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猪脂的甘油酯组成以及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猪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从猪脂中鉴定出33 种甘油酯,包括7 种甘二酯和26 种甘三酯,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16.13%)、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15.25%)、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12.96%)、1-油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8.05%)。从调控氧化猪脂中鉴定出5 种甘二酯和由10 种甘三酯氧化形成的22 种单氢过氧化物,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硬脂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8.44%)、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6.03%)、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9.42%)、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8.71%)、三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63%)、1-棕榈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53%)。结果表明,猪脂调控氧化主要对猪脂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甘三酯进行氧化,因形成的极性非(难)挥发性氧化产物仅检测到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2.
精制鱼油三甘油酯时与之共存下的胆固醇的氧化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鳕鱼肝脏抽出的 ,经精制的鱼油三甘油酯、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纯品 ,分别组成 4组试样 :胆固醇与精制鱼油三甘油酯 (CFT) ;胆固醇与三油酸甘油酯 (CT) ;三油酸甘油酯 (TO) ;胆固醇 (CHOL) ,放置在 2 5℃干燥空气中贮存 ,定期对各组的氧吸收量进行测定 ,并对其中三甘油酯和胆固醇的氧化分解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经 10 4d的贮存 ,只有CFT组的氧吸收量增加 ,并生成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氧化物。而且胆固醇氧化物的数量 ,随着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PUFA)和油酸的减少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 ,水产制品中胆固醇的氧化与共存的油脂中的PUFA的氧化分解有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油酸单甘酯添加量对棉籽油和棕榈硬脂(质量比50:50)酶催化酯交换产物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和5%的油酸甘油酯,酯交换产物的固体脂肪含量(SFC)与熔点基本不发生变化,添加量增大到10%,体系的SFC与熔点略有下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甘油酯,均使酯交换产物结晶温度发生变化,其中低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大,高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大而下降;添加2%的油酸单甘酯对酯交换产物的成核速率和结晶速率不存在影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单甘酯后,酯交换产物中β′晶形比例下降,下降程度与添加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食品添加剂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定性表征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和甘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主要含有5种脂肪酸,即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油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山嵛酸)。  相似文献   

5.
不饱和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优良的乳化分散性,兼具保健功能。以硬脂酸单甘油酯作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油酸单甘油酯、亚油酸单甘油酯的乳化性能。脂肪酸单甘油酯作为乳化剂应用于大豆蛋白饮料配方,采用多重光散射法和离心分析法研究了乳化剂对大豆蛋白饮料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单甘油酯的乳化性能优于硬脂酸单甘油酯;添加单一乳化剂时,油酸单甘油酯及亚油酸单甘油酯的乳化稳定效果优于硬脂酸单甘油酯,不饱和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添加量对大豆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油酸单甘油酯与蔗糖酯复配使用,质量比为1∶1和2∶1时,大豆蛋白饮料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较佳,且优于单独添加油酸单甘油酯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冷榨茶叶籽油甘三酯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得出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主要是以油酸的形式存在,含量为59.84%;采用胰脂酶水解法测定茶叶籽油的Sn-2位脂肪酸分布,并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出茶叶籽油甘三酯组成, 得出主要甘三酯是OOO、OOL、POO、PLO、LLO等,其中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在53.5%以上,而三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仅为0.05%左右;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得出茶叶籽油中的维生素E含量为0.18 mg/g;Rancimat仪测定茶叶籽油氧化稳定时间在110 ℃时为6.02 h。茶叶籽油具有很好的食用营养价值和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共轭亚油酸三甘酯的氧化稳定性,并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红花籽油比较,探讨了变价金属离子和抗氧化剂对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共轭亚油酸三甘酯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三甘酯的氧化稳定性优于共轭亚油酸乙酯的氧化稳定性;加入0.02%VE可明显提高它们的氧化稳定性,而0.02%三氯化铁则减弱了它们的氧化稳定性;VC在共轭亚油酸酯类的油状体系中对抗氧化剂维生素E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气相色谱测定月桂酸单甘脂的方法,采用六甲基二硅胺烷(HMDS)和三甲基氯硅烷(TMCS)作为衍生化试剂,用吡啶作溶剂和催化剂将月桂酸单甘酯合成粗品中的各种组分硅烷化,用OV-17玻璃填充柱进行分离分析,并以十四酸作为内标物,用内标法进行定量。试验结果:月桂酸单甘脂的线性范围是1.11~11.11mg/mL,检出限是0.063mg/mL。此外,将气相色谱法同高碘酸氧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比高碘酸氧化法高效、精确。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外干腌火腿的研究结果,分析火腿皮下脂肪组织的组成特点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发现含有2个或3个不饱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酯(POO,OOL和POL),熔点较低,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适宜于脂肪水解酶在水-油界面的反应,优先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在游离脂肪酸构成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比例并没有增加,亚油酸的比例却明显降低,说明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了其他物质。在加工期的前6个月,脂肪水解程度最大,使低熔点的三酰基甘油酯比例降低,高熔点的三酰基甘油酯比例相应提高,降低了脂肪组织的油腻感,硬度增加,色泽变成透明的玻璃状,熟制后口感脆嫩、利口。不饱和脂肪酸的适度氧化,最终形成许多挥发性化合物,赋予脂肪组织特有的腌腊风味。  相似文献   

