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1)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转型,人物画发展也面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海派画家任伯年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将中国民间美术与西方绘画技法融会贯通,打破了以往人物画的风格,开创了人物画新风,成为晚清人物画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画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3)
中国写意人物画在历史长河中,以强大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并获得发展。一直以来,中国书法与绘画在用笔、形式、美感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书法可以提升中国画的气格,把握书法用笔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将会增加艺术的多样性及丰富性。画家可沟通书法之"写"与写意画之"写"两者的关系,表现某种意境、创造出更加富足的精神世界。文章试图通过论述写意人物画与书法用笔之间的关系,阐述书法用笔在写意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8)
何谓装饰,这是个难以周全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装饰是指附属于主题物的或具有寓意的形式表现。装饰的概念是相对于主题器物的实用性而言的,它赋予主体以一般功能之外的形象及"表情",如器物上绘制的纹饰或建筑面上修饰的花纹及浮雕等形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任伯年是近代小写意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写意花鸟画在设色上别具一格,即继承了中国画设色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洋画之长,大胆创新,自成一家。他的花鸟画被人们认为雅俗共赏,之所以会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在花鸟画设色的突破上。设色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技巧,从古至今都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任伯年的设色之法对后来的很多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3)
任伯年的花鸟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博取传统,又吸收民间画风,并受西洋美术影响,雅俗共赏,因迎合了社会各阶层的审美要求而备受欢迎。任伯年的花鸟画可以归纳为吉祥祝愿类、寓意寄托类、生活趣味类、写实写生类等题材形式。任伯年花鸟画的构图形式有三种特征:气势贯通,穿插呼应型构图形式;动静结合,以静写动型构图形式;以少胜多,以空为有型构图形式。任伯年花鸟画有对角线构图、三角形构图、"之"字形构图、平行与垂直构图等构图要点。任伯年在使用花鸟画构图手法上大胆、熟练、概括,已达到炉火纯青之佳境,为我国花鸟画构图形式的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8)
戏曲人物画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有了杂剧题材的壁画,到清代日渐成熟,但因其多以简单的民间绘画与细致的工笔画为主,所以不为文人所重视。近现代艺术家关良与林风眠都曾以中国戏曲元素为题材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他们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努力实现中西融合,在各自的艺术生涯中自觉地走上了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7)
工笔人物画线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是历代画家殚精竭虑地提炼和积淀的结晶,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在学习过程中对线描造型艺术的理解、借鉴与体会,探讨线描造型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并在学习和创新中进步。笔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分析线描造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画家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笔者将更加重视线描造型的突破和创新,绘制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3)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创作的关系,可以从近代画家的探索中发现端倪。文章通过分析任伯年的绘画艺术,论述中国画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几种状态和特征,同时对中国画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以此探讨中国画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希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画理论和创作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0)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领域或行业都在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进步,中国工笔画中的人物画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在绘画过程中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工笔人物画不是只把人物画得栩栩如生就算完成了,没有写意,人物画就会变得空洞。创作者要汲取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优秀的理念,将新的内容与传统理念进行融合,使工笔人物画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
陈洪绶是我国明末一位杰出的绘画奇才,与崔子忠齐名,两者有"南陈北崔"之称。陈洪绶的一生是坎坷多舛的,但他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革新派画家,尤其是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更高,其人物画造型独特、风格别致、气韵古雅,可谓晚明人物画的典范,是我国人物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