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宝山西部铅锌银矿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宝山西部矿床是一个以Pb,Zn,Ag为主的多金属矿床,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分析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银在混合矿和氧化矿两种矿石中的矿物种类,粒度分布及嵌布特征,指出银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铅,锌矿物中,方铅矿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 相似文献
2.
矿区位于墨西哥纳亚里特州La Yesca一带,勘查结果表明为一大型蚀变岩型低温热液银锰多金属矿床。对该区矿石成分、结构、构造、蚀变特征及有益元素赋存状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锰、银、铅、锌、铜等;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成分主要有软锰矿、黑锌锰矿、黑锰矿、锰铅矿、褐铁矿等;矿石有益成分为Ag,其次为Mn、Pb、Zn,少量的Cu、Au,矿床平均品位Ag 24318 g/t,Pb 051 %,Zn 115 %,Mn 983%,Cu 020 %,Au 018 g/t;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英安岩型块状矿石,以氧化矿石为主,少量混合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块状金属硫化物矿石和细脉浸染状矿石,少量的银锰铅锌、锰铅锌、铅锌金属硫化物矿石。 相似文献
3.
云南普洱银子山铜金矿的Ⅰ#矿体的成矿元素为Cu、Zn、Au、Ag,Ⅱ#矿体的成矿元素则以Au为主。通过对银子山铜金矿床的矿石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的研究,加深了对该矿床的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及矿床成因的认识,对于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寻找同类型的矿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厚婆坳锡铅锌银矿床硫盐类矿物与银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广东厚婆坳锡铅锌银矿床中银矿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及其赋存状态。指出银矿物多产于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并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对硫化物综合矿床中找银及其评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生银矿床若干硫化矿物中银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中银的赋存状态,指出银主要是呈微细粒独立银矿物赋存于这些硫化物中,少量银则呈类质同象态产出,并据此为伴生银的综合回收途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8.
9.
对我国西部某氧化铜矿石中钴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 ,矿石中的钴主要赋存于含铜、铅、锰的水合氧化物中 ,其次赋存于碱式碳酸盐矿物及褐铁矿中 ,而以类质同象赋存于黄铁矿中的钴则很少。说明硫化铜矿石在氧化作用下 ,硫化物被分解 ,而原来赋存于硫化物中的钴转入溶液中被新形成的水合氧化物和碱式碳酸盐胶体所吸附 ,并以这种方式形成钴的局部富集 相似文献
10.
11.
藏北阿里江玛—赛登地区铜多金属矿点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通过开展矿产调查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赛登铜矿点、江玛铜金矿点、江玛南铜银矿点。为明确区内下一步找矿方向和工作重点,首先对区域成矿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分别从矿体形态及产出、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控矿因素、围岩蚀变等方面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最后分析了成矿机理,初步建立了矿床模型,总结了区内地层、岩体、构造、蚀变等找矿标志,并对区内找矿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去申拉组地层对区内铜多金属矿化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其中蚀变安山岩与成矿关系密切;2赛登铜矿化体主要产出于NW—SE向顺层产出的蚀变破碎带内,江玛南铜银矿化体受火山机构控制明显;3江玛铜金矿化、金矿化主要产出于蚀变安山岩和蚀变石英闪长玢岩中;4矿区剥蚀程度较小,矿床保存尚好,寻找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前景良好,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被地表安山岩覆盖的深部含矿隐爆角砾岩筒及含矿玢岩体。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洛宁县老里湾银矿的发现是崤山断隆东部地区重要的找矿成果。对老里湾银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构造条件是控矿的重要因素,矿体赋存在区内五条断裂带内的构造蚀变岩带中。矿化与岩浆岩分布有紧密联系,成矿元素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及断裂破碎带分布成矿,总体上在岩体上部形成不规则的矿化富集带。区内岩石蚀变强烈,由中心(断裂构造)向外(围岩)呈近于平行和对称分布的蚀变分带。结合区内化探异常成果,笔者认为矿区预测远景资源量有望新增为一个大型银矿和一个中型铅锌矿,且区域范围内具有继续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一、四棵树矿区位于东川铜矿田西侧,目前矿区内已探获铜资源量约24万t。结合区内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厘定了矿床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研究表明:1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落雪组上段上—中岩性段内,有利的岩性组合为硅质白云岩、藻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及斑铜矿为主,发育"马尾丝"、纹层状等典型沉积成岩型矿石构造;2矿床主要受岩相古地理环境、地层、岩性及构造作用控制,昆阳群地层及晋宁期—澄江期碱—基性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落雪组地层严格控制着层状矿体的产出,NE、NW向两组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脉状矿体的产出;3矿床经历了同生沉积成岩阶段及后期构造热液叠加作用阶段,属沉积—改造型铜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小水井、黑树林矿段中—深部勘探成果,并综合矿区矿化特征及地层、构造特征,认为黑树林矿段东延的桃树坪—玉宝箐地段、小水井矿段西延的四棵树矿段及断层构造与落雪组地层的交汇部位成矿潜力巨大,是矿区进一步进行找矿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4.
