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真正的手工蓝印花布,因浸染了手工者的感情,蓝与白之间总会有那么些藕断丝连。"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初识蓝印花布,是在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那已是十年前了吧,彼时黄磊的《似水年华》刚刚上映,淡彩水墨画般的江南水乡让生长于干燥北方的我顿觉清风拂面,尤其是染坊里那一匹匹迎着阳光一泻而下的蓝印花布,在逆光的风中洒下一捧青 相似文献
2.
民间蓝印花布是中华名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美学基础入手,从其技术美、形式美、艺术美三个方面研究了其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美学特色,并探讨了民间蓝印花布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及创新。 相似文献
3.
正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印染纺织品之一,其图案丰富多样,色彩清新素雅,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彰显独特、低调之美的同时,却降低了其直接应用于现代时尚中的能力,研究通过分析蓝印花布与现代几何纹样的构成形式,探析能否将蓝印花布与现代几何图案进行桥接,使蓝印花布这种古老的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再放光彩。引言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宋朝。最初用料为葛、麻、丝织物。至公元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其面料逐渐被棉织物取代,宋 相似文献
4.
正将中国传统蓝印花布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不仅做到了在现代设计当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让人在忙碌的生活当中,感受到视觉的清新和心灵的宁静。本论文介绍了传统蓝印花布的概念和起源,说明了将传统蓝印花布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意义,并且重点分析了传统蓝印花布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中所体现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地方高校是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最佳土壤,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深入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的现状,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和肩负的使命,提出在地方高校培养传承人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迫切;野生观果植物具有种类多.形态和色彩丰富、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地园林绿化工作者的青睐。野生观果植物可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把大地装扮得更加妖娆。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蓝紫色果系的野生观果植物,并探讨了他们在园林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乡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以南通二甲镇为例,探索"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挖掘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将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系统组织与既有空间环境的系统改造相结合,使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增富与村镇环境的优化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综合事业,由此催生富有生命力的特色田园乡村,也由此实现民间非遗技艺的可持续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今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编写的现状及重要性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在中国素质教育实施中作用越来越凸显。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地位也随之不断上升。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美术课程的设置,美术教材的编排以及美术教学的实施都有明显的不 相似文献
9.
10.
伴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国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给与了较大的重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其条件欠缺,美术教育有待提高,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美术教育。本文从校本课程的理念入手,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的美术教育为背景,探讨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对于新疆边远地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