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园林》2018,(12)
正植物景观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将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如小品、水体、建筑、山石等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合理配置且发挥园林植物功能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植物的轮廓、群落空间构成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形变化、水体等具体与之相关的景观实体因素,是地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文活动通过植物景观营造的综合积极反应和集中体现。根据城市所处的不同区域位置,其植被类型也有差异,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的植被群落与地形地貌,共同构筑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它们在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体现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基  相似文献   

2.
以地处湖南丘陵地区浏阳市为例,选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安全三方面要素10个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浏阳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浏阳市景观格局分析,应用最小累积耗费距离模型进行市域景观格局优化,并将优化成果应用于浏阳市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结果表明:1)浏阳市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总体分布规律为城镇区域较低,市域中西部区域偏低,东北部区域相对较高,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2.99%、18.20%、18.79%和10.02%;2)浏阳市域内优势景观类型明显、异质性差,景观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连通性差,景观生态系统不稳定,不利于现状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结合敏感性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构建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等景观要素,形成以林地、绿地等为主的生态斑块,河流、道路绿带为主的生态廊道,土地利用作为绿色基质的景观优化格局,并利用优化成果对浏阳市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丘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3年、1993年以及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和景观类型2个层次选取6类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移动窗口法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40年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水域和林地面积有所增长,农田面积大幅减少;2)整体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破碎区集中在城乡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主城区内部和远郊山林地的聚集度反而提升;3)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和水域与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区域基本一致;4)针对基本农田和林地的土地保护政策法规对景观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加强城市群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物物理因素,提出景观视觉吸收力评价体系(VAC)。运用Delphi法建立各指标权重,分析了景观基底中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植被丰富度、植被格局和土壤稳定性六要素对景观视觉吸收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保护区不同区域带给游客的视觉感受差异很大,其中以纳西寨和树正寨区域VAC最好;公路沿线的中景范围不同路段VAC变化较为稳定,且较近景范围的值高。景观视觉吸收力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植被丰富度,植物群落成分越丰富、结构越复杂,VAC也越高。客观评估景观视觉吸收力可以指导相关部门更好地进行景观规划和开发决策。  相似文献   

5.
杜文武  胡瑶  眭淼  袁璨 《园林》2022,(12):28-3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往往带来景观格局变化等潜在威胁。为揭示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关系,识别二者耦合作用形成的生态环境破碎区域,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响应关联,进而叠加耦合出人地矛盾突出区域,作为潜在的重点关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人类活动干扰增多,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近2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高值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且分布于低海拔区域,聚集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三泉镇及南部金山镇等村镇聚落,高聚类区主要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中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耦合的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在空间分布中呈围绕南部及北部村镇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农村逐渐趋向城市化,呈现出新面貌。由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也对我国的乡村景观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乡村农业作为一种景观来看待,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也该被重视起来。何为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算是一个新兴的景观研究领域,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态包括如地形、土地、大树、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麻菁  谷康 《园林》2022,(7):82-89
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8.
特色农业种植景观根植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土条件,包含了独特的土地管理经验和技术,是人与自然交流互动和双向选择的结果.其景观格局反映土地管理制度演化的历史轨迹,具有乡土景观活化石的特点.近年来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一些小尺度的、传统的、本土的、地域性的特色种植景观逐渐消失,对该类景观孑遗的保护尤为迫切.文章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6个村的白蜡杆树篱景观为研究对象,追溯了乡村白蜡杆景观的历史成因,分析了其空间格局与生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游憩需求的变化,徒步等户外活动在横断山等中国高海拔山区迅速兴起,自然文化景观丰富与脆弱并存的高山地区面临着新的压力。拥有广泛高山区域的瑞士、挪威在相似情形下各自形成了户外游憩景观模式。以横断山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贡嘎山地区为实例,阐述徒步介入后的高山景观特点;提出以瑞士、挪威高山区为参照对象,概述各自的景观策略;初探它们在城市化与区域空间格局,徒步线与保护地、沿线设施、高山村庄关系上对横断山区域的参考意义,以期对未来中国高山地区景观空间与体验策划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廖凌云  鲁贝  曹越 《中国园林》2023,39(12):21-27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 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980—2020年)生境质量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较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平均值从0.861下降至0.845;2)近4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小但波动较大,建阳区的景观格局破碎化最为显著;3)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空间关联,LPI、CONTAG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D、LSI、SHEI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域城镇中心的景观破碎显著、生境质量较低;武夷山脉附近景观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高。解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系,可为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规划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6)
