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29):127-130
目的:探究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JOA评分。结果:试验组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应用在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椎体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52-53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采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伤椎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7.1%(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治疗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的56例患者,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的患者2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的患者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5±16 min vs 50±13 min),术中出血量(183±63 mL vs 46±16 mL)均显著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3%vs 10.34%)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7):134-135
目的:对比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单节段以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对手术治疗满意度、手术前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情况、术后随访矫正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结果:经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矢状面Cobb角均有所减少,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手术矫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随访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丢失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来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矢状面Cobb角以及伤椎椎体高度,也可减少术后矫正丢失,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2):94-9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42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须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微创组于C臂X光机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进针部位,开4个均约1.5 cm长的切口,骨折复位和固定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对照组采取常规8~10 cm长的切口开放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12~48个月的随访。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均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椎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ASIA神经损伤等级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较术前恢复椎体高度及胸腰段局部后凸Cobb’s角,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s角均有少许丢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上述指标进一步丢失。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等优点,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3):119-122
目的: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样96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将抽样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都很好,70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130 min,平均出血量(235.4±25.4)mL,有4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患者一般在72 h左右能下床进行活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发现,本组患者在内固定去除之后,有13例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塌陷。经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近期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0):28-30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截骨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笔者2005年3月-2013年7月在采用诱发电位监测下,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治疗11例胸腰椎创伤后凸畸形。结果:术后全部后突畸形均明显矫正,随访无明显加重。随访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6个月。结论: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5):41-42
目的:对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与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及术后1周Cobb角纠正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9.54±1.26)min、(59.26±20.58)m L、(25.49±1.07)m L、(92.45±0.21)mm、(1.15±0.56)分、(1.01±0.1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9.58±2.13)min、(187.05±52.56)m L、(245.13±62.81)m L、(91.56±0.16)mm、(1.76±2.05)分、(1.39±1.1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疼痛少等优点,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1):36-3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22-23
目的:探讨椎弓根植入异体骨与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新诊断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植入异体骨治疗。观察并对比不同时期两组伤椎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委员会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SIA)得分和骨愈合率。结果:植骨前,两组伤椎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Cobb角和ASIA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后3、12、24个月,观察组伤椎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骨愈合率和ASIA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植入异体骨或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均可恢复椎体形态及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使脊柱获得初始稳定性,改善脊髓神经功能。而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使患者远期脊柱的稳定性更佳并促进植骨部位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