.
反相悬浮聚合制备高吸醇树脂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α—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DMC)与丙烯酰胺 (AM)为单体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高吸醇树脂 ,吸甲醇率可达 60 g/ g以上 ,吸乙二醇可达 1 0 0 g/ g以上。合成该树脂的最优条件地为单体 DMC与 AM的质量比为 4∶ 1 ,单体水相浓度为 5 0 % ,油 (环已烷 )相与水相体积比为 2∶ 1 ,引发剂(K2 S2 O8-Na HSO3)用量为 0 .2 5~ 0 .3 0 % ,交联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用量为 0 .2 0~ 0 .2 5 % ,分散剂(Span60 )用量为 1~ 2 %。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石蜡为连续相,Span80和OP10为复合型乳化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P(DMC-AM),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单体质量分数、油水质量比以及聚合体系pH值等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引发剂V-50用量为1.4‰、乳化剂用量为6%,EDTA-2Na用量为1.0‰、亲水亲油平衡值为6、单体质量分数为40%、单体配比为n(DMC):n(AM)=5:95,油水质量比为1.1:1.0,pH值为5、反应温度为50℃及反应时间为4 h.在上述条件下,所得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589×10~4.并通过FT-IR和DSC-TGA对产物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
丙烯酰胺反相悬浮聚合分散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系列和Tween系列)种类和用量对丙烯酰胺(AM)反相悬浮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及平均粒径的影响,发现由S-65和S-40构成的复合分散剂,且当HLB值为4.5时,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最好,产率出现最大值,分散液滴的直径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利用半绝热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DMC-DMDAAC-AM共聚物)阳离子型絮凝剂,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对合成的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阳离子摩尔分数、引发剂用量以及助剂配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详细研究了产品的特性黏度和溶解性能的影响因素.本实验在单体配比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了产物的阳离子度,从而提高了产物的絮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物摩尔分数为AM:16.72%,DMC:12.84%,DMDAAC:13.56%,去离子水:53.64%,EDTA:0.00312%,AIBA:0.044 22%,APS:0.001 82%,SFS:0.001 76%.  相似文献   

9.
王峰 《四川化工》2001,4(2):31-36
聚丙烯酰胺(PAM)微球,近年来以其亲水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非特异吸附性和易于功能化而倍受关注.反相悬浮聚合工艺的产品已经广泛用于生物分离、血液净化、免疫诊断和药物缓释等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就生物医用PAM微球的反相悬浮聚合工艺、功能化技术以及评价方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反相悬浮法制取耐压型聚丙烯酰胺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K2S2O8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交联聚丙烯酰胺,研究了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及水解条件对其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粒径为290μm,吸去离子水倍数和吸油井内矿化水倍数分别为220与180,压力为1.0×107Pa条件下,保水率达50%的球状粒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测定了聚合反应转化率及产物特性粘度,并对其官能团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加料方式、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油水此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22.5%(对水相),乳化剂质量分数2%(对油相),油水比为1:2。  相似文献   

12.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酰胺 /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三元共聚物微粒。研究了聚合物的絮凝性能 ,并对合成的微粒进行了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反相悬浮法制备高耐盐性吸水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艳敏 《广州化工》2005,33(5):46-48
以环己烷为分散介质,吐温80为分散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共聚合成AA/AM高耐盐性树脂,研究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中和度、分散剂等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物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液率分别为1092g·g-1和171g·g-1,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分散聚合的特点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以水为介质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散聚合研究进展。详细探讨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分散聚合体系的组成,即单体、分散介质、分散剂、引发剂等因素对分散聚合的影响以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电荷密度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丙烯酰胺为母体合成的阳离子单体,进行自聚或与其他阳离子单体共聚,合成高电荷密度阳离子絮凝剂。通过控制影响因素,得到了阳离子度为82.9%、分子量为20多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6.
反相悬浮聚合分散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DMAEA)和丙烯酸丁酯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甲苯为分散介质,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分散剂。并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实验中考察了该分散剂组分、质量分数及其他条件如搅拌转速、油水比和反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分散剂有效地解决了反相悬浮聚合法中产物易结块爆聚等问题,且无黏壁现象。  相似文献   

17.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工艺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水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沉淀聚合等聚合工艺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Nanosize polyacrylamide/silica (PAM/SiO2)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water- in-oil (W/O) microemulsion process. In this system, aqueous solution of acrylamide containing disperse 10 nm size silicon dioxide was used as the dispersed phase of the microemulsion while the dispersion medium was sodium bis (2-ethylhexyl) sulfosuccinate (AOT)/toluene solution. The size of the synthesized PAM/SiO2 nanocomposites was 38–76 nm as determin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The incorporation of nanosize silica filler reduces the particle size of PAM latex. It had also been found that the size of composite particl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iller loading along with better polydispersity. The presence of silica particles in the polymer latex particles and interaction of polymer chains with silica particles in hybrid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 red spectrophotometry (FTIR), thermogravimetry analysis (TGA)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TGA results showed improved thermoresistance and high thermal stability behavior of hybrid composites. The DSC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filler favors crystallization, increases the enthalpy of melting and thermal stabilization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 particles.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morphology and topography of the prepared nanocompo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