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更新理念入手,提出多重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与产业互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了大量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该文以九江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应用型高校通过革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拓展产学研合作形式、探索专业办学特色,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以期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对旅游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还存在对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的认识仍然不够、在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依然不足等问题。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方法,将有效提高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培养行业专业创新人才推动城市产业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知识溢出理论,在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整理和分析后,构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人才创新能力与城市产业发展的知识溢出效应关联模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溢出、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效应,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6)
我国应用型大学目前主要的办学困境之一是没有体现出"应用型"特点,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通过构建RIS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产业对接机制分析框架模型,可为我国应用型高校与区域产业对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4)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应推进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加大建设力度,经过努力,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成社会、企业认可度高,对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为国内同类专业提供经验和示范作用的特色应用型专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之一。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而高校作为动画人才培养和输出的第一线,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重任。该文结合动画人才培养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分析在项目带动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于促进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
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继续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社会各方面有利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关注研究企业发展动向,将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与学校专业的发展相联系,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道路,突出应用特色,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学院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宏观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分类培养模式,即:层次分类、产业分类、企业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7)
高校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仍是第一要义。新工科的提出,呼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从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体系、教育体系、协同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孵化体系等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