湖南仙人岩金矿位于南岭成矿带中北部,金矿床赋存于Ⅲ级仙人岩倒转背斜中,该类倒转背斜不仅为成岩、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而且控制了岩浆矿体的形态和产状。首先在分析该矿床地质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对矿体特征、黑土夹角砾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讨论;然后结合相关地质勘探资料,讨论了仙人岩矿田硅化角砾岩与金矿床的成矿关系;最后对区内找矿方向以及仙人岩-杨家岭铅锌金银成矿远景区、仙人岩金矿深部成矿远景区进行了探讨。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区内金矿及多金属矿产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某金矿是位于广东省德庆县境内的一个中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继河台大型金矿床之后在广宁-罗定成矿带上的又一重大金矿找矿突破。为研究该矿床矿石特征及金赋存状态,对矿区矿石进行了大量系统采样,并进行了化学多元素分析、矿物组分分析、矿物扫描电镜分析以及岩石矿物显微镜鉴定。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以自然金为主,少量黑铋金矿,微量Jonassonite;矿床中金主要以金铋固熔体、以硫铋络合物为载体的形式随还原性的硅质成矿流体运移,而后叠加于韧性断裂带上的脆性断裂空隙中分离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利用付金川金红石矿,综合分析了矿区以往地质资料,并在实地勘探、样品测试和重点地段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金红石赋存状态、矿床成因等方面对付金川金红石矿床进行了综合研究,总结了找矿标志,并从成矿潜力、矿石加工技术、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价了矿床综合利用远景。研究表明:①付金川金红石矿为位于留山-羊册金红石矿带上的具有大型规模的层状变质火山岩型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左老庄岩组地层中,矿体受地层控制,展布稳定;②含矿岩石主要为斜长角闪片岩和黑(二)云斜长片岩,矿石多为粗粒级易选型金红石;③矿床成矿潜力大,矿石加工性能良好,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矿产经济效益较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远景。 相似文献
17.
北瓦沟地区位于营口-宽甸早元古代、印支-燕山期的Au-Ag-Cu-Pb-Zn-B成矿带内,区内构造发育,岩浆岩广布,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地质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区内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化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成矿地质条件,结果表明:①区内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同生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和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的形成受地层、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共同影响,尤以吕梁时期构造变形作用为主;②吕梁期韧性剪切带构造对铅锌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铅锌矿提供热源、动力、运移通道和富集空间;③与矿化有关的剪切带位于倒转褶皱正常翼的条带状大理岩中,总体走向NW。根据区内铅锌矿成矿条件及其外围地区铅锌矿化异常特征、分布规律,认为角砾状铅锌矿是主要找矿对象,早元古代辽吉花岗岩附近的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地层中的韧性剪切带发育部位是找矿有利部位。根据上述分析,圈定出了恒山里-王家堡子和大卫屯2个成矿远景区,为区内铅锌矿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阿西金矿的找矿主攻矿种经历了从铁到铜再到金的反复过程,在找矿过程中通过对实物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将前期获得的岩芯和副样进行重新测试分析,发现了该矿床有进一步的工作前景。随着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预测矿区金金属资源总量达到56 t。在对区内大量勘探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首先对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特征、成矿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结合该矿床开发利用前期勘查工作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开展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研究,根据各类找矿信息和方法手段,建立了新的找矿模型,并运用于找矿实践,在区内取得了较理想的找矿突破。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对矿区实物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是实现找矿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城门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深部三维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城门山铜矿地质勘查成果,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别从矿体特征、矿体地球化学特征2个方面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矿区深部矿体分布规律,结合MapGIS-TDE三维可视化系统,提取了矿区328个钻孔的数据资料,建立了城门山矿区三维地质成矿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区内资源潜力和深部成矿条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矿区深部及边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矿体整体呈柱状展布,受岩体就位空间控制,略向NW倾,向深部仍有较大延深,最大见矿厚度达269.10 m(仍未揭穿),预测结果与实地勘查资料基本一致,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