10.
王辉  许学勤  陈洁 《中国油脂》2003,28(6):28-29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酶法制备的蛋黄甘油三酸酯的脂肪改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其主要合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棕榈油酸,此外还含有微量的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不饱和脂肪酸超过60%,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11.
甘油三酸酯从米糠中分离,它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子种类用气、液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结合质谱法加以分析。中性脂质和极性脂质之比为90.6∶9.4。按递减次序的脂肪酸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在脂肪酸成分中,亚油酸在三甘酯的C—2位置上很多,棕搁酸单独地出现于C—1和C—3位置上,油酸则平均分布于C—1·C—2·C—3位置上,当C—1·C—2·C—3位置上甘油三酸酯的分子种类用酯肪酸联合体的方式(碳原子数:双键数)表达时,米糠中甘油三酸酯的主要形式有: 16∶0——18∶2——18∶1或18∶1——18∶2——16∶0; 16∶0——18∶2——18∶2或18∶2——18∶2——16∶0; 18∶1——18∶1——18∶1。 在各种实验室里对米糠油的一般性质和脂肪酸组成,曾做过许多研究。但对米糠油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酸酯从未在分子一级水平上研究过。本研究实现了从米糠油分离出甘油三酸酯,测定分子中的脂肪酸位置分布,并阐明甘油三酯酸的分子种类。本文中一切实验至少重复2次。  相似文献   

12.
采用HPLC测定了由纯油酸和棕榈酸合成产物中的单甘酯含量。油酸单甘酯的RF值较棕榈酸单甘酯的略高。HPLC法的MG测定值与柱色谱法相接近。  相似文献   

13.
污斑和洗涤     
污斑从穿用后的衣物中提取出来,它包括脂肪酸,甘油三酸酯和一脂、二脂酰甘油酯的类酯化合物。不饱和油类——甘油一油酸酯,纤维中的三油酸甘油酯和十八稀酸在洗涤后,这种带有OsO4标记的油类被显露出来,用能够色散的X射线显微镜进行分析、标记。一种持久定型的聚酯棉纤维沾污以后,在  相似文献   

14.
商品聚甘油酯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的二聚甘油酯(单酯和双酯),由于它们的组成影响聚甘油酯的表面活性,因此人们对这些单酯和双酯的脂肪酸组成和表面活性的关系尤为关注。本文介绍二聚甘油和脂肪酸(十一烯酸、月桂酸、硬脂酸、油酸和蓖麻油酸)在乙腈—四氢呋喃(75:25)混合溶剂  相似文献   

15.
用pH-stat法模拟不同脂肪酸链长甘三酯的人体体外消化过程,从乳化粒径的角度研究脂肪酸碳链长度对甘三酯体外消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辛酸甘油酯(C8)乳化后,平均粒径最小,其他与之碳数相差越多则粒径越大;整体消化过程中三辛酸甘油酯(C8)的消化速率最高,其他与之碳数相差越多则消化速率越小。乳糜微粒的粒径大小与甘三酯的消化速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消化速率的大小顺序为三辛酸甘油酯(C8)三月桂酸甘油酯(C12)三乙酸甘油酯(C2)三硬脂酸甘油酯(C18)。  相似文献   

16.
对6个澳洲坚果油样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气相色谱法能检测出1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占比77.27%~81.02%,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74.82%~79.44%,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棕榈油酸,分别占比为60.8%~62.5%、11.3%~14.8%;在理化特征中,澳洲坚果油样品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植物油质量标准要求,其中酸价和过氧化值较低;采用烘箱法对6个样品进行加速氧化测试,温度和时间对澳洲坚果油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温度的影响大于时间,澳洲坚果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变化趋势分别为60℃40℃20℃、60℃40℃20℃。  相似文献   

17.
<正> (二)食品的保存 1.含油脂食品 油脂类物质在空气中氧化,产生醛类和过氧化物,影响油脂的色香味,甚至不能食用。将油脂或含油脂量高的食品与空气隔绝,可避免氧化。食品保存的效果,取决于空气的隔离程度。因此要选择高效的包装材料。 将容易氧化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沙丁鱼油、油酸和亚油酸分别用藻土吸附,增大表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总结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物料水分含量对米糠出油率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80 min、物料水分含量为5%~6%,出油率达14.32%;同时测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中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得出油酸甘油酯、亚油酸甘油酯和棕榈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90%以上,其中,油酸甘油酯和亚油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70%以上;通过超临界CO2法与压榨法比较,超临界CO2流体法萃取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理化指标也优于压榨法,因萃取温度低,防止提取过程中油脂氧化,因此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是一种较好提取米糠油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大豆油和黑豆油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通过加速氧化试验对这两种豆油在贮存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黑豆油中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黑豆油;在贮存过程中,两种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不变,两种食用油过氧化值均下降,而大豆油的过氧化值稍低于黑豆油。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批准以下食品添加剂的新增品种及食品用香料名单,现予以公告。二○○六年四月四日二○○六年四月四日1.新增品种类别添加剂名称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gkg)酸度调节剂L(+)酒石酸各类食品a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铵磷脂巧克力及巧克力糖果10山嵛酸单甘酯乳化脂肪制品10柠檬酸单甘酯乳化脂肪制品10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乳化脂肪制品10乳化剂月桂酸单甘油酯各类食品a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果蔬汁饮料类2.0蛋白饮料类2.0琥珀酸单甘油酯茶、咖啡、植物饮料类2.0固体饮料类(按稀释10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