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课外—课内—课外"和"全员—拔尖—全员"的"双回归路径"。该培养路径能够以点带面、以老生带新生、以优秀学生带动普通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和参与面。"双回归路径"的构建:一是从顶层设计入手,科学创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为学生搭建合理有效的赛教相融的创新平台,促使创新能力培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三是优化选拔机制,分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立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培养效果。以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生的竞赛获奖、创新成果质量和数量、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方面,阐述"双回归路径"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9)
<正>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身临三尺讲台,"三寸不烂之舌"是我们教师传播创新意识的媒介,发现、创新无处不在。走进"购物",巧用生活中的数学,从小学数学课程总目标的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0)
创新教育要完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在选择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吸取各种方法之长,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具有自己风格的、顺应时代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遵照想创造——敢创造——会创造——爱创造的教育思想路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正>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把创新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时代对创新人才渴求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本科生创新教育面临的实验条件不足和实验中心高水平教师资源有限等问题,提出了"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三层次两结合"的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激发学生旺盛的探索兴趣和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7)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将创新思维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顺利实施创新教学必须做到:构建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基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语文学科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具体的操作方法,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充分遵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语文教师要当好一名“导演”。  相似文献   

8.
基于OBSE-CDIO理念下"BIM创新工作室"教学体系设计,从BIM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构建了相关理论实践教学目标,进行相关的课程体系分析,深入剖析"BIM创新工作室"学生的培养方式,建立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交流合作平台,为高等院校培养高质量的BIM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命题。  相似文献   

9.
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是多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和运用;而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即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按照系统经济学方法,就"A——硬部"而言,可以考虑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等专业管理方面下功夫;就f——软部"而言,要搞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即从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
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更注重学生艺术设计创造力的培养,而非单纯工艺美术技能的培养。"互联网+"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机遇大于挑战。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其次要掌握好相应的互联网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设计协同创新的能力,建立学生设计创新的互联网思维,服务于国家"中国创造"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