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Planning》2013,(2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关于艺术创作的一个境界,也是引导人们创作的方向和方法。"心源"是指作者内心的情愫和感动,"造化"是指面对大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画家在面对大自然万事万物时,在观赏物象或者描绘物象时,不仅要看到自然的美,还需要通过内心情感和构思对自然物进行艺术的转换。热带雨林植物写生与室内写生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研究分析客体对象的生长规律,才能完成写生创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这句话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基本的创作原则,本文通过这一理论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画进行剖析来了解他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3.
张鲁归 《园林》2008,(4):78-7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采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1)
笔者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中心论点,融入艺术创作与写生来谈写生创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文化崇尚生命,气象。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中,以传神写意取韵,有味为终始对象,写"心目界之所有",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明理,提高画技之外的人文修养;而行路则是感受自然,体会自然的生命精神,以期达到与自然的融合,品味出生命在自然造化中的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相碰撞的闪光和结晶。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空间包容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境象。而笔墨是山水画写生中最具表现力的基本艺术语言,境象的营造是画家写生创作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4)
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对我国山水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秉承传统的山水画家依然在延续此创作理念,这与其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创作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人合一""动静相依"的哲学思想与"观物求变"的创作思想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解读张璪的绘画理论,对于当下中国山水画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画的"心画"特点西方古典绘画一直寻求着"透视"的完善,强调画面的"准确"。画家往往将视线在绘画对象和画布之间来回跳跃,以求将"瞬时"产生的视觉记忆通过画笔忠实地描绘到画布上。而富有东方风格特征的中国画家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与西方传统绘画追求"写实"的方法则有较大的不同。中国绘画理论注重"外师造化",但更注重"中得心源"(张璪历代名画录卷十),反复强调画家要写"胸中丘壑",写"心中意象"。中国画家不过分追求摹仿,也不过分留意光线使自然景物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4)
文章从中西方绘画艺术出发,以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油画风景为主线,揭示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油画风景之间的差异,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山水画家将对大自然的感受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西方油画风景则是通过创造如实的、完美的风景,使观者在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对某种精神内容或情感世界的体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意识领域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叠石创造理念,追溯出静心斋叠石的起源和不同时期造园者和叠石大师对其修复的理论实践发展脉络,概述2015年修复改造设计中契合施工、材料、机械的技术及环境特点,明确用石原则,把握整体叠石的立意构思,融合传统文化创造出新的叠石造景,发挥出这项技艺对传承造园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正>(接上期)中国画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夫画者,从于心者也"。都强调了心在创作中积极的主导作用。笔墨虽出之于手,实根于心。"心源"才是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根本所在。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