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2):31-3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血浆N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 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 NT-pro BNP水平与c Tn T、CK、CK-MB、LVEDV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 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 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2):86-8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B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溶栓后6 h和12 h的冠脉再通成功率分别为80.00%和91.43%,显著高于B组的62.86%和68.5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有8例并发出血,发生率为11.43%,B组并发出血20例,发生率为28.57%,A组出血发生率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具有冠脉再通成功率高,并发出血发生率低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在出血、心律失常、再梗死、死亡方面低于对照组,而再通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STE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精氨酸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6.7%和46.7%、)和死亡率(分别为0和6.67%)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STEMI可明显提高患者冠脉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5):148-149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NT-pro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在早期有心血管事件组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cTnT、CK、CK-MB、LVEDD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0):15-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NT-pro BNP(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H-FA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cTnI(心肌肌钙蛋白Ⅰ)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302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为两组,无不良事件组,患者113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组中再入院患者107例,死亡患者82例。选取同时期老年非重症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1,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2。在刚入院时及治疗1、2、4、8周后抽取所有受试者空腹静脉血2.5 m L,用免疫层析法检测其血清NT-pro BNP、H-FABP和cTnI。结果:研究组入院时NT-pro BNP、H-FABP和cTnI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对照组1入院时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FABP和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 BNP、H-FABP的AUC、敏感性均显著高于血清cTnI,特异性低于血清cTnI,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血清NT-pro BNP、H-FABP和cTnI单项检测的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组血清NT-por 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死亡组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组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无不良事件组血清NT-pro BNP、H-FABP和cTnI均显著降低,治疗后第2、4、8周继续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组治疗后第2周血清NT-pro BNP、H-FABP和cTnI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未观察到下降。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组血清NT-pro BNP、H-FABP和cTnI持续升高,治疗后第1周和第8周3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H-FABP和cTnI水平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诊断、预后评估、死亡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溶栓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分析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达标率、再通率及病死率、并发症率。结果: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溶栓达标率(72.22%)、再通率(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脏血管的达标率、再通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2):44-4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4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A、B两组,每组各71例,其中A组溶栓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将同期入院就诊且不符合溶栓条件的80例AMI患者归入C组,予以常规药物疗法。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心脏超声指标、CK-MB水平及胸痛评分等变化,分析其Killip分级、动脉再通、死亡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胸痛程度评分及CK-MB水平等指标则明显降低,其中A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B组,C组改善幅度最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Killip分级及动脉再通情况均优于C组,且A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死亡率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9):125-131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两组患者追踪观察3年。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左室收缩功能(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6 min步行试验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值无明显提高,治疗组LVEF值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T-pro BN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减少因心脏事件再住院次数,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4):23-33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并替罗非班加硝普钠冠脉内注射用于急性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冠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于本院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造影符合右冠状动脉闭塞并有较高血栓负荷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PCI组(对照组,n=40)与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加硝普钠注入组(观察组,n=40)。观察两组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等指标及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PCI术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及以上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X~2=6.154,P=0.046),PCI术后2 h复查心电图观察组ST段回落>50%的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X~2=5.000,P=0.025)。PCI术后1周,两组c Tn I峰值、CK-MB峰值、LVEF、LVEDD及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个月,两组NT-pro BNP、LVEF、LVEDD及LVE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体心血管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6,P=0.034)。结论:血栓抽吸并替罗非班加硝普钠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可有效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远期心功能,减少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