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细粒煤泥对粗粒煤泥浮选的影响,将细粒煤泥以不同比例与粗粒煤泥掺配成浮选入料进行浮选试验,比较了不同浮选入料的浮选效果和最佳药剂量。结果显示,中密度、高密度细粒煤泥都会使浮选药剂耗量增加,在相同掺入比例条件下,高密度细粒煤泥相比,中密度细粒煤泥的掺入使浮选药剂量增加更多。随着浮选药剂量的增加,掺入中密度细粒煤泥后浮选精煤灰分基本保持不变,通过改变浮选药剂量的方式获取低灰精煤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
分别将0.074 mm粒度以下的低密度(-1.4 g/cm3)、中间密度(1.4~1.8 g/cm3)和高密度(+1.8 g/cm3)细粒煤泥掺入到粗粒煤泥中进行浮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细粒煤泥对粗粒煤泥浮选产率的影响,通过AFM测定低密度、高密度细粒煤泥颗粒与低灰粗颗粒煤之间的作用力,采用SEM观察浮选精煤、尾煤中粗颗粒煤的表面形貌,结合EDLVO理论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间密度细粒煤泥对粗粒煤泥浮选的抑制作用最大,低密度细粒煤泥次之,高密度细粒煤泥最小;粗粒煤泥的粒度越大,其浮选产率受中间密度细粒煤泥的影响越严重;AFM测定的作用力-距离曲线证实了疏水作用力的存在,颗粒疏水性越强,颗粒间的疏水力越大;通过SEM观察发现中间密度细粒煤泥在粗粒煤泥表面的罩盖现象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十个选煤厂浮选入料与原生煤泥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浮选试验对比,探讨了选煤厂浮选入料与原生煤 可浮性差异。指出浮选入料的可浮性,浮选工艺效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优于原生煤泥,在精煤产率大致相同时,精煤灰分较原生煤泥低0.2-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以延安市禾草沟一矿5~#原煤浮沉得到的低密度精煤和高密度泥质页岩为原料,制备出匀质精煤泥和高灰细泥的复配煤样,在适宜的药剂条件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浮选入料灰分、矿浆浓度、搅拌转速以及充气量四个因素对浮选精煤高灰细泥夹带、可燃体回收率、浮选完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和充气量对三个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矿浆浓度对精煤高灰细泥夹带量和浮选完善指标影响显著;浮选入料灰分对于可燃体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高强度调浆对高灰细粒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以高灰细粒煤含量较高的炼焦配煤入浮煤泥为研究对象,在粒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接触角试验、煤泥浮选试验等,对高强度调浆时的煤泥浮选效果、不同调浆强度下各粒级浮选精煤灰分组成及强调浆作用下煤泥疏水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调浆通过提升微细粒与药剂间的碰撞概率增大了低灰细粒级煤泥接触角,促进了浮选过程中低灰细粒级煤泥的上浮,同时能抑制高灰细粒煤泥的非选择性上浮,从而提高浮选精煤可燃体回收率,降低浮选精煤灰分,提升浮选效率。该研究可为高灰细粒煤泥浮选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望峰岗选煤厂的煤泥性质,使用3种新型捕收剂,现用的柴油捕收剂和起泡剂分别做浮选药剂选择试验和浮选条件选择试验。以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为效果评定指标对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别确定了最佳的药剂组合、药剂用量、浮选充气量、浮选入料浓度、分段加药量和分段加药时间,为望峰岗选煤厂煤泥浮选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柴油对浮选入料中极细粒煤泥的选择性较差,造成浮选精煤灰分高,导致重介主选精煤"背灰"问题,石板选煤发电厂通过小浮选试验、工业性浮选试验,探索了MG-9#捕收剂代替柴油浮选极细粒煤泥的可行性.生产实践表明:应用MG-9#捕收剂后,浮选精煤灰分降低了0.18个百分点,尾煤灰分增加了4.08个百分点,浮选精煤快灰稳定率...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5,(7):310-312
研究了浮选入料的粒度组成对煤泥浮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浮选精煤极限回收率和浮选速率都随浮选入料粒度增大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优化浮选入料粒度组成,不仅能增大煤泥浮选速率,还能提高煤泥分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煤泥的分选,采用先分级、再浮选的方法对新阳选煤厂不同粒级煤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煤泥的浮选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浮选入料的粒度越粗,浮选药剂用量就越大;0.5~0.25mm粒度级煤泥的可浮性最好;0.125mm粒度级的煤泥浮选精煤产率低,灰分高,可浮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5,(11):254-256
以长治司马煤业选煤厂浮选入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煤泥的煤质特征。利用实验室浮选机作为分选设备,在最优药剂用量,浓度和充气量条件下进行浮选试验,得到精煤产率81.46%、灰分9.15%的浮选指标;使用不同的浮选工艺进行了试验探索,在满足灰分要求的前提下产率均有提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耗。  相似文献   

