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2)
传承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应以家乡地域文化为源,以学生探究体验为要,这对学校课程的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虞山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要让教师增强课程意识,自觉肩负课程改革重任;二要将虞山文化融入学校课程,既可以成为独立的选修课程,也可以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还可以蕴含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之中;三要不断丰富、拓展校本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充分挖掘地域性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中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文章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为切入点,从因地制宜开发地域性民间美术课程资源角度进行阐释,通过分析当地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优秀案例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农民画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以期充分挖掘美术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家乡本土艺术的认同感并使其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7)
家乡本土文化探索是深化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实行本土文化教育,要根据本地发展特色,探索对幼儿园及其周围资源的利用、挖掘和创设,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特色主题活动中整体素质的和谐提高,从而形成我园本土文化的特色。教师将本地的优秀传统及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一部真实、形象、生动的百科全书课程纳入我们的主题课程研究中,使幼儿教育"本土化、科学化、大众化"。让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其悠久的历史,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0)
在当今的社会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校本课程时,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环境和情况利用本土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社会景观资源,开发相应的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相应的反思以及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从而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出来。对此做了深入分析,首先阐述了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0)
<正>地域传统文化是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些被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得以保存,有些却散落民间,濒临失传。开发与实施"地域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适合全体学生学习或参与的内容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必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精深,体验家乡传统文化的广博,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0)
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主渠道,各民族学校要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加强课程教学整合、开发优质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
地域文化是高校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落脚点,此外,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设计兴趣。该文探讨通过激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感、开设本土特色课程等途径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地域文化,最终达到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7)
文章研究通过开发具有花都特色的传统美术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探究本土传统文化的内涵,运用批判性思维观察、质疑外来流行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认同、珍惜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此外,引导学生运用传统元素创新方法,从美术的角度提取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元素,再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进行创作,使学生的作业创意无限。以期获得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创新传统美术校本课程内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正>学生关注龛谷地方资源,利用地方资源作为写作素材,作文就会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充实。我以龛谷(现称为榆中县小康乡)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地方资源提升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一、开发校本课程,感受家乡美教师播放一段优美风貌的龛谷自然风景视频,让学生了解龛谷地貌特征收集资料,师生一起编写《走进龛谷》校本地方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龛谷地方资源文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本文以校本课程建构为目标,充分探讨了东莞本土文化与旅游资源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意义,并重点就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作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