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江 《煤炭学报》2011,36(4):562-566
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在伊泰矿区3个煤矿完成了10个测点的原岩应力测量。实测数据表明:矿区应力场属于低地应力值区域,构造应力占绝对优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北东方向为主;由于受埋藏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影响,各矿地应力值差别较大,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亦有所偏差。基于实测数据,得出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和垂直应力的差值普遍较大,导致岩体内剪应力较大;分析了地应力随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出水平主应力与埋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应力是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包心空体应力解除法对钱营孜煤矿完成了3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得出钱营孜煤矿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实测结果表明:大断层附近会产生应力集中,并对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明显的影响,整个井田范围被分割为3个区域;钱营孜煤矿的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水平应力对巷道掘进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3.
地应力是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包心空体应力解除法对钱营孜煤矿完成了3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得出钱营孜煤矿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实测结果表明:大断层附近会产生应力集中,并对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明显的影响,整个井田范围被分割为3个区域;钱营孜煤矿的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水平应力对巷道掘进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5,(10):87-89
根据实测资料得出平顶山区域最大、中间、最小主应力与埋深的关系。对发生在研究区及临近区域近年来34次中、小地震的发震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这些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平顶山区域地应力场平均主压应力轴、主张应力轴、中间应力轴的方位和倾角,即得出区域地应力分布的方向特征。  相似文献   

5.
狮子山铜矿已进入深部开采阶段,针对深部巷道破坏严重、岩层移动加剧的现象,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对该矿进行三维地应力测量,共获取四个不同中段测点的三维地应力测试数据。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四个中段测点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基本呈线性变化,最大主应力为45.59 MPa,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倾角变化范围为-8.68°~6.15°。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变化范围为1.41~2.75,说明矿区地应力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剪应力值相对较大。九中段、十一中段、十二中段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与矿体走向基本一致,而十五中段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矿体走向近似垂直,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工程地质调查和巷道变形调查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和完全温度补偿的空心包体应变技术对三山岛金矿-750 m水平及以上9个水平进行了地应力实测,获得了该矿区-750 m及以上各水平的13个测点的主应力大小及方向。根据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应力测量结果的分析,得出了该矿区地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即:矿区以构造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区域地质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差值较大,不利于保持巷道围岩稳定性。上述分析对于该矿山合理规划巷道布局以及进行围岩支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合平煤集团十三矿的具体条件,采用声发射法和理论分析计算地应力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十三矿在埋深583 m以浅,水平方向最大主应力大于垂直方向自重应力,地应力场类型呈现构造应力场型;在埋深大于583 m的深部,垂直方向自重应力大于水平方向最大主应力,呈现自重应力场型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地应力测试之间数据转换和有效性验证的方法,统计得到了淮南矿区500~1 050 m埋深范围内84组有效地应力测试数据,绘制地应力分布矢量图,结合淮南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和历次构造运动,回归分析了淮南矿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得出如下结论:淮南矿区地应力场类型整体为构造应力场,应力场量级以高应力场为主,局部属于超高应力场;随着埋深的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和垂直主应力量值逐渐增大,水平应力增加幅度小于垂直应力,应力场类型表现出由构造应力场向自重应力转变的趋势;淮南矿区多数测点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E-WE向,局部为NW-SE向,区域构造主应力场方向大部分继承了喜马拉雅运动期的NEE-EW向,局部保留了燕山运动中期的NWW-SEE向;新生代松散层在煤系地层堆积,决定了垂直应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2013,(3):75-77
采用水压致裂法进行了潞新矿区15个测点的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矿区应力场总体属于构造应力场,水平应力占优;矿区整体上属于中等偏低地应力值矿区,水平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矿区侧压比绝大部分位于1.0~2.0之间,而且随着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断层不但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而且对应力值也有一定的影响;按照测试结果进行断层附近巷道支护设计,巷道变形量很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11.
