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伊宏亮 《硅谷》2014,(1):60-60,115
杜66块进入高轮次蒸汽吞吐开发阶段,随着吞吐周期的逐步增加,地层压力系数逐年降低,油汽比也随之逐年降低,亟需开展一种新的开发方式进行转换,文章针对杜66块油藏特性,开展了注空气采油技术研究,探讨开展注空气采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欢17兴隆台油层经过30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采出程度已高达47%,区块已进入了吞吐后期,油层纵向上储量的动用程度不均,含水大于90%的油井38口。文章通过实施高温调剖堵水技术,解决无法分注的油井因注汽汽窜和高含水导致注汽效果差的问题。对边底水油藏、水窜、汽窜的油井能起到很好的降水、增油的作用,达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改善稠油井吞吐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年增大,稠油注汽开发吨油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开发质量效果呈一定下降趋势,提高油田稠油注汽开发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切实提高稠油开发水平,运用数模技术,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注汽效果,优化注汽方式,有效抑制汽窜,优化合理井网井距、增加热受效储量,优化空心杆掺水工艺、提高油井产量等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使油田的稠油油藏的得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开发进程的加快,对于超稠油或天然沥青这样原油粘度非常高在初始油藏条件下根本没有产能、吸汽能力也非常差的油藏,SAGD却能够经济有效地开发这种油藏,凸显了重力泄油开采技术作为接替蒸汽吞吐开采超稠油的最佳生产方式。稠油油藏进行SAGD开采,需根据井下状况及开采效果适时调整单井配注量,必要时进行间歇注汽,因此对间歇注汽工艺技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互层状超稠油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井间汽窜严重是制约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之一,且随着油井周期吞吐轮次的增加,汽窜矛盾更为突出。汽窜直接影响吞吐井注汽质量,受窜井亦因汽窜导致含水上升产油下降,进而影响区块整体开发效果。为此,从汽窜机理分析入手,收集汽窜井相关情况,结合储层参数和监测资料,摸索汽窜规律,研究了相应治理对策,提出了一套汽窜防治可操作性做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曙光油田超稠油油藏采取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井间汽窜干扰严重。通过分析汽窜发生的原因,采取了以优化生产注汽运行为主,同时抓好工艺措施的规模性和配套性汽窜综合治理方法,并研发了小直径封隔器、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水平井双管注汽等新工艺,有效的降低了汽窜干扰,提高了超稠油油藏开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欢西油田经过30余年的开发,目前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油井多数高轮次、低油汽比生产,产量逐年递减。新井是弥补产量递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稠油老区调整挖潜余地越来越小,效果也逐渐变差。为确保欢西油田可持续发展,提高稠油老区难采储量动用程度是目前油田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稠油注汽井,注汽压力不能预测的问题,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注汽参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计算,确定油层条件下的最佳注汽能数。矿场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预测的注汽压力,符合率较高,能满足现场注汽的需要,为治理注汽高压力,提供有效的手效。  相似文献   

9.
