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水景观拥有城市中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种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生态修复的角度来看,滨水景观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通过景观设计展示生态原则,实现艺术与功能的有效结合。蒲河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是浑河下游右岸最大的支流,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都独具特色。文章从沈阳蒲河滨水景观现状分析,探讨其滨水景观现存的问题,结合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运用“水体生态修复”“植被生态修复”和“水岸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希望能够为沈阳蒲河滨水景观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鸣欢 《建筑知识》2014,(9):123-124
城市滨河景观是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性因素,城市河流承载着防洪等各项功能。在滨河景观生态修复的过程之中,因地制宜引进景观设计的内容,满足市民们亲近自然的渴望,将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起来,让城市河流同时承担起景观优化和水质净化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城市经过快速掠夺式的发展已经造成绿地生态空间锐减,水体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突出和城市棕地面积大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内大量存在的棕地为研究对象,认为城市棕地的修复需要生态智慧的引导,在建立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棕地修复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棕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棕地安全性修复、棕地功能修复和棕地景观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提出分期分类多元化再生,分类利用城市功能活化,去棕还绿抗污染植物配置棕地修复的生态智慧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南安市"两溪一湾"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为例,实践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提出在实现河流生态系统自动修复能力的前提下,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理念、定位、方案。将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以使城市所面临的干旱、洪水和水污染等河流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推动城市长远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景观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以霞湾港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了霞湾港设计的生态理念,进而阐述了包括生态分区、制订水量补水方案和水位控制安全机制、人工湿地、生态工法、生态清淤、雨水管理等生态修复措施在景观设计中的多方位集成应用,指出景观设计作为改善滨水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必须注重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张龙  王东焱 《山西建筑》2014,40(30):189-191
分析了城市河道生态改造的迫切性,针对城市河道水体与河道岸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河道生态改造方法,并指出河道生态改造应结合景观设计方面进行思考,以达到城市河道应用与美化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刘扬  沈丹 《城市建筑》2008,(5):27-28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生态安全问题。本文从安全、生态安全分析入手,指出了景观设计的生态安全本质和目标,并从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城市典型气候天象、植被、水体、建筑、绿地、城市文化景观7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考量生态安全的基本思路方法,最后提出从生态安全角度保持和维护城市景观本土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已经不能单一考虑景观效果,而是需要将景观重构与生态修复以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基于此,论文以新乡市凤泉湖右岸景观设计作为实际案例,提出"生态、景观、文化"三位一体景观设计理念,塑造地块内生态、景观、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城市滨水景观,探索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园林》2019,(8)
湖滨湿地作为衔接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特殊过渡带,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滞洪蓄水、净化水体和保持生态平衡等生态功能,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基底修复技术、生态驳岸、生态浮岛、人工湿地技术和稳定塘技术等,对成都北湖公园进行生态修复,同时结合成都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色,对北湖湿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项目尊重场所精神,因地制宜,坚持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恢复景区功能、贯彻城市绿色海绵的设计理念,构思北湖湖滨区域景观设计,将北湖打造成为城东北生态明珠、宜人的湿地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水体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水动力学的特点及各种外源污染的影响,使得中国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普遍严重,藻华时有发生。当前景观水体设计及管理对水质控制技术与方法关注不足,而现行的水质保育技术往往对景观水体的形式、流态及规模等特征重视不够,缺乏对水景效应和水质保育的协同性考虑,从而影响了景观水体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根据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就环境学科水质控制技术与景观学科的观赏及人文要素融合开展探索,为当前中国环境现状特征下的城市景观水体建设、改造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