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捷  华峰 《华中建筑》2012,(3):18-21
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希望再回到令人向往并熟悉的世俗化、人情化的步行交通体系上来,重新找寻步行者的天堂。其中商业建筑的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在城市中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在居民生活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表现着城市的整体风貌,其中建筑自身建筑环境设计对于人们来说是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建筑空间是建筑师"语言"的精髓,该文从建筑叙事学视角来分析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并且总结出商业步行交通空间系统的设计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开始热衷于城市内在文化品质的培育,文化建筑逐渐成为弘扬历史或者人文资源、满足现代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以及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的热点,也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建筑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理应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其体现的建筑文化应属于高雅文化的范畴。近几年来,许多建筑师在一些文化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对如何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此,本论坛邀请该领域建筑师以"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为论题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8月29日上午,由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建筑师分会和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及生态设计"专题讲座在省民族文化宫举行。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WACA常务理事、中国民居建筑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罗德启担任主讲。讲座由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建筑师分会会长董明主持。来自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西建筑设计院、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科研设计院、北京蓝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贵阳分公司等12家设计单位230余人听取了讲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建筑语境是建筑结构、空间与历史文化的关联耦合.文章通过经典作品研究,分析德国建筑师沃克尔·斯塔布建筑语境的形成过程,探寻城市肌理、建筑意象、自然光影构建语境的表达方式,揭示德国建筑师在建筑语境中采取的具体策略,以引起对德国建筑语境创作的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3,(10):264-264
合格的建筑师 一位建筑师.如果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能作出完美专业组织的话,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建筑师:因为不断增多的"困难"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的一部分。这些困难是必然的,几乎成为了今天生活文化的本质表达。一一雅克·赫尔佐格  相似文献   

7.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津奕现任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正高级建筑师、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绿建委委员、全国绿色建筑评审专家以及天津市工程评标专家。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首届津门女将"、"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黄元熠 《城市环境设计》2010,(12):126-127,129-139
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简称"大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这个"巨大齿轮"的飞速运转使得中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庞大的社会资源和众多的建筑师汇聚于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群体中。在这把"大伞"庇护下的绝大多数建筑师早已习惯了大院的优越环境。然而,随着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独立建筑师团队逐渐控制了中国大型建筑项目的主要设计权,大院的发展受到了这些独立机构国际化设计方法和理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李立 《时代建筑》2007,(4):84-89
文章通过对于雷若干建筑作品的考察,指出建筑师在组织建筑空间关系上执行灰度策略的背后是对城市生活多样性的深度关注,并由此创造出具有场所品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制了大量的城市设计,但实效性却普遍较低。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常州案例进行十余年城市设计实践的评估,系统揭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中因制度缺失而带来的困境。同时,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地方性的城市设计制度构建,但由于存在"重设计、轻管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当下城市设计实施困难的状况。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偏差,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而是针对城市形塑过程进行的规划干预。因此,我国的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工作需要从"设计导向"转型到"管控导向",并通过与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衔接、规范化的城市设计成果转译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程序等,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城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本文以沈阳沈北新城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新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土地使用功能、空间结构形态、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等相关城市问题,同时在理论层面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的大型建设项目往往处于重要交通节点或多种功能高密度集中的地段,此类地段可称为"环境敏感地段"。在地段内进行建设项目的设计与评价时,需要将"交通"作为内在要素之一纳入建筑设计的范畴综合考虑,实现建筑与步行、轨道、机动车等多种交通系统的整合。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提出了"建筑·交通一体化"的综合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由本体转向在城市景观视野内理解建成文化遗产,不仅有益于对古人传统设计智慧和营建逻辑的发见,也契合入遗之后的遗产保护需求,特别是遗产所在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大运河上一座重建的塔的周边环境提升为切入点,探讨入遗后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如何全面认知价值和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以大运河上的塔和塔院这类特殊的文化景观要素指出古人整体性的营建逻辑和景观被赋予的多重属性,说明整体性的视野是应对入遗后需求的有效策略。风景园林设计应回归城乡背景而非从中剥离,方可为城市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罗卿平  高晓昧 《华中建筑》2009,27(11):95-97
面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复杂性,我们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一、"整合式应对策略":以单一策略来应对和整合多元问题 二、"拆析式应对策略":针对复杂的单一问题,使用多元策略进行拆析。并将二者在设计过程中并置,使两种应对模式针对不同的城市设计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来应对当前城市设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及实施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恽爽  张颖  徐刚 《规划师》2006,22(10):75-77
为了保证城市设计成果的有效性,应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现有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体系中,以获得对城市建设的刚性控制力,同时总体城市设计应该有独立的发展空间和作用机制,以保证一定的控制弹性.总体城市设计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成果应能直接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17.
朱嵘  俞静 《新建筑》2006,(4):115-117
在建筑学研究中,关于图解思考和设计语汇的著述已然很多;而城市规划学科中,尤其是城市设计这样一个强调以图形设计进行理性思考的领域,却鲜见系统和基础的研究。《城市设计图说》(Staedtebau)一书的引进和编译,相信可以从城市规划的学科教育、公众参与和规划设计理性发展等层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这一概念往往很不确定.我国的城市设计大多以"指导方针"形式出现,用以控制和指导城市的形态建设,但很受规划的制约.另一种城市设计是通过大型示范性工程的建造去整合原有城市环境,并对附近地区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作者称之为"引导性"或"可行的"城市设计,国外不乏其例.作为一种动态概念,城市设计将会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相互融合,甚至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触媒类似于化学中的“催化剂”,能够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能够促使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改革。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触媒内涵与作用的阐释,以及对城市触媒在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域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中应用环节与运作过程的解析,阐明城市触媒对城市开发的激发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亮 《城市规划》2011,35(12):91-96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较为直观的设计和引导方法,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实践空间,但同时由于城市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得城市设计的作用发挥失效。本文在对城市设计体系现状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地方制度的保障、设计体系的融合、编制成果的转换、公众参与的渗透、管理策略的落实五大方面的实效性研究,意图寻求城市设计体系构建的对策,以期对城市设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