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灿烂多样的地域文化正面临衰落和消失的危险,保护各地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挽救传统文化,越发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博物馆展示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的原则,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的三个策略:营造活态的展示空间展现其活态性,塑造地域的情境空间体现其地域性,以及创造参与的互动空间实现其传承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牡丹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牡丹江发展史的见证,是牡丹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牡丹江流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牡丹江流域多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其最大特点是文化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它的潜在价值及开发保护机制,这对于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牡丹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效。武术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中,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泉的身体艺术。只有传承和保护好这门传统艺术,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8)
"渔家乐"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平山县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体现了渔家用歌舞的形式欢度新春和庆祝丰年的喜悦。"渔家乐"作为河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重视他的传承与发展,这对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利举措,也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6)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能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心理情感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类型,而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做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进行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本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文化馆肩负着社会文化服务的职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的非遗采取传承、传播等方式予以保护。"传播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通过传播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面临的传播困境,试图探寻出有利于其发展的传播策略,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168-16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束之高阁的,它们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也必然需要在群众生活实践中传承。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人以传统文化为荣,自觉接受、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如何让更大范围内的群众文化建设自觉成为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如何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小城镇建设中,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探讨非物质文化与其文化空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五泉镇关中院子民俗文化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探讨了特定区域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的设计方法,即将文化空间保护和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通过"物化"的空间载体设计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宜的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使非物质文化与其载体空间建立互动交融及良性传递,在促进非物质文化自身保护的同时,创建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魅力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