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3,(17)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绘画创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美术实践教学中,临摹到写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顺利过渡,才能够提高其美术创作水平。这个过程的中间环节是模仿写生,模仿写生是临摹的发展阶段,又是写生的准备阶段。笔者主要探讨沟通临摹与写生的模仿写生的桥梁作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模仿写生,为学生进行写生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7)
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中,有三个阶段至关重要,那就是临摹、写生、创作。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其中写生课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写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也是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104-110
从中国山水绘画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意象形特征,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应当注重意象形思维的培养,重点从临摹、写生、创作三个方面来入手。通过对学生进行意象形思维培养,有利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8)
写意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用传统笔墨抒发画家的心中意象,用笔豪放,笔到意到。从形象上看,写意山水注重气象,不过分拘泥细节,画家通过对山水的写生、临摹表现物象。从写生发展至创作,要把写生素材加以程式化处理,营造画面需要的意境,这个过程使写意山水画的人文精神更加丰富、完善,使画面气韵生动、富有意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0)
临摹和写生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学习方式,文章从地域性出发,结合当地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临摹和写生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秦岭画派,阐明加强秦岭山水写生意识的重要性,以期对地方性院校发展特色专业起到探索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1)
无论是作为工笔画的基础课程,还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线描在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所开设的线描课程,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探讨研究适合该地区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根据学生特点,笔者建立了一套写生与临摹并重、先写生后临摹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9)
风景写生课程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绘画能力。同时,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可以彰显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艺术潜能。当下,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存,教师不能够局限于以往的写生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寻找对自然景物的认知方式,提高创作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文章提出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对学生艺术观念进行启发和引导的必要性,探讨在风景写生中如何改变学生单一的观察方式,分析油画教学中风景写生的创作技巧,总结风景写生经验,提炼写生中积累的创作素材。文章着重讨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以实现同步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与艺术观念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
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外出写生。外出写生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外界的事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美术作品。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外出写生课程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通过近距离地与外界接触,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写生实践,从而增强绘画能力。同时,外出写生课程改变了教学环境,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9)
油画人物写生课程与创作课程都是高等美术院校的重要课程。这两门课程目前在美术院校一般都是单独设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衔接这两门重要的课程,进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是很多美术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文章从油画写生的教学特点和创作教学的要点着手,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这两门课程的衔接性质。在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油画人物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培养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7)
写生是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可为创作作品积累经验。版画专业的写生课程与其他专业的写生课程不尽相同,应根据专业性质而设置不同内容。文章通过实践研究,重新设置写生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让学生不再照景描摹,而是运用考察的方法写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考察分析,把分析过程转换为版画作品,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版画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