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硝酸体系中,以铂黑为催化剂、肼为还原剂,在反应液初始铀酰浓度0.9 mol/L、初始肼浓度1.0 mol/L、初始硝酸浓度0.8 mol/L、铂黑用量(以反应液计)8×10-3g/mL的工艺条件下,根据体系中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出了单位体积物质的理论反应热计算公式,并计算出了反应时间在0.5—4 h过程中的理论反应热,同时通过自行设计的测量肼催化还原U(Ⅵ)制备U(Ⅳ)的反应热装置测量相同工艺条件下,40,50℃时不同时刻的反应温差,计算得到了肼催化还原U(Ⅵ)制备U(Ⅳ)的实际反应热,最后与计算的理论反应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1 h内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蔡梦琦  王冬  邢运曈  侯学锋  马敬 《当代化工》2021,50(6):1366-1369
乏燃料后处理PUREX流程中铀钚分离主要是采用四价铀U(Ⅳ)作为还原剂将有机相中的四价钚Pu(Ⅳ)还原为三价钚Pu(Ⅲ)进入水相,而六价铀U(VI)仍保留在有机相中,从而实现铀钚分离.电解还原法是目前制备U(Ⅳ)的主要工艺.在新型电解槽中探究了硝酸铀酰料液在电解槽中的停留时间、料液循环形式、阴阳极板面积比和电源布置方式对电解槽出口U(Ⅳ)质量浓度的影响,获得了各因素对电解还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1:1规模连续运行验证试验,为U(Ⅵ)电解还原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工业汞灯为光源,研究了镎-铀-肼共存于硝酸体系的光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在Np(Ⅴ)-U(Ⅵ)共存硝酸溶液中,肼的加入能够加快Np(Ⅴ)的光化还原速率,而U(Ⅵ)价态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用光化学法来调节Np的价态,以控制Np的走向是可行的,它为实现Np、U分离工艺路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几种国内硝酸尾气治理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治理硝酸尾气的工艺过程,硝酸尾气中的NOX浓度从治理前的1500~2000mg/m3降到100mg/m3。  相似文献   

5.
以Cu基金属有机框架(MOF)负载RuCl3,采用氢气还原法和真空碳热还原法制备Ru-Cu@C催化剂。以异丙醇为氢供体,研究Ru-Cu@C催化糠醛转移加氢制糠醇性能,考察催化剂制备方法、Ru负载量及催化反应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氢气还原法相比,采用真空碳热还原法制备的Ru-Cu@C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糠醛催化转移加氢活性和稳定性,T=453 K反应4 h,糠醛转化率93.7%,糠醇选择性98.2%,催化剂经5次循环使用后仍保持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硝酸催化氧化法制备氯化亚铜的制备原理及工艺过程,探讨了硝酸浓度、氯化铵加入量、盐酸加入量、氧通量对工艺的影响情况。总结出该法具有速度快、产量大、不需另外加热和应使用惰性材料反应器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制得的氯化亚铜纯度高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芳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芳香胺的主要方法以及各还原方法在芳硝基化合物还原中的应用。芳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芳香胺的方法主要有催化加氢法、金属还原法、水合肼还原法、硫化碱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催化氢转移法、光催化还原法、葡萄糖还原法、酶催化还原法等。其中光催化还原法和还原酶还原法反应条件温和、符合有机化合物转化过程中所追求的环保"良性"与"绿色"的目标,具有很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芳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芳香胺的主要方法以及各还原方法在芳硝基化合物还原中的应用。芳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芳香胺的方法主要有催化加氢法、金属还原法、水合肼还原法、硫化碱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催化氢转移法、光催化还原法、葡萄糖还原法、酶催化还原法等。其中光催化还原法和还原酶还原法反应条件温和、符合有机化合物转化过程中所追求的环保"良性"与"绿色"的目标,具有很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实例说明采用“延伸吸收法+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高效组合工艺处理硝酸尾气,投资省、操作稳定可靠、处理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有机废水COD的去除,是化工废水处理的世界性难题。本论文结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废水COD的去除,采用催化还原法来去除COD,探讨该种废水的预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微电解法作为高浓度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广泛运用于染料、电镀、石油化工、制药、农药等行业废水的处理中。采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某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废水,考察了原水pH、COD浓度和曝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微电解法中使用不同性状的活性碳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催化还原硝基芳烃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催化还原硝基芳烃的研究现状.