地下采矿工程中 ,裂隙分布特征对顶板移动冒落规律及巷道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的裂隙分布状况 (组数、间距、倾角和展布方位 ,各组裂隙的相互关系 )决定裂隙的发育程度 ,而裂隙的空间特征、发育程度及其与工作面布置或巷道布置的匹配关系 ,直接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和巷道收敛变形规律与稳定性程度以及维护难易。本文实测分析了潞安矿区三个矿井的构造裂隙优势展布方位与发育程度差异 ,为今后的巷道稳定性评估及支护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明安  范世民 《煤》2001,10(3):1-4,9
在地下采矿工程中 ,构造裂隙分布特征对回采工作面顶板移动冒落规律与巷道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的裂隙分布状况即裂隙组数、间距、倾角和展布方位 ,各组裂隙的相互关系决定着裂隙的发育程度 ,而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育程度及其裂隙分布与工作面布置或巷道轴向布置的匹配关系 ,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快速安全生产和巷道围岩收敛变形规律与维护稳定 ,通过潞安矿区三个矿井的构造裂隙现场实测 ,分析了不同矿井的构造裂隙优势展布方位 ,比较发育程度差异 ,为评价裂隙分布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下采矿工程中,裂隙分布特征对顶板移动冒落规律及巷道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的裂隙分布状况(组数、间距、倾角和展布方位,各组裂隙的相互关系)决定裂隙的发育程度,而裂隙的空间特征、发育程度及其与工作面布置或巷道布置的匹配关系,直接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和巷道收敛变形规律与稳定性程度以及维护难易。本文实测分析了潞安矿区三个矿井的构造裂隙优势展布方位与发育程度差异,为今后的巷道稳定性评估及支护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宝积山煤矿七采区内褶曲翼部影响区为工程地质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统计、理论计算分析、数值模拟运算等方法,对开采煤层倾角变化诱冲机理进行研究,提出协同控制防治冲击地压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层倾角增大,煤柱侧内高集中静载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规律,实体煤侧内高集中静载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规律;在煤层倾角较小的条件下,厚硬关键层更容易在采空区两侧边界位置发生破断,诱使其悬空段中部区域瞬间发生破断进而形成扰动强度较大的远场应力扰动;关键块体B在煤层倾角较小且埋深较大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回转失稳,进而形成扰动强度较小的近场应力扰动。该方法对于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应力对综放工作面煤岩体变形破坏、动力灾害防治、采动应力场演化等的重要影响,在朱仙庄煤矿南翼地应力实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多目标约束的矿井应力场最优化反分析,获得了矿区最优边界荷载和地应力分布规律。利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探讨了最大主应力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夹角α、侧压系数λ及水平应力非均匀系数ζ等因素对综放工作面采动应力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应力对综放采场内各采动应力场分布及演化特征具有显著影响。针对该矿井某一实际工作面的地应力分布特征、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了综放面采动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其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综放工作面的顶底板管理、巷道支护等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潞安矿区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地应力测量方法以及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原理,潞安矿区围岩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地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变化,地应力测试结果有效指导了潞安矿区的巷道布置及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18.
潞安矿区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地应力测量方法以及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原理,潞安矿区围岩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地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变化,地应力测试结果有效指导了潞安矿区的巷道布置及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19.
屈平  韩磊 《煤矿开采》2011,(5):78-80
介绍了采用钻孔应力解除法进行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应用此种方法在三交河煤矿进行了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三交河煤矿2号煤层985m水平最大主应力平均6.21MPa,方位角平均为147.13°,最大主应力方向在西北-东南方向;最小主应力平均为3.50MPa,方位角为238.55°;原岩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  相似文献   

20.
褶曲构造附近往往是冲击地压的多发区域,该区域较高的原岩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典型褶曲构造型矿区构造分布特征和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矿区地应力场类型及与构造分布的关系,通过地应力场反演方法分析矿区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结合矿区冲击破坏特征和力学分析方法,提出了褶曲构造型矿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褶曲构造型矿区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与褶曲轴线垂直;轴部附近往往是应力的集中区域,且随着褶曲变异程度的增大,区域应力集中程度越明显、影响范围越广;矿区冲击破坏以底板破坏为主;开采扰动导致巷道围岩集中静载荷显著增大和坚硬顶板断裂产生动载荷的耦合作用诱发了褶曲构造型矿区的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