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抗离析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流变特性与分层特性的理论分析,制定了其工作性能控制方法.在工作性能控制方法指导下,配制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通过试验验证其流动性、填充性,并通过自制试验方法着重研究了其抗离析性能:垂直浇注3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圆柱,分别进行骨料筛分、强度分段、钢纤维分散均匀性试验研究.试验证明:采用工作性能控制方法配制出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填充性良好,在一次浇注高度4m范围内,粗骨料和钢纤维分散均匀,抗压强度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2.
自密实混凝土检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傅沛兴  张全贵  黄艳平 《混凝土》2006,(9):77-79,83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特点是既要求大流动性,又要求适宜的粘聚性,具体体现为流动性、抗离析性和自填充性。文章扼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自密实性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明确了适用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预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配制自密实砼的技术关键是保证新拌混凝土的高流动性与高抗离析性间有适宜的匹配性,以便使新拌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钢筋间隙通过能力,从而可实现高填充性,掺有大量粉煤灰、矿渣粉复合掺合料的预拌自密实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新拌混凝土砂浆与粗集料界面之间的粘聚性下降是导致工作性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发现用抗离析剂对粘聚性的下降进行控制是配置预拌自密实砼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绿色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捷 《建筑施工》2007,29(12):958-960,963
通过分析聚羧酸系外加剂的结构特性,从外加剂的配制上解决了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与抗离析性之间的矛盾.简化了自密实混凝土配制中的诸多制约因素,据此配制的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节能、环保,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密实混凝土的基础上,考虑轻骨料吸水的影响,配制了密度小于1950 kg/m3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SCLC),采用EFNARC 2005建议的方法开展了强度等级为SCLC40,SCLC5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研究.分别通过V型漏斗、流动扩展度、L槽、U型槽、筛分、柱分层及表面沉降试验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形性、填充性和抗离析性进行了评价,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优化配合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前国内外对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写SCC)研究主要集中在C40以上的混凝土,对于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较少。和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相比,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水胶比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容易得到保证,而抗离析性和保水性很难满足要求.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配制出了满足工作性和强度要求的低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并对影响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C60机制砂自密实清水混凝土在成都来福士广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都来福士广场项目部分柱、斜柱具有高密度配筋,内配工字型钢,封模后无法插入振捣,且设计要求采用混凝土清水饰面.这就要求使用的混凝土必须满足自密实混凝土高流动性、匀质性、稳定性的要求及清水混凝土表观装饰效果.结合工程需求,针对成都地区机制砂特点,进行了机制砂自密实清水混凝土试验研究,配制了兼具自密实性能与清水饰面效果、强度等级达到C60、性能良好的机制砂自密实清水混凝土,并成功进行了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密实自防水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地下工程需配制C30~C60泵送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目标,采用掺优质粉煤灰、膨胀剂和高效减水剂的技术路线,优化配合比设计,配制出坍落扩展度达650~700 mm的具有高流动性、高抗离析性和自填充性、高抗渗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满足地下工程结构自密实自防水的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工作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探讨了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评定方法,并对掺加磨细矿渣的自密实混凝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磨细矿渣含量、胶凝材料总量、砂率、减水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和强度的影响,配制了高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自密实混凝土,为掺加磨细矿渣的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较低水泥用量180kg/m3,大掺量矿渣粉、粉煤灰研制出C50高强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混凝土排碳量仅为88.136kg/m3,是普通自密实混凝土的49.52%。试验表明该混凝土和易性好、流动性保持性好,性能与采用高水泥用量配制出的自密实混凝土相当。该文研究的自密实混凝土大大降低了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排碳量,同时大大降低混凝土成本。  相似文献   

11.
浅谈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涉及的因素多,除了要满足强度要求外,对工作性更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与普通混凝主配合比有很大差别。自密实混凝土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对常用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作了简单介绍,在对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参数如水胶比、浆集比、粗细骨料体积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固定砂石体积计算法,对全计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更能符合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并且计算简单,使用方便,该方法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知应用推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单掺粉煤灰和复掺粉煤灰与矿渣微粉的3个系列自密实混凝土试件.通过快速碳化试验、吸水试验,研究单掺粉煤灰和复掺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煤灰单掺掺量大于40%(质量分数)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能力迅速下降;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复掺可显著缓和大掺量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下降.矿物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存在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粉煤灰取代40%水泥来制备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SCC),研究其工作性、基本力学性能和轴压变形性能随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粉煤灰SCC的工作性随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当钢纤维体积分数大于0.75%时,粉煤灰SCC的工作性降幅最大;钢纤维体积分数对粉煤灰SCC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但能够显著改善其劈...  相似文献   

14.
主要提出了当量粉体体积的概念,即根据混凝土中各粉体的需水量的不同,以水泥为参照,将各粉体体积均换算为当量水泥的体积。试验发现在用水量以及砂石不变的情况下,新拌自密实混凝土整体工作性能达到最佳的情况下对应有一定的最优当量粉体体积,且当量粉体体积的大小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移动刚体(GMO)方法,将新拌自密实混凝土(SCC)视为粗骨料与砂浆相混合的两相固液介质,对粗骨料运动及静态离析现象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分析了砂浆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对粗骨料运动过程的影响,研究了3种级配的SCC中粗骨料在砂浆中的运动行为.结果表明:砂浆的屈服应力对SCC静态离析具有显著影响,而砂浆...  相似文献   

16.
基于蒸汽压力爆裂理论,采用多相多孔介质一维模型对自密实混凝土(SCC)和纤维自密实混凝土(FRSCC)内部蒸汽压力进行了预测,并对由蒸汽压力引起的混凝土爆裂行为进行了分析.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开展了 SCC和FRSCC火灾作用下内部蒸汽压力的测试试验,分析了钢纤维、细聚丙烯(PP)纤维、粗PP纤维以及混杂纤维对SCC内部蒸汽压力-时间-温度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的掺入降低了 SCC内部的蒸汽压力,延长了峰值蒸汽压力出现的时间,降低了峰值蒸汽压力对应的温度;细PP纤维对SCC内部蒸汽压力的降低效果优于粗PP纤维,相比于PP纤维掺量,PP纤维的根数对SCC内部蒸汽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单掺纤维相比,混杂纤维的掺入进一步降低了 SCC内部的蒸汽压力;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多相多孔介质一维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SCC和FRSCC火灾作用下内部蒸汽压力发展过程和高温爆裂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自流密实混凝土运用于130 m钢筋混凝土烟囱加固的工程实例,重点对加固方案、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与检验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加固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董胜华 《城市建筑》2013,(24):259-259
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有着适当粘度的高流动性、高稳定性混凝土,能够有效流过钢筋来填满模板内的空隙,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行密实。本文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它的性能和优点,探讨了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根据工程实际应用经验,提出对高抛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机理、配合比设计、工作性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介绍自密实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由原来的单一物质变为当前使用较多的添加钢纤维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其抗裂性能以及抗水渗性能得到提升。本文针对国内外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进行分析,使用绝对体积法,确定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最终配合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