对主要方法--催化加氢还原法、水合肼还原法,一氧化碳还原法进行了评述.提出开发工艺清洁、操作简单的催化还原反应是催化还原硝基芳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催化加氢技术在生产各类精细化工产品中的广泛用途;并与铁粉、硫化钠还原法对比,说明在产品质量,收率以及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上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吸附法海水提铀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吸附法是海水提铀的最适宜方法之一,选择性好且吸附效率高的吸附材料是从海水中提取铀的最佳材料。本文回顾了到目前为止吸附法海水提铀的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吸附性能和铀吸附机理,介绍了不同海水提铀装置的结构和吸附性能。由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高机械强度、高铀吸附量、低共存离子干扰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海水提铀材料;而且膜式吸附装置由于操作流程简单、可连续化等优点,是一种较佳的吸附方式。开展高铀吸附量、高选择性的吸附剂和处理量大的吸附方式是今后吸附法海水提铀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地浸采铀中硝酸盐的吸附——淋洗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硝酸根在 D2 63树脂上的吸附淋洗行为特点 ,表明硝酸盐在地浸采铀纯化工艺中是良好的淋洗剂 ,且具有工艺简单、淋洗效果好、外排尾液少等优点 ,可在地浸矿山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化学催化还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与生物反硝化相比,化学催化还原法反应速度快,适于分散给水处理,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地下水脱硝方法,该方法以氢气,甲酸等为还原剂,利用适当的催化剂将水中的硝酸根还原为氮气,在反应过程中有可能由于氢化作用不完全形成亚硝酸盐,或由于氢化作用过强而形成NH4+等副产物.故有效提高硝酸盐还原速度的同时控制反应发生的方向是该技术的关键;寻求高效、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探索环境因素对于催化反应的影响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综述化学催化还原水中硝酸根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关键影响因素:催化剂性质、水质因素、反应条件、传质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催化材料的功能设计,作用机理和实用化及高效组合工艺的建立和优化方面的研究是化学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还原制备4,4′-二氨基二苯醚的方法,包括金属还原法、硫化碱还原法、水合肼还原法和催化加氢法,重点介绍了加氢催化剂及催化工艺近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彭健  肖颖  周文  李辑  吴中佳  刘光鹏 《腐植酸》2021,(1):20-23,44
风化煤、褐煤氧化降解(简称氧解)制备腐植酸过程缓慢、产率不高,通过加入催化剂后可显著提高氧解产物收率.催化氧解具有操作条件温和,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制备腐植酸的方法.本文从风化煤、褐煤硝酸氧解制备腐植酸过程中加入过氧化氢、固体超强酸、铁系催化剂、碳纳米管复合催化剂等提高氧解产物腐植酸的收率,催化...  相似文献   

18.
以钯金属催化剂催化氯代硝基苯加氢制备氯代苯胺的工艺具有催化活性高、催化剂可回收套用、绿色环保等优点,然而该类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经常发生脱氯氢解生成副产物,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抑制脱氯副反应成为了目前该类反应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钯金属催化剂的多种改性方法,重点介绍了钯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合适载体的选择,以及水溶性钯金属催化剂的制备等改性途径,通过钯金属催化剂的改性可以提高其催化氯代硝基苯加氢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与目标产物的选择性。目前钯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已经成为工业抑制脱氯副反应的主要方法,其中高分子聚合-钯络合催化剂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9.
液相催化加氢还原制备对氨基苯甲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硝基苯甲醚为原料,经液相催化加氢还原制备对氨基苯甲醚,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80~90 ℃,反应压力1.0~1.5 MPa,催化剂用量5%.与硫化碱还原法相比,此工艺具有质量好、收率高、三废少、可降低成本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催化转移氢化将查耳酮还原为二氢查尔酮,在反应中研究了以甲酸铵作为氢给予体,Pd/C为催化剂,不同溶剂,不同温度及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产率在60%以上。此法与直接加氢还原法比较具有安全性高、反应温度低、设备要求低和选择性高、后处理简单等优点,该法在二氢查尔酮的制备中得到较好结果,具有较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