某稠油试验区为大庆西部稠油开发一个试验区,是典型的浅薄层稠油油藏,具有区别于其它类型油藏的特殊问题。结合试验区的油藏特征,对浅薄层稠油注汽参数和生产动态数据规律研究分析,及对影响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浅薄层稠油油藏开发途径,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滩稠油油藏属于普通二类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基本以吞吐转周为主,目前多轮次蒸汽吞吐开采己处于中后期,含水大幅上升、单井产量低、周期油汽比低、吞吐周期短、总采出程度低。本文结合新滩油田油藏的发育特点、开发特征,针对CO2驱油机理,对CO2复合吞吐工艺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CO2复合吞吐具有降粘增能,延长吞吐周期的良好效果,并逐步在现场试验和应用了43井次,累计增产原油3.0662万吨,增油效果显著,延缓了稠油产能的递减,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工艺改善后在新滩油田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稠油热采区块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大,汽、水窜状况日趋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增效剂与泡沫复合辅助提高蒸汽驱油效率的措施,提高了注入汽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提高非均质储层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稠油区块,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含水逐渐升高,水淹现象严重,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此引进了氮气泡沫调剖工艺,通过注汽过程中注入氮气泡沫,调整吸汽剖面,提高蒸汽波及面积,封堵高含水层,抑制边底水,从而达到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杰 《中国科技博览》2013,(14):163-163
总结分析了曙光稠油薄互层油藏特点及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油藏基础研究人手,通过研究曙光油田薄互层油藏纵向及平面动用程度,分析油藏剩余油潜力。再针对剩余油分布及油藏特点,在油井精细注汽管理上下功夫,对单并、单层进行细致研究,提出从平面上采取轮注的方式,选择采出程度较高、日产能力较低的井进行轮注;从纵向上选取动用程度较差的油层实施选段注汽或从平面上选取动用较差的区域实施助排类措施;选取平面上动用程度较大的区域,且生产井段较长的油井或纵向上渗透率较差的油层实施选段注汽加助排措施。多项措施并举,不但节约注汽量,而且提高吞吐效果,达到提高油井产油和延缓区块递减的的目的。对于同类油藏以及处于开发同期的油藏均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浅45区块自从2005年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至今生产四年之多,大多数井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都已处于高周期吞吐时期,使得部分井采出程度较高,周期日产油降低,油汽比下降,综合含水逐渐升高,而且本区块汽窜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生产,故蒸汽吞吐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该区块亟待开发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层动用程度低,部分油层未动用是蒸汽吞吐阶段主要问题,研制开发了分注分采系列工艺技术,通过该系列技术的实施来改进注汽井的注汽方式,调整吸汽剖面,改善注汽效果。该系列技术适用于油层渗透率错综复杂且符合射孔完井、油层井段固井质量合格、套管无重大变形、吸汽剖面资料比较明显的油井。并根据各油层或各组油层的不同特性进行配汽,同时也就大大平衡了油层纵向吸汽不均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中遇到的防砂技术和分层注汽技术不能同井施工的问题,提出“出砂井分层注汽配套技术”来实现稠油热采井的分层段防砂技术和分层注汽技术的结合。通过该技术的实施扩大了分层注汽技术的应用范围,首次在稠油出砂井上实现了防砂技术与分层注汽技术的同时应用,发挥了稠油出砂井的纵向潜能,进一步提高了稠油油藏的吞吐效果和纵向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单家寺油田单家寺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和滨县凸起之间的过渡带上,属于超稠油油藏,目前采取蒸汽吞吐的方式开采。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该油田应用的一种泡沫封堵汽窜的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原油粘度并且抑制边底水的影响,较大程度的改善稠油油藏由于注汽引起的汽窜问题,对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低产低效井在开发过程中暴露出底水锥进严重、注汽困难、同期吞吐油气比低、投产产能低等问题。通过对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低产低效井暴露出的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改善治理措施,同时对改善开发的效果进行总结,探讨出能改善低产低效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欢喜岭油田的油藏特征及油品物性,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的油层处理剂,达到蒸汽热能与化学处理剂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改善吞吐效果和提高井下流体流动性能。该技术适合稠油开发的需要,对延长油井生产周期,提高油汽比及回采水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薄互层稠油油藏在进入开发后期后,普遍存在着纵向动用不均的矛盾,这些矛盾在蒸汽驱、热水驱等实验中都存在,受油藏及井况限制,平面、纵向均有剩余油无法采出,制约了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二次开发之前,我们首先要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精确认识油藏现阶段特点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创新部署井间挖潜水平井方式,提高水平井产能,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注汽管柱、注汽量、采油管柱的优化及汽窜的防治,保证了水平井投产效果。实践证明,薄互层稠油油藏吞吐后期以水平井井间加密方式进行二次开发从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