为解析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以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从类型水平和整体水平对景观格局进行了长期(1986—2018年)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面积缩减至1986年的41.58%,消失的自然景观主要转化为养殖池、水利工程设施和农田等人工景观;研究区域岸线长度波动增长且向南部海域扩张,岸线的主要类型由自然岸线向养殖区、城镇工业区、港口与码头岸线转换;在景观类型水平上,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优势景观地位丧失,斑块形状向简单化、规律化方向发展,辽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严重;辽河口潮滩的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大小与空间分布,并加速了芦苇演替翅碱蓬植被的进程。研究表明,养殖业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对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对辽河口潮滩养殖池的"退养还滩"工程可切实改善辽河口滨海湿地生境,实现盐沼植被的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12.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12):28-33
临汾—运城盆地是中国最早的农、盐业生产区之一,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利用地方志、相关水利、农业等历史信息和现代考证成果,结合历史舆图和1968年卫星航拍图,以水为线索归纳其地域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为传承地域景观、缓解区域城镇化问题和指导未来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启示。临汾—运城盆地的传统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引泉、引河灌溉等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和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排涝景观体系,未来规划设计可以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1)利用传统引水工程骨架构建区域景观格局,发挥新的城镇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开展水生态关键区域的精明保护、修复和关键资源的人文复兴;3)延续传统聚落防洪工程智慧,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防洪系统;4)传承城镇水利系统、公共环境和人文空间相复合的传统,实现城镇环境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的平原造林工程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满足城市近郊乡镇平原造林区域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为契机,针对林地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倡能够满足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需求的林地景观经营理念。进而提出林地景观经营的途径:融合优势都市农业资源构建空间格局构建;遵从林木生长规律制定阶段式发展目标;根据林地主导价值选择林下种植模式;林地景观意象的统筹建设;综合提升林地游憩服务功能。最后以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为例,说明林地景观经营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景观格局、自然要素、人类社会要素3个方面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优化浅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不均衡,其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识别了10个生态源地,构建了10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组成点、线、面交织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了浅山区域景观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对于北京浅山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中健  曾坚  任兰红 《中国园林》2021,37(3):100-105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斑块数、斑块面积、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化指数等一系列帚观指数,对奥里洪岛的植被景观空间格局作了分析,并和奥里洪门南端的滨奥里洪高原的一块区域作了对比,得到了当地萨尔玛效应影响下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农村逐渐趋向城市化,呈现出新面貌。由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也对我国的乡村景观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乡村农业作为一种景观来看待,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也该被重视起来。何为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算是一个新兴的景观研究领域,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态包括如地形、土地、大树、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崔洁  许浩  刘伟 《园林》2022,(7):75-81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以2000、2010、2020年自然土地覆被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景观动态度、景观转移矩阵法和景观指数法,运用ArcGIS10.8和Fragstats4.2软件,对徐州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和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蓝绿空间规模不断减少,人造地表面积不断增加,且变化速率加快。其中蓝色空间面积缩减显著,主要流向耕地、人造地表,绿色空间面积缓慢增加,主要源自耕地。(2)研究时段内,绿色空间表现为先破碎异质后集聚同质的变化特征,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表现为先集聚同质后破碎异质的变化特征,空间格局总体趋向复杂化。(3)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受政策、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影响,且城镇化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志英  刘涵妮  高进 《华中建筑》2012,30(4):98-102
以1996年和2008年的昆明城市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景观梯度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与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密切相关,1996年环城路内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一、二环间开发建设的力度较小,二环以外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分散;2008年一、二环之间的开发力度为最大,一、二环间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幅度最大,表明此时期昆明城市空间扩张进入快速的“外延式”扩张阶段。快速城市化是推动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性因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方向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景观效果、树种选择、群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景观生态林的构建因素,阐释了“景观树种+本底植被”的营造模式,提出景观生态林是具有理想的景观效果与良好生态效益的林份。以深圳梧桐山泰山涧南亚热带景观生态实验林为例,介绍其林地概况、植被规划、景观设计、树种、种苗要求、施工要求、预期效果、景观维护,对景观生态林的营造进行技术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