11.
根据煤泥浮选药剂消耗过高的现状,通过分步释放试验分析煤泥的性质,了解煤泥中不同可浮性物料的数、质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煤泥浮选的优化试验,确定浮选过程中的最佳药剂制度,从而提高浮选精煤的回收率,减少尾煤的排放量,提高尾煤的灰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煤泥浮选过程中脉石矿物的夹带规律,进行了粗粒及细粒煤泥与高岭石掺配的浮选速度试验,并研究了粗粒及细粒级煤泥浮选中起泡剂用量、入料灰分、入浮质量浓度对高岭石夹带率及精煤灰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泥浮选过程中,浮选精煤灰分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粗粒浮选精矿质量浓度高,脉石矿物的夹带程度不及细粒严重;起泡剂用量与入料灰分对粗粒及细粒夹带率影响较小,浮选质量浓度对其影响较大。浮选质量浓度由80 g/L降至40 g/L时,细粒夹带率由0.49降至0.25,精煤灰分由5.25%降至3.26%;粗粒夹带率由0.49降至0.41,精煤灰分由3.76%降至3.27%。  相似文献   

13.
《煤炭技术》2015,(7):318-320
为了研究+0.074 mm粒级煤泥粒度与含量对-0.074 mm粒级煤泥浮选的影响规律,提高-0.074 mm粒级煤泥的分选精度。分别将0.5~0.25、0.25~0.125、0.125~0.074 mm 3种粒级煤泥按不同比例添加入-0.074 mm粒级煤泥中,并进行了浮选试验、泡沫稳定性试验、精煤水回收率试验,研究了浮选入料组成对浮选泡沫稳定性、精煤水回收率及-0.074 mm粒级煤泥浮选指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十个选煤厂浮选入料与原生煤泥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浮选试验对比,探讨了选煤厂浮选入料与原生煤泥可浮性差异。指出浮选入料的可浮性、浮选工艺效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优于原生煤泥,在精煤产率大致相同时,精煤灰分较原生煤泥低0.2~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淮北选煤厂浮选中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浮选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用于跟踪浮选入料中的干煤泥含量,并按吨煤药耗来调节加药量;反馈控制则是根据实测的浮选精煤灰分,用优化控制算法进一步调整加药量,在保证精煤灰分的前提下,得到较高的产率,并降低了药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王尧 《江西煤炭科技》2022,(1):242-244+248
针对东曲矿选煤厂浮选精煤灰分过高、产品不稳定的问题,浮选试验采用现场浮选入料、调节浮选参数与现场一致,通过改变抑制剂种类、用量进行浮选试验,并且将浮选尾煤进行接触角、红外光谱表征;表征结果说明抑制剂的添加能够增强浮选尾煤亲水性,浮选试验结果说明最佳药剂制度为:以单宁酸为抑制剂,药剂用量为500 g/t时,浮选精煤灰分降低至9.21%,产率为58%。  相似文献   

17.
细粒煤泥浮选降灰提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山东鱼台地区选煤厂细粒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煤泥的煤质特性。在药剂用量试验和浮选浓度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浮选机作分选设备,最终得到精煤产率为56.55%,精煤灰分为8.78%的浮选指标;利用浮选柱进行了试验探索,得到精煤产率为57.87%,精煤灰分为8.71%的浮选指标,表明浮选柱是处理细粒煤泥浮选降灰提质的有效设备,浮选指标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分析粗粒煤泥和微细煤泥所要求的最佳浮选工艺条件,对于粒度分布呈“双峰”状态的煤泥按粗粒级及细粒级分别浮选优于全粒级混合浮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屯兰选煤厂高灰细粒煤泥浮选难度高、效率低等问题,分别采用不同型号起泡剂、捕收剂和抑制剂进行浮选试验,探讨不同药剂用量以及药剂相互结合条件下的浮选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量药剂的添加会使浮选效果变好,抑制剂对高灰细粒煤泥的精煤产率影响最大。在仲辛醇用量为80 g/t、煤油用量为400 g/t和水玻璃用量为60 g/t时,浮选效果达到最佳,可燃体回收率为88.22%,浮选完善指标为61.76%。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疏水引力在煤泥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将-0.074mm的不同密度细粒煤泥混入粗粒煤泥中进行浮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细粒煤泥对可燃体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EDLVO理论计算,分析各作用能的作用效果和疏水引力的成因。结果表明:1.3~1.4 g/cm~3密度级细粒煤泥容易罩盖于粗粒精煤表面疏水部分;水中两个相互接近的疏水表面间的作用以疏水作用为主,疏水引力的产生是由于水中疏水表面相互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自发形成了纳米气泡桥;浮选调浆的强度应适中,在破坏煤泥颗粒间疏水引力的同时而不破坏煤泥与气泡的附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