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淮南煤矿采煤沉陷区蓄洪除涝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对于煤矿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途径仅限于土地的复垦、深挖浅垫、开发湿地等手段,而利用沉陷区做蓄水区,发挥其蓄洪除涝作用的研究案例目前国内比较少见。本文针对淮南矿区的3个主要沉陷区进行了初步分析,摸清了沉陷区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预测出未来这些沉陷区的可蓄容积能够极大地缓解当地乃至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压力,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对该地区的防洪除涝及水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淮南采煤沉陷区蓄洪除涝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及ArcSWAT模块预测了研究区2020年、2030年的沉陷、集水范围与面积。在划分沉陷区集水范围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区域内3个主要沉陷区不同频率的暴雨产流量,分析了沉陷区的蓄涝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利用沉陷区蓄水能力,对当地未来蓄洪除涝作用显著,能有效缓解当地的洪涝压力。  相似文献   

3.
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开发常常造成采煤沉陷区的水源条件恶化、土壤结构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采煤沉陷区有容无水是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利用沉陷区构建平原湖泊和湿地,依托过境的水源条件合理挖掘采煤沉陷区水资源调蓄能力,创造沉陷区湿地景观,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对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对沉陷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并以安徽省某采煤沉陷区为例,确定沉陷区可供水量,计算供水保证率,并对沉陷区综合治理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地面沉陷,改变了地形,给河流水系、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淮北市为例,针对采煤沉陷区的类型,提出不同的利用模式,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利用问题,为采煤沉陷区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淮北采煤沉陷区的现状和特点,划分了沉陷区的功能,研究以蓄水为主的湿地、景观等多种功能开发的模式,提出沉陷区之间及其与河道的沟通连接方式,对沉陷区特征蓄水位及可引水量、可供水量和蓄水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将沉陷区作为湿地开发的3种构造模式,从而有效地利用雨洪资源,提高水资源供水保证程度和配置能力,同时也可促进水生态修复和改善人居环境,对同类地区的改造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煤沉陷区的动态发展改变了河道的汇流范围,增大了暴雨洪水的随机性,不利于沉陷区洼地的防洪调蓄。本文研究现状地形与预测沉陷叠加的地形预测技术,提出一种沉陷区洼地汇流范围划分的新方法,利用ArcSWAT的集水区划分工具提取现状地形与预测地形各主要流域的洼地汇流范围。通过各沉陷区洼地不同年份(2010,2020,2030)汇流范围的比较分析发现:地表的不规则沉陷使淮南矿区附近的河道汇流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导致不同流域的兼并。洼地汇流范围的定量分析可为沉陷区洼地的防洪除涝、水量调蓄、非点源污染分析提供必要基础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次以安徽省蒙城县童庄矿井为例开展采煤沉陷区防洪评价研究,利用采煤沉陷预测方案,通过分析河道与采煤沉陷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提出防治措施与补偿方案。  相似文献   

8.
