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村,一个古老而新兴的工商城市,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无与伦比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其传统面点品牌——“周村烧饼”。“周村烧饼”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文化上体现了齐鲁之邦“和”与“中庸”的思想内蕴,同时亦在其发展流传中突出表现了周村商埠文化特征,本文由此入手,探究其特殊的文化性征。 相似文献
2.
湘西苗族挑花不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纹样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是集文化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瑰宝。文章梳理了湘西苗族挑花纹样审美特征的形成过程,旨在探寻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间的平衡点,为其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潮”风兴起,中国传统纹样与“国潮”服装设计的融合也成为了时下热点。本文介绍了八达晕纹样的寓意与特征,并提出构图数字化、元素时代化、色彩个性化的设计策略,将八达晕纹样应用于“国潮”服装设计中。作者还据此策略进行了卫衣设计实践,以期助力这一传统纹样在新时代的推广,也为“国潮”服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产业的发展思路、方法与途径提供借取与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创新设计发展机制、产品开发策略和产业创新设计实践3个方面,为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研究方法、开发思路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共融型"的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新设计方法,既可以改变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策略起到试点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同时要与现代设计观念相互融合。从传统服饰的结构特点、色彩体系以及象征意义等3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对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提升现代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例,在分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为目标,对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非遗特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对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实践性教学,建设专业师资,将技艺的传承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断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工作培养人才,提供新生力量,通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8.
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历史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内涵丰富,极具民族代表性,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记录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创造了“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兴起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以及乡村振兴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非遗技艺传承人缺失、相关产品及活动吸引力不足、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不契合等问题。文章以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为例,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从活动、环境、体验、利益4个维度分析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而找出一条适应于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寿"字纹样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分析"寿"字纹样的造型特征和"寿"字汉字构成形态的原始意象,探讨"寿"字纹样的造型和艺术表现之"理"及所呈现出的民俗吉祥文化之"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推广苗族银饰艺术与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以苗族历史与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通过对"蝴蝶妈妈"和"鹡宇鸟"等图腾纹饰的解析,归纳苗族银饰的锻制技艺及流程,展现蕴涵其中的民族信仰、生活习俗、愿望等民族文化内涵。结论创新苗族银饰纹饰的应用和家族式锻制技艺的传承模式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产品市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传统纹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形构图特点、色彩所体现出的浓重民族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设计师们狂热的追捧。现代丝绸产品纹样设计的基础正是建立在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土壤之上,本论文采用理论探讨与实际纹样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丝绸产品设计的关系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对湘西麻阳地区当前推进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将苗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当中作为解决问题的整体办法,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提出推动麻阳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从而保证麻阳地区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还将为麻阳地区苗族音乐文化提供一条最有效的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苗族背带的历史文化、绣片内容、审美价值,来探索苗族背带文化对婴童产品设计的启示及设计原则。调查研究苗族背带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从工艺、纹样、色彩、构图方面探讨背带绣片的艺术价值;从政策倾向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婴童产品设计与背带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设计的角度,探索背带文化对婴童产品纹样、造型、色彩的设计启示;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基于背带文化的婴童产品创新设计的原则。研究发现苗族背带的艺术形式从图案、造型、色彩为婴童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是设计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普斯.贺”是蒙古族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纹样,然而对“普斯.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且人们对其认知较为模糊,梳理“普斯.贺”这一称谓的历史时间线,印证其来源,明晰其造型,解析其文化内涵,为传承并创新蒙古族传统纹样提供设计参考。方法 建立在个案研究、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附着于蒙古族衣、食、住、行上的“普斯.贺”进行系统考证。选取典型样本进行分类、编码,从图案学和类型学角度出发,提取纹样的造型轮廓、构成方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论 “普斯.贺”这一称谓自清代就已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其造型来源于汉字“寿”,通过纺织品等载体传入蒙古族,因其自身具有的结构、内涵与蒙古族的审美意蕴高度契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圆满和生命永生的精神诉求,成为蒙古族物质载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通过本研究,以期更好地传承蒙古族传统纹样,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补充。 相似文献
15.
探讨如何将传统造物思想融入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中,实现文化创新,解决因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与当代人生活严重脱节而导致的手工艺生存空间愈加窘迫且濒临失传的困境。通过对传统“和合”思想进行梳理,结合当前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对其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直面用户需求,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将文化创意、传统造物思想与传统民俗旅游产品相融合,对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创新,并举例论证。设计的进化必须基于对历史的尊重,设计的创新也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作根基。以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和合”文化作为创新依据,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与见解,探寻让传统造物与时俱进之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菱形纹样是我国古老的几何纹样之一,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厘清纹样的在地性符号所指,是提升传统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方法路径。方法 以贵州花戛乡布依族扎染技艺中的菱形纹样为研究个案,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和艺术设计学的比较研究法,对花戛布依族服装配饰中的扎染菱形纹样进行综合考证和分析。结论 认为花戛扎染菱形纹样是布依族日用器物“升”的形态转译,是农耕背景下布依人祈求丰收的文化符号载体。有着文化符号功能的菱形“Ndaeh Sengh”纹样,与布依人生活、习俗、地域环境等方面存在多维的联结,“Ndaeh Sengh”越多代表农作物收成越好,寓意丰收和富足。“Ndaeh Sengh”作为农耕记忆背景下布依族集体无意识原型形式的外化,其制作工艺和纹样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对于非遗保护、工艺传承、非遗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传统生肖“鼠”元素在红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传统生肖“鼠”元素在现代红酒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为生肖包装提供思路,多元化促进红酒产业的包装与发展,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找寻新方向。方法 通过对传统生肖文化的深入了解,充分发挥优势,从实际设计案例“鼠你缤纷”系列红酒包装设计出发,分析和探究传统生肖“鼠”元素在红酒包装中的创新运用。结果 传统生肖包装已然成为日趋流行的文化现象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也使现代包装设计更具生机与活力。结论 生肖“鼠”元素在红酒领域的设计再创造,在提高红酒的市场竞争力与商业价值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开辟了路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的不断扩大与深化,城市建设的重点日益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如何对"城市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有效的视觉传播,就成了彰显城市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江城文化"是武汉3500年底蕴积淀成的丰厚文化,抓住"江城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形象,对于传播武汉的内在精神及文化品格,意义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纹样的创作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对应关系,潜藏着阴阳交感,生化万物的造型规则,在中国建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阴阳哲学体系。而“天人合一”是传统纹样艺术思维构成的精髓,天与人和谐的秩序感,最终也产生了和谐的纹样艺术,在中国建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诸学。 相似文献