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向学生灌输地域建筑设计理念,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并能够分析出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另外,将《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建筑设计类课程中的文化建筑设计进行结合,使学生将地域建筑设计理念运用到文化类建筑设计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法,打破"千城一面"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古建筑测绘实习的学习方式替代以往建筑史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海丝沿线"和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的传统聚落、历史街区进行实地的古建筑勘测,结合书中理论,完成测绘建筑图纸的同时,制作等比例的建筑模型,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古建筑的空间特点和结构特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立足专业同时,在"四史"学习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最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政治素养"双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课程思政的聚焦与深化,文章以《中国建筑史》为例,梳理基于文化自信下的《中国建筑史》教学目标,深入剖析该门课中文化自信的教学内容、价值意义及融合路径,将“无形”的文化价值和“有形”的建筑课程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保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精神,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协同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2015年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于2015年5月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以"挑战与机遇——探索网络时代的建筑历史教学之路"为题,探讨在全球化网络时代,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发生质的改变背景下建筑历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章以当代建筑史研究动态与建筑史教学、网络时代与建筑史教学和建筑史教学在建筑学教育中的地位为三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整理了与会者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以历史分期和建筑类型为主要框架的"纵—横"中国建筑史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发现该二维体系实际教学成果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尝试提出"多维"教学体系,促进教学框架、知识构成、培养方案及考核方式综合调整,为中国建筑史教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安徽建筑》2019,(10):25-27
文章分析探讨了建筑史教学与学习现状,指出目前的建筑史教学偏重理论和框架的把握,学生学习依托书本,机械式吸收框架知识和建筑个案,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辨环节大大弱化,影响了建筑史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学改革尝试从展示建筑史的客观性,引导学生自发总结,教师辅助修正学生论点这三个层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教师教学引导与学生学习方式调整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建筑思辨能力,以实现建筑史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系统的建筑思想和建筑设计价值观这一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卢永毅自述     
正在同济求学,是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有幸拜罗小未先生为师,走上西方建筑史教学之路。历史是学科宝库,从上讲台的第一天,求学从未停止。何为建筑史?为何建筑历史不是历史建筑,也不是社会发展史的注解,而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先生教学生涯中的深层思考,仍是我如今孜孜求索的问题。同济前辈智者云集,思想遗产远溢出我的认知世界。通过历史研究和文集编撰慢慢解读,也深感学术传承不依固化的范式,而是靠后人去领悟去拓展。纳新是同济的常态,不知疲倦地博采众长、滋养自己,历史教学也从不例外,课程计划总在未完成状态。开放的活力使一个人物或一种理论都难成神话,交流学习并消化于本土是关键所在。只是常觉路赶得太急,来不及沉到思想的深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外国建筑史》的纵向时间线为拓展、横向知识线为连接,融合《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教学内容,延伸源于"历史的深处、时间的奇点、艺术的源点"的历史教学的三个触角,构建"让历史走向未来"的课程共建性教学体系,培育学生多种建筑历史学习能力,促进建筑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胡颖 《浙江建筑》2005,22(4):86-87
阐述了中国建筑史教育对中国建筑创新的特殊意义,倡导通过大力传承本土建筑文化,培养和提高本土建筑师学贯中西的素质,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为中国建筑文脉发展和理论创新发挥先导作用,帮助整个建筑创作体系向"知己知彼"、"温故知新"、"通古今之变"比较成熟的方向前进.这对于当前欧风建筑盛行的建筑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地域性"这一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议题和关键词进行历史考察,论证地域性具有多义表现,它们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建筑家——包括学者、主管官员及建筑师——面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专业上的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因此,地域性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史中一个批判或抵抗的策略:批判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范式、抵抗国际式现代主义、抵抗一元话语的主导、抵抗建筑语言的全球化、抵抗建筑实践方式的全球化、抵抗"被地域化",以及抵抗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