结合治淮开展两淮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富华 《中国水利》2010,(22):61-63
针对两淮煤炭基地采煤沉陷的有关情况,以及采煤沉陷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和治淮水利工程建设,对两淮煤炭基地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统筹该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利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的现状和特点,划分了沉陷区的功能,提出以蓄水、湿地、景观等多种功能开发的模式,并提出沉陷区之间及其与河道的沟通连接方式,对沉陷区的可引水量、可供水量及蓄水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从而较好地利用了雨洪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供水保证程度,同时可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在同类地区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成  顾令宇 《治淮》2011,(12):102-103
水质模型是预测评价建设项目对水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研究水利工程建设的水环境影响时,往往需要二维动态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各种方法的水质模型,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特征线法及有限体积法等等.笔者建立了二维非稳态FVS格式水流水质模型,对淮南潘谢矿区采煤沉陷区不同蓄水条件下的水流水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采煤沉陷区在2020年积水面积和治理措施条件下库区水质浓度场分布,对水质可达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杜家台分蓄洪区洪水调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台分蓄洪区上接汉江、下通长江,存在着可利用行洪道分流汉江洪水出长江的可能性。尤其是汉江发生秋汛,而此时长江已处于汛末,汉口站水位偏低,可以采用行洪道分流汉江洪水出长江。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明确将洪泽湖滞洪区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蓄滞洪区为缓解洪泽湖泄洪压力,保证里下河地区2 0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一定作用。针对泗阳县洪泽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保庄圩工程实施难度大、补偿救助机制缺失、管护经费来源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规范蓄滞洪区建设管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建立补偿救助机制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意见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京市日益提高的防洪压力,提出利用流域上游现状砂石坑滞蓄雨洪,一方面可以减轻下游干流的防洪压力,另一方面利用砂石坑滞蓄洪水,可以改善局部生态环境、补充地下水,从而构建生态型城市水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对北京市南口砂石坑滞蓄雨洪的水文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维非恒定流基本控制方程为理论基础,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洪水演进数学模型.根据蓄滞洪区内不同地形条件及洪水调度方案,以相应的水动力学方法,对模型区域的通量、蓄水量和洪水实时淹没水位进行计算,并考虑了公路建设中路基体积、涵洞尺度、取土方量对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的影响.采用恩县洼蓄滞洪区的历史洪水淹没资料进行模型验证,模拟了自然滞洪和分区滞洪两种情况下的洪水淹没过程,模拟结果与历史统计淹没范围基本吻合,预报了公路建设后蓄滞洪区洪水位的变化及风浪对洪水最大淹没范围的影响,为蓄滞洪区中的工程建设和防洪影响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道路等线状地物的科学规划是协调蓄滞洪区防洪与自身经济发展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基于综合考虑洪水危险度、暴露度及脆弱性的洪灾风险管理模式,对天津市大黄堡洼蓄滞洪区内道路等线状地物的科学规划进行探讨,提出由洪灾风险确定最优道路建设方案的途径。鉴于蓄滞洪区内各类财产的空间分布不具规律性,导致洪灾损失随地貌随机变化的特点,需采用水动力模型计算出的淹没结果确定洪灾风险。在天津市大黄堡洼蓄滞洪区的应用表明,依据洪灾风险规划道路是必要的,它具有能够兼顾全局防洪的优越性。所得结论为,在大黄堡洼蓄滞洪区内布设道路时,当道路方向与洪水演进主流方向呈90°,道路位置距分洪口门约10km左右,过流涵洞尺寸为3m时,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该方案下所产生的洪灾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6.
堤防蓄滞洪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与防洪矛盾日益凸显,开展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风险评估的关键一步是估算堤防溃决损失。为了准确估算堤防溃决造成的生命、经济、生态环境损失,发展了基于MIKE21 FM模型的洪水演进模拟方法,建立了基于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淹没数据的损失评估方法。以鄱阳湖康山大堤蓄滞洪区为例,模拟获得了历史最高水位下蓄滞洪区洪水演进过程,得到了切合工程实际的淹没数据(淹没面积、水深、流速)。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灾区内受灾等级,并将洪水演进与损失计算有机结合估算得到了蓄滞洪区的生命、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失。研究成果为堤防溃决风险定量评估奠定基础,为蓄滞洪区防汛抢险决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洪水资源化与湿地恢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湿地定义、作用和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湿地与洪水及洪水资源化的关系,分析了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概念,介绍了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从洪水资源化内涵、定义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利用蓄滞洪区恢复和重建湿地的思路、类型与措施,并给出了水库湿地联合调度模型,为进一步分析恢复和重建湿地的模式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道与蓄滞洪区联合防洪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目前河道与蓄滞洪区联合防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道与蓄滞洪区联合防洪过程中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的一维模型、耦合模型、全二维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揭示了未来防洪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洪水风险图绘制、洪水预警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对防洪减灾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防洪基金的性质与作用,采用系数分摊方法建立了征收防洪基金的基本框加,就其管理使用办法作了分析与探讨,以有助于我国防洪求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