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景.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同.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2.
以健康生活导向视角追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基于各自不同历史背景、医学模式、公共空间类别及健康生活实现方式,将其归纳为3个重要阶段:神圣敬畏的"公共园林"启蒙期、改善公共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期、开启多元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熟期;由此揭示健康生活导向下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呈现从"单一维度"到"多维融合"、从"消极被动补给"到"积极主动引导"、从"公共"到"共享"的3个发展转变趋势。旨在推动我国以人民健康幸福生活为导向的公园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a+a:您认为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翁剑青:公共艺术首先是一个特定空间性质中的艺术的概念。其中一是城市中的"物理性质的空间",一是公众可介入社会空间,进而也是一种产生公众意见的"舆论空间"。换而言之,公共艺术既依附于城市的开放性空间,同时也是指存在于"城市社会"中的市民大众的舆论空间。可以说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联系是天然的,现代文明首先是在城市母体中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的文化、制度及  相似文献   

5.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资本与消费开始影响公共空间,并促其发生演变。"资本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公共空间出现符号化、商品化的特征从而破坏日常生活,也有学者认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具备提升城市日常生活品质的能力。通过解析昆明市三个城市公共空间转化案例,说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转变需要采取资本与日常兼容并蓄的态度,从而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公共空间被视为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幸福感的关键.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私有公共空间和城市综合体中的"伪公共空间"伴随着立体化城市发展涌现,其公共性评价难度随之增加,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公共空间评价方法.可达性作为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其三维可视化分析及评价方法尚未在立体化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和探讨从未间断.近年来,高质量人居环境营造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绿地、街道、广场、滨水等传统的公共空间划分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当下微更新、微改造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需要.基于"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思考如何真正地发挥城市公共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应当是顺应当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微空间的核心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工作的开展,我国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实践逐步转向日常化、小型化,微观层次的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宏观中观层面的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补充,成为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空间规划与治理领域的专家们就"微空间治理""微空间利用"等论题也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近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发文内容上来看,关于微空间的探讨和研究2015年之后大量涌现,体现了微空间这一命题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复合型公共空间是城市职能多样化集中的体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同时,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本文以对城市复合型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了以城市空间形态特点为分类方法的城市复合型公共空间——"点状""线性""面域"的三类空间形态特点,对城市复合型公共空间未来的建设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以期望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公共空间"概念既反映了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也映射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历史巨变和城市文化内涵的转变.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问题贯穿了西方社会空间哲学和社会发展史观的一系列核心价值领域.本文系统回顾了西方政治哲学和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于公共空间价值问题的认知与思考,并结合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变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空间的价值危机问题和在"社区"组织框架内重建公共空间的地方文化价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从宏观转向对微观环境重视是一种发展趋势。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细部,它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更新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层次分析为基础,梳理环境设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阐述"环境设施"边缘模糊性特征,并提出"环境设施空间"概念。以期为城市环境理论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 城市文脉与城市公共空间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笔者的创作体会,本文探讨了“人本主义”及“城市文脉”对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指导意义,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2.
纪晨  李珍琪 《城市建筑》2013,(24):50-50
近年来,由于城市公共空间问题而引发各类冲突事件频频发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实践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分析,明确如何科学地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为创建和谐社会及城市发展更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张文 《建筑与文化》2014,(7):162-163
早在人类建筑文明形成的古希腊时代,容器一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就随着人的行为活动的需要诞生。原始的公共空间活动场所如神庙、广场、浴场、甚至教堂的都为人日常的祭祀,集会,交谈提供了空间需求。建筑发展到近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的自身发展,城市具有了无限蔓延和无序的特质。单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不能够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元性的,以人为本的符合当代城市居民身心需求的公共容器空间才是解决城市归属感有序性缺失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武汉天地的空间场所营造为例,阐述一二。  相似文献   

14.
王成武 《山西建筑》2007,33(2):50-52
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类型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作用,探讨了旅游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措施,从而改善旅游城市的形象,促进旅游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代城市广场因融入了公共交通、商业、休闲、娱乐、交往等功能空间而发展成为复合型的公共空间.紧凑城市的理论思想,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高度集约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济南泉城广场和西安钟鼓楼广场的空间整合分析,阐述了国内两个典型广场案例的整合特征,指出必须通过合理有效地空间整合,才...  相似文献   

16.
霍博  尚晓茜 《华中建筑》2006,24(2):75-77
该文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日益成为开发热点的现状,发掘仍被忽视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武汉汉口集家嘴码头及周边区域为实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抛砖引玉,探讨失落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钱才云 《华中建筑》2009,27(9):99-103
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当前正处在经济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以及各类城市空间“顽疾”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所提出的。论文阐述了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并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完善城市空间功能角度论证了发展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炜 《华中建筑》2004,22(5):104-106
分析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功能的要求,研究城市形态与公共交通的相互影响,归纳出适合公共交通发展的城市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下综合体伴随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进程正在迅速发展,地下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生态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室内装修布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系统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可参与性弱、可识别性差的严峻形势,这与我国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环境下,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可持续性新型空间——城市"集市"空间,本文以城市"集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集市"的起源、城市"集市"空间的特点